1963年,美國為了防止水體中浮遊植物肆意生長、淨化水體,從中國引進了草魚, 並在隨後幾年引進了鱅魚、鰱魚和青魚,從此開啟了亞洲鯉侵略全球的徵程,或主動引進,或外來入侵,它們迅速在歐美安營紮寨。
亞洲鯉魚而且適應能力極強,繁殖速度快,次能產下數十萬隻卵,再加上又沒有天敵,因此它們很快便取代當地的天然魚種,很快蔓延到密西西比河和伊利諾伊河流域。它們每天能攝入相當於其體重40%的水草、浮遊生物或野生蚌類,可以說對生態造成了極強的破壞。
亞洲鯉魚作為外來物種入美後,因繁殖力強且當地人不喜食用,泛濫成災。日前,不堪其擾的美國人終於想到大招:北美巨型食肉魚鱷雀鱔。幾十年前,鱷雀鱔曾因攻擊垂釣者遭捕殺,數量大減。如今因為亞洲鯉魚,這種原本討人嫌的物種得以鹹魚翻身。
由於什麼都吃的緣故,鱷雀鱔棲息的水域內很少有其它魚類生存,影響漁民收穫,各地政府為了保護水體生態而批准捕獵,只是這種魚極難捕獲,雖然貪吃的鱷雀鱔很容易上鉤,但它的滿嘴利齒能咬斷鋼絲做成的魚線,而且上鉤後拼命折騰。
鱷雀鱔是肉食魚類,具有極強的破壞性,如若放到天然水域,會對當地的水體生態系統帶來滅頂之災,「只要是水裡的活物,它幾乎通吃」。而且,它的卵有劇毒。如果人去惹它,或者它受驚了,會出現攻擊人類的情況。
雀鱔出現得非常早,繁盛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早期,分布於世界各地淡水區域,現在生存於北美洲附近
歐洲曾發現了1.2億年前的鱷雀鱔化石,跟始祖鳥的化石同期,估計鱷雀鱔生活在一億五千萬年前。
一億多年是什麼概念?恐龍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而鱷雀鱔還生活的好好的,真是古老的令人髮指。
鱷雀鱔是「直腸子」,吞噬能力類似於蛇,鱷雀鱔沒有咀嚼的功能,只能靠吞食,最大可以吞下身體1/4的食物。
鱷雀鱔的吞噬能力很強,可以一邊吃一邊排便,較大的鱷雀鱔一天可以吃幾十斤淡水魚。
鱷雀鱔作為亞馬遜河流域的淡水魚領軍人物,在諸多的中大型魚類、猛魚系列中,那也算是絕對的強者了,它們的最大體長可以達到三米及以上,滿嘴尖牙、皮糙肉厚,幾乎是刀槍不入。
如果說在野外能與之抗衡的,也就是水獺、電鰻之類的生物,再者它們的天敵可能也只有人類了。
不過,很不巧的是,它們遇到了我們偉大的中國人。雖然引入我國只有一二十年的歷史,但是鱷雀鱔入侵自然水域的各類事件還是時有發生。
只是因為它們比較怕冷的緣故,雖然在我國的其他地區多有出現,但是到了冬天,它們也就會被凍死了,因此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一帶。
雖然它們看起來外形兇惡且有一定的毒性,但是經過一定的處理之後,最終還是走向了餐桌,畢竟這個東西個體大、肉多,吃起來也比較過癮,據傳,各種吃法層出不窮……
其實在自然界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協調,將各自的種群限制在一定的棲境和數量,形成了穩定的生態平衡系統。外來入侵物種通常在原有生活區域沒有危害,然而一旦擴散到新的環境,適應了當地環境並成為優勢物種,就會對區域生態平衡帶來毀滅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