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低軌道飛彈預警衛星開造!對東風-21D最長預警時間可增到30分鐘

2020-11-28 騰訊網

據環球時報報導,日前美國軍方籤署了一份極為重要的合同。據悉這份合同不僅僅意味著著名的「鋼鐵俠」馬斯克再次從美國軍費開支當中切下了不小的一塊蛋糕,而且標誌著他正式成為專業軍火商。

圖為馬斯克

這一合同也即為美國飛彈防禦局研製4顆低軌道飛彈預警衛星。當然這一合同籤署的意義不僅僅是標誌著馬斯克成為專業軍火商,更重要的這一飛彈預警衛星對於美軍的重要意義。據稱這一合同的可能前景將對中國和俄羅斯構成嚴峻的挑戰,美軍也因此笑開了花。

讓人好奇的是這一飛彈預警衛星到底有多牛?所謂的飛彈預警衛星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用於監視、發現和跟蹤敵方彈道飛彈,進行早期預警的遙感類衛星,是目前天基預警系統的核心和關鍵。其最初是隨著洲際飛彈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此前美國部署在軌天基紅外系統高軌道部分的靜止軌道衛星5號、6號能夠應對監視中國和俄羅斯的洲際飛彈發射。但是隨著戰術飛彈的崛起,特別是中俄飛彈技術的發展,美國的靜止軌道的飛彈預警衛星顯然力不從心。

圖為飛彈預警衛星的模擬圖

此時美國就迫切需要進行低軌部分的飛彈預警衛星的部署,但是其造價高昂,美軍一度沒有正式進行批量採購。而馬斯克的「星鏈」正好為美軍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好的機會。「星鏈」計劃一期發射12000多顆衛星,二期再發射30000多顆。按照馬斯克提出的數字,這些衛星的單價連同發射費用,可能連100萬美元都不到。這對於美軍來說絕對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美軍之所以迫切進行這項計劃,其實也有自己不得不承認的苦衷。對於目前中俄研製出來的某些彈道飛彈,美軍暫時沒有手段可以攔截。諸如中國的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其具有射程遠、速度快、突防能力強、威力巨大等優點,號稱一枚東風-21D就能讓一艘航母失去作戰能力。又比如俄羅斯的薩爾瑪特飛彈,其能夠繞道南極上空飛行,完全不受飛彈攔截系統的影響,其飛行速度可達6馬赫,能在飛行中不斷改變高度,用以規避現有的反導系統攔截。同時,該飛彈還具備軌道轟炸能力。

圖為薩爾瑪特飛彈

既然美軍做不到攔截,就必須利用飛彈預警衛星進行預警,而該次即將開造的低軌道預警衛星部分就可以做到。其主要是用來跟蹤中段的彈道飛彈和末段的再入彈頭,對主動段彈道飛彈也有一定的探測識別能力。該系統最多可同時鎖定跟蹤100多個目標,並且對洲際彈道飛彈如東風-21D的最長預警時間可增加到20~30分鐘,從而為飛彈防禦贏得充足的時間。

而這也將彈道飛彈的威脅降到了最低。怪不得美軍聲稱將讓中俄遭受重大挑戰。不過換個角度來說,這也實際上是美軍面對中俄快速發展的飛彈技術的無奈之舉。(付曉宇)

相關焦點

  • 美加速天基預警系統建設,部署下一代極地軌道過頂紅外天基預警衛星
    這兩個極地軌道天基預警衛星是美國未來天基飛彈預警衛星星座的一部分。目前,美軍飛彈預警衛星體系包括地球靜止軌道(7顆)、大橢圓軌道(3顆)與低地球軌道(3顆),共13顆預警衛星在用,涵蓋可見光、短波紅外、中波紅外和長波紅外等譜段,採用掃描與凝視結合手段,已具備戰略和戰術彈道飛彈發射早期預警實戰能力,驗證了中段跟蹤與識別技術,可對全球重點海區和地區發射的彈道飛彈和洲際飛彈分別提供15min和30min的預警時間。
  • 印將發射高軌遙感衛星,為研製預警衛星探路?
    一般來說,同等解析度的衛星,軌道越低,拍攝圖像的解析度越高,能達到米級甚至亞米級,比如去年印度發射的「製圖衛星」-3最高解析度達到了0.3米。但這些軌道較低的衛星重訪周期長,在對某地首次拍攝後,需要間隔數小時甚至數天,才能再次對同一地點進行拍攝。對於需要實時監控的某些重大突發災害而言,無法滿足。如果把遙感衛星送到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相對地面保持靜止,就如同懸停,對固定區域長時間監視。
  • 日美將聯合打造低軌道飛彈防禦網絡
    參考消息網8月20日報導 日媒稱,日美兩國政府將共同打造由多顆小衛星探測、追蹤飛彈的體制。這些小衛星將在距離地面300到1000公裡的低軌道運行,負責監視和攔截飛彈。據《日本經濟新聞》8月19日報導,日美的方針是在距離地球更近的低軌道區域對新型飛彈展開探測和追蹤。
  • 美專家:薩德入韓後可發現中國發射東風31飛彈
    原標題:美專家:薩德入韓後可發現中國發射東風31飛彈 牽動東北亞局勢的美制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AAD,簡稱「薩德」系統)是否落戶朝鮮半島在韓國再度掀起異常熱烈的討論。韓國輿論認為,由於中美在此問題上持有截然相反的態度,韓國「兩面受氣」。
  • 高邊疆之謀㉜|印將發射高軌遙感衛星,為研製預警衛星探路?
    印度正積極打造國產反導系統,但戰略預警系統只有陸基雷達,缺乏飛彈預警衛星,體系並不完善。作為一個擁有比較強航天技術的大國,印度的航天發射和衛星研發能力能夠支撐其探索飛彈預警衛星,而原計劃今年發射的GISAT-1高軌道地球觀測衛星很可能帶著這樣的使命。
  • 席亞洲:為什麼我們要造「世界眼力最好」的靜止軌道衛星
    此外「高分四號」還有一個優勢,就是作為同步軌道衛星,目前美國還沒有公開的能打擊同步軌道衛星的飛彈——美國國防部聲稱中國曾經試驗過能夠直接攻擊同步軌道衛星的飛彈——所以它的安全性也要高一些。不過就算美國真的沒有對同步軌道反衛星飛彈,要研製出來,應該也不會太困難。所以「高分四號」更多還是一個在「冷戰」前提下能夠發揮作用的平臺,在戰時,肯定會成為對方必欲除之而後快的目標。
  • 中國天基紅外戰略飛彈預警衛星剛剛升空,歷經三十年剛剛突破
    中國天基紅外戰略飛彈預警衛星最近央視軍事頻道報導了國防科大一名教授的先進事跡,透露了中國天基紅外戰略飛彈預警衛星剛剛升空,歷經三十年剛剛突破,2017年成功發射!成為全世界第三家擁有此衛星研發能力的國家。
  • 低軌道預警衛星有多強?一旦實現美將掌握話語權,各國無秘密可言
    之前,美國馬斯克和美軍方達成了合作意向,該研發團隊未來將會為美飛彈防禦局研製四顆低軌道飛彈預警衛星。,也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別國發射彈道飛彈的情況。只有這樣美國才能在意外發生後的第一時間作出反應,一定程度上,飛彈預警衛星的出現也能提升本國國防實力,從多個角度分析都能發現預警衛星的好處,但是讓人意外的是,這種衛星造價成本過高,無法完成大批量部署。就連財力雄厚的美國都沒轍,為了控制成本,美軍只能減少部署的數量,數量減少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 臺軍可偵察大陸彈道飛彈雷達曝光,未來或成解放軍第一波打擊對象
    該型雷達原為美軍預警探測潛射彈道飛彈設計開發,對雷達反射截面10平方米目標的探測距離為5000千米,對雷達截面較小的彈道飛彈目標的探測距離為1 500千米,但美在售臺時對其性能作了削減。「鋪路爪」 遠程預警雷達納入臺「強網」防空系統後,可升級為一個應對飛彈防禦的自動化指揮系統。另外,裝備「鋪路爪」 遠程預警雷達的臺「飛彈警報中心」 與美具備系統共通性,可使臺軍從美方獲得更多信息和戰情。
  • 東亞上空日本衛星搭美軍設備,東風發射將遭24小時不間斷監視!
    如今,這種相機要搭載到馬斯克的「星鏈」上,充當低軌道預警衛星了。但是本次備忘錄中討論的並不是飛彈預警,而是一種叫做「空間態勢感知光學敏感器」的載荷。這個詞在美國軍方那裡有特定的含義,就是近距離觀察其他國家的衛星,看看到底是幹什麼用的。一般來說,各國發射衛星都會公開宣布它的用途。但是美、俄經常會發射一些秘密功能的衛星。
  • 美飛彈攔截成功率97%?俄新武器無視中段攔截,東風17仍有差距
    目前美國在歐洲以及東亞主要部署的就是戰區反導系統,這些反導系統圍繞中俄環型設置,表面看好像是攔截射向所謂「盟友」的各類飛彈,是保護別人的,實際上就是方便在初始段攔截飛往美國的洲際飛彈,或者為洲際飛彈提供早期預警,最終目的還是自保。
  • 日本衛星將搭載美軍設備,東風發射被24小時監控?中:又如何?
    日本將要升空的衛星上將搭載來自美國的設備,一旦那些衛星全部發射成功。屆時,中國東風飛彈的發射活動將完全暴露在那兩個國家的眼中。 12月24日,環球時報報導稱,在12月18日,日本國家空間政策辦公室和美國太空軍籤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決定在日本準天頂導航衛星上搭載兩臺美國航天與飛彈系統中心研製的有效載荷,分別於2023年和2024年從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 「東風飛彈」從中國到美國?需要多長時間?網友:僅需14分鐘!
    中國自建國之後便受到了來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封鎖,這就導致很多技術我們都只能向蘇聯學習,在上個世紀5、60年代我們也確實向蘇聯學到了不少科學技術,比如說目前我們引以為傲的東風系列飛彈。1958年4月,中國開始仿製蘇聯的P-2飛彈,並於兩年後研製出中國第一款東風彈道飛彈。
  • 時隔一年的真相:美國用衛星發現伊朗飛彈襲擊,耗時多久仍是機密
    文章介紹稱,SBIRS系統星座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製造,紅外傳感器由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建造,系統由六顆衛星組成:四顆地球同步軌道(GEO)衛星和兩顆高橢圓軌道(HEO)衛星,能提供極地覆蓋。通過探測彈道飛彈發射過程中產生的紅外信號,這些傳感器使操作員能夠看到世界各地發生的每一次飛彈發射。
  • 高分13號衛星意義深遠,美航母艦長怒不可遏,讓白宮意識到嚴重性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0月13日的報導稱,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一枚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這枚火箭順利的將高分13號衛星送入到了太空之中。高分13號衛星的發射意義深遠,這種高軌光學遙感衛星可以實現對某一目標的不間斷觀測,它想要不間斷觀測進入我海域的船隻也是可以的。
  • 戰略衛星被燒成空氣,洲際飛彈剋星隕落
    該系列衛星工作時一般有9顆衛星聯網運行,它們各自運行在遠地點4萬公裡的大橢圓軌道上,重點監視北半球地區。紅外預警衛星是真正的大國重器,放眼世界具備獨立研製此類衛星的國家不超過3個,其研發難度甚至比洲際飛彈還要困難得多,其作用在於為己方延長至少15分鐘的戰略預警時間,在以分秒為單位的戰略攻防中15分鐘足以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
  • 快舟11號運載火箭首飛失利,戰時可打最高的衛星
    KZ-11運載火箭採用車載移動方式發射,能夠滿足衛星商業化、高密度、快速發射的需求。火箭起飛質量78噸,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1500公斤,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1000公斤/700千米,主要承擔400千米-1500千米近地和太陽同步軌道小衛星、微小衛星單星及多星組網發射任務。「快舟十一號」最大的特點就是「快」,能將衛星發射的準備時間從30天減少到幾天。
  • 我國科學家完美解決一技術問題,可為國省巨資造東風26,意義非凡
    2019年閱兵式上首次展示的東風17飛彈終於打破了外界對於中國高超音速滑翔彈體的猜測,外界普遍估計其射程大致達到了1800-2500公裡。而一旦採用超燃衝壓技術,就可以大大減小助推火箭的體積,將氧化劑改為燃料,從而大幅提升射程。這樣一來,飛彈的性質也就從高超音速滑翔彈(HGV)變成了高超音速巡航飛彈(HCM)。同樣,飛彈的射程也會大大增加,根據之前美國「乘波者」驗證機的資料,射程可以提高4-5倍。
  • 從引頸就戮到隨時反擊,40年中國東風飛彈機動車輛發展史
    一:中國核飛彈的生存問題  中國早期的東風飛彈都部署在永久地面陣地上,基本沒有任何生存能力,考慮到飛彈數量有限,又因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而反應時間較少,所以開始利用堅固的地下或山區洞庫解決核突襲中的生存問題
  • S-500防空飛彈:能打什麼樣的衛星,多快的高超音速飛彈
    「19年磨一盾」:即將服役的S-500防空飛彈據俄羅斯《紅星報》、《觀點報》等媒體報導,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表示,2021年收接收首批S-500防空飛彈;另外,俄羅斯空天軍防空飛彈部隊司令表示,這型飛彈可以摧毀低軌道衛星、太空武器和高超音速武器,將於2021接收S-500防空飛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