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體現功能,食肉恐龍和食草恐龍食物種類不同,一個吃會動的動物,一個吃不會動的植物,兩者在外形和結構上具有明顯的差別。
掰開狗嘴我們可以看到,狗嘴裡有不少尖牙,因為捕獵的關係,尖牙可以更牢固地咬住獵物,也有助於撕咬生肉,而牛嘴裡卻是磨牙比較多,因為它們吃的是草,重要的不是咬住草不讓草跑了,而是把草磨碎更加便於腸胃的消化。食草恐龍和食肉恐龍的牙齒也有相似的區別。
因為捕獵的關係,食肉恐龍的顱骨、大腦結構也有一定的適應性改變。食草恐龍被食肉恐龍咬住後並不會立馬死亡,也會劇烈的掙扎,因此它們的牙齒、下頜就需要比較堅固,也有較為突出的肌肉附著點,使下頜咬合的時候能有更大的力量。因為大腦容易在捕食時的衝撞中受傷,其大腦也經長時間的生存競爭,物種進化出更利於保護大腦受損的結構。
單單靠腦袋和下頜的結構捕食也有缺,某些食肉恐龍進化出了雙足站立的體型,解放了前肢作為其它用途,因為雙足站立的緣故,它們的脊柱、腿部骨骼結構也有較大區別。而食草恐龍也因為生存競爭,在體型大小、外表角質層結構、尾巴功能等方面有明顯區別於食肉恐龍的進化。
以上是一些較明顯的特徵,還有很多細微的差別,有經驗的考古學家,大概一眼就能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