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恐龍化石,科學家怎麼知道,它是吃肉還是吃草?

2020-12-06 樹下的小書桌

結構體現功能,食肉恐龍和食草恐龍食物種類不同,一個吃會動的動物,一個吃不會動的植物,兩者在外形和結構上具有明顯的差別。

掰開狗嘴我們可以看到,狗嘴裡有不少尖牙,因為捕獵的關係,尖牙可以更牢固地咬住獵物,也有助於撕咬生肉,而牛嘴裡卻是磨牙比較多,因為它們吃的是草,重要的不是咬住草不讓草跑了,而是把草磨碎更加便於腸胃的消化。食草恐龍和食肉恐龍的牙齒也有相似的區別。

因為捕獵的關係,食肉恐龍的顱骨、大腦結構也有一定的適應性改變。食草恐龍被食肉恐龍咬住後並不會立馬死亡,也會劇烈的掙扎,因此它們的牙齒、下頜就需要比較堅固,也有較為突出的肌肉附著點,使下頜咬合的時候能有更大的力量。因為大腦容易在捕食時的衝撞中受傷,其大腦也經長時間的生存競爭,物種進化出更利於保護大腦受損的結構。

單單靠腦袋和下頜的結構捕食也有缺,某些食肉恐龍進化出了雙足站立的體型,解放了前肢作為其它用途,因為雙足站立的緣故,它們的脊柱、腿部骨骼結構也有較大區別。而食草恐龍也因為生存競爭,在體型大小、外表角質層結構、尾巴功能等方面有明顯區別於食肉恐龍的進化。

以上是一些較明顯的特徵,還有很多細微的差別,有經驗的考古學家,大概一眼就能看出來。

相關焦點

  • 研究恐龍的食譜!科學家是如何知道恐龍吃肉還是吃素的呢?
    霸王龍張開血盆大口裡有非常巨大而尖銳的牙齒,一看就不是什麼善茬兒,所以霸王龍是恐龍世界裡的「暴君」。芝加哥博物館裡保存的標本「霸王蘇」我們對霸王龍是又怕又愛,在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就保存著一個名叫霸王蘇的霸王龍標本,它推特上的粉絲有4萬多,受歡迎程度可想而知。吃肉還是吃素我的工作主要關注古動物吃什麼,特別是恐龍吃什麼。
  • 【恐龍探索】攻防一體——三角龍!
    這期我們要認識什麼恐龍呢?不用我說想必大家也知道了吧,看標題就懂了,是的,這一期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三角龍,想想也是,上一期介紹的霸王龍(可在文末我的【爬來爬趣】專欄查閱),這一期肯定就是三角龍啊,這對冤家在任何時候都是形影不離滴~就像錢包和身份證一樣,打開錢包第一個看見的肯定是身份證一樣,看見霸王龍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三角龍,反之亦然~
  • 美國研究員研究化石,發現一個驚天秘密,雞的祖先很可能是霸王龍
    六千多萬年前的時候,地球上生存了上億年的霸主恐龍突然間從這個地球上人間蒸發了,再也看不到它們的蹤影。對此,科學家有著各種不同的說法。但是流傳最廣的,也是最被人所接受的是這群大型動物,死於外太空的小行星手上。
  • 河北發現恐龍化石,個頭和雞差不多,亞洲最小,性情兇猛只愛吃肉
    地球已經擁有上億萬年悠長也是,在這期間它見證了太多自然景觀的變遷,不管是風雨雷電還是地球上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荒蕪階段,它都靜靜的看著地球上的一切發展,到了後來生命開始出現了大爆發
  • 恐龍復原圖和真實長相差別有多大?科學家怎麼知道恐龍真實樣子?
    那麼,科學家們究竟是怎麼發現這些錯誤的呢?畢竟又沒有活生生的生物可以參考、糾正。化石攜帶的信息一般情況下,化石只有一小塊骨骼以及牙齒,很少有皮膚、皮毛等軟組織保存至今,甚至很多生物連完整的化石都沒有,但科學家們仍能將它們復原了出來,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 尼日發現奇特恐龍化石 嘴巴超大像吸塵器(圖)
    尼日龍的嘴部和鼻子非常平直,口中有數百顆針形牙齒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考古學家在非洲尼日境內的撒哈拉沙漠中發掘出了一種身體構造非常奇特的恐龍。這種恐龍的骨骼非常輕盈,而且多為空心,嘴中布滿了數百顆牙齒。尤其讓科學家們感到驚奇的是,這種恐龍的嘴就像是一部威力強大的吸塵器,可以非常輕鬆地將草料吸入口中。
  • 科學家發現特殊的恐龍化石:全身皮膚清晰可見
    提到恐龍化石,人們大概會想到的是巨大的骨骼。但科學家們卻發現了一個特別的恐龍化石,它就像注視了美杜莎的眼睛一般,全身被石化了。人類第一次可以看到最真實的恐龍面貌和恐龍的皮膚。這就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一個採石場裡發現的一隻甲龍。
  • 15張罕見的化石照:雙頭恐龍真的存在?圖6是《異形》靈感來源
    上面的這隻恐龍長度為98英尺,大約是比薩斜塔的高度的一半,重量是普通大象的10到15倍,人類在它面前有多渺小已經不言而喻了。據稱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恐龍化石這隻看上去很像鱷魚的恐龍生活在距今1.45億年前的白堊紀,雖然和鱷魚很像但是它吃草。
  • 【恐龍探索】恐龍滅絕(一)
    ),咱們閒話少扯,直接進入主題!好吧,我承認,我略叼了一下,簡單點說就是:在白堊紀末期的時候,恐龍開始大量的繁衍,但是與其配套的植物卻明顯跟不上速度,再加上有花類植物的出現,那些吃草的恐龍們腸胃不能適應有花植物的特殊分泌物……種種種種……
  • 15張罕見的化石照:雙頭恐龍真的存在就在中國?圖6是《異形》靈感來源
    雖然活著的恐龍看不到了,但化石還是可以看到的,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組罕見的化石照,一起感受一下這些曾經地球霸主的風採吧。1.45億年前的白堊紀,雖然和鱷魚很像但是它吃草。這個恐龍化石發現於加拿大的艾伯塔省麥克默裡堡附近的油砂礦千年礦山中發現的。這個特殊的標本被認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恐龍化石之一,它的胃裡還保留著最後一餐。
  • 【遊俠導讀】科學家最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塊恐龍化石,研究後發現...
    角鼻龍(Ceratosauru) 復原圖   說起澳洲的動物,所有人想到的大多是袋鼠或者考拉,澳洲這片土地往往與大型猛獸沒有聯繫,更重要的是澳洲的動物是澳洲特有的,在其他洲無法發現。不過科學家最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塊恐龍化石,研究後發現這是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的恐龍,不過它並非澳洲獨有,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有它的身影。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這具恐龍化石是在距離墨爾本附近的山區發現,化石距近大約1.2億年。據當地科學家介紹,這是恐龍踝骨化石,應該為一種名叫角鼻龍(Ceratosauru)的食肉性恐龍。
  • 科學家在美國發現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足部化石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早在1998年,堪薩斯大學的科學家就在懷俄明州布萊克山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部化石。
  • 對於白堊紀時期恐龍的認識存在的一些偏頗之處
    首先就是一些科學家認為現在的鳥類就是以前的一些會飛的恐龍演化而成的,科學家認為恐龍時代的滅亡其實只是一些比較大型的地球統治恐龍不幸的滅絕,而那些體型比較小的會飛的恐龍,其實經過了長時間的演化,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不同的鳥類,因為科學家研究這些不同恐龍的化石,發現有一些化石其實存在著羽毛狀結構,像是之前我們一直認為地球鳥類的祖先應該是始祖鳥,當然這只是科學家的猜測,不過這種始祖鳥好像並不能飛起來
  • 牛和鹿都可以吃肉,為什麼老虎獅子吃草卻要餓死?
    為什麼牛羊能吃草吃草是一種超強的生存技能,比如我們人類是雜食性動物,能吃肉也能吃草,但我們吃得「草」卻是植物中比較特殊的,我們稱之為蔬菜,或者水果,或者部分植物的嫩芽等,因為這些都是植物中比較短纖維的部分
  • 贛州一建築工地發現恐龍化石
    贛州又添恐龍化石新成員!12月4日,記者獲悉,贛州市章貢區一建築工地近日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一具長約90釐米、高約70釐米的恐龍化石骨骼。據初步判斷,該化石是生活在6600萬年前白堊紀的竊蛋龍化石。  在贛州發現新種恐龍並非首次。據了解,贛南地區是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此前還多次以江西地名命名新種恐龍,分別是中國贛南龍和贛州江西龍。
  • 恐龍般古老的罕見大蜻蜓史前巨獸蜻蜓吃肉的
    恐龍般古老的罕見大蜻蜓史前巨獸蜻蜓吃肉的時間:2015-06-24 14:10   來源:伊秀新聞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6月24日,恐龍般古老的罕見大蜻蜓化石驚現甘肅,外表和現代蜻蜓沒啥差別的罕見大蜻蜓,但史前巨獸仍然是史前巨獸,1.1億年前的巨獸蜻蜓不僅翼展有2米,而且還是吃肉的,如此
  • 兔子吃草是常識,野兔卻突然喜歡吃肉,地球的食物鏈要轉變?
    兔子吃草是常識,野兔卻突然喜歡吃肉,地球的食物鏈正在轉變?地球上的生物種類繁多,每個物種的生活習性都是各不相同的。這都是物種在地球上出現之後,經過進化所得到的結果。在數百萬年的時間內,地球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食物鏈。
  • 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一截長毛的尾巴
    (原標題: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一截長毛的尾巴)
  • 河北承德存在大量侏羅紀恐龍足跡,科學家如何尋找化石證據?
    日前,中美澳科學家宣布,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的恐龍足跡研究,絕大部分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對古生物學家來說,通過地質圖就知道地球表面哪個區域可能有哪類化石,那麼科學家是如何尋找恐龍化石的呢?我們知道恐龍的一支變成鳥類這是世界科學界大家認可的結論,在這個大的框架下,有一個困惑了古生物學家很長時間的一個問題,就是龐大的恐龍怎麼能會變成輕盈的鳥類?怎麼學會飛?這是很困惑大家的問題。有問題就有人解決問題,這是我們每個科學家平時要做的事情。很多科學家想辦法解決恐龍怎麼飛翔藍天這樣一個科學問題。所以在過去幾十年當中,提出很多很多的假說。
  • 福建上杭發現我國迄今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去年12月15日,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派出三位專家深入實地考察認定。根據專家組的考察意見,這次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目前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