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大多數中國人不會開車是因為只是把汽車當作了一個可以移動的盒子,對此我真的無法反駁。
在一個不經意的瞬間,在一個我已經不記得的地方看到過一句話:中國的老百姓接觸汽車其實也就二十多年,大多數人還僅僅只是停留在把車當作一個工具,一個可以移動的盒子,並不明白和理解開車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對此,我想了一段時間,確實是無法反駁。
即便是在駕駛技術相對更好的汽車媒體人裡(當然現在早已是魚龍混雜什麼人都有了),平均的駕駛水平距離歐美的媒體人還是有一些差距的。這真的沒有辦法,我們接觸汽車的時間很晚,遠沒有達到比如說像德國這種國家的水平。在那裡,白髮蒼蒼的老太太都可以開著一輛大眾Polo用170公裡/小時的速度在高速公路上巡航,而且無論是意識還是技術都非常好。
所以,開車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僅僅只是踩油門、踩剎車、打方向、換擋嗎?還是享受加速、剎車、過彎、加減擋帶來的樂趣?都不是。開車的本質其實是感知輪胎的狀態,因為那是汽車唯一與路面接觸的零部件。無論在馬路還是賽道,都是如此。
如何感受輪胎的狀態?說得直白一點,怎麼才能讓輪胎時刻都能擁有足夠的抓地力,以保證車輛可以完成你想要讓它做的事情,包括加速、剎車、轉向。要明白一點,輪胎是有抓地力極限的。也就是說,它不可能在任何狀態下都能保證車輛完成你想要它做的動作。輪胎的抓地力就好像下方的這個橢圓,一旦超過了它的範圍,就超越了輪胎的抓地力極限,車輛就不會按照你的指令完成動作。
大力制動並且不帶有任何方向的時候,輪胎最多可以承受這麼多的力,就像下方的圖中顯示的那樣。此時如果你繼續加大踩踏制動踏板的力度,想要讓車輛擁有更多的制動力,就會超出輪胎的抓地力極限,車輛其實是不會按照你的想法運動的。反過來的加速是同樣的道理,超出輪胎的抓地力極限之後,驅動輪就會打滑。
轉向也是一樣,下圖是輪胎可以承受最大的抓地力。這個時候即便你再打方向,車輛也不會擁有更大的轉向角度,相反它會出現轉向不足也就是俗稱推頭的情況。這個圖其實有些不嚴謹,因為不可能出現輪胎只有側向力的情況,肯定是會有速度的,一定會同時還有縱向力,這張圖僅作說明作用。
那麼當全力制動的同時還打了很多的方向會出現什麼情況?這時候縱向力和橫向力的合力已經超出了橢圓的範圍,超過了輪胎可承受的抓地力極限,車輛一定會出現轉向不足,無論轉更多的方向盤,車也不會轉彎了。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
其實這就是如何應對轉向不足的情況,我們要做的就是:要麼適當地回一些方向,減小側向的力;或者適當地松一些制動踏板,減小縱向的力;還可以松一些制動踏板的同時回一些方向。這三種做法的目的都是為了減小縱向和橫向的力,以便讓它們的合力在輪胎抓地力極限橢圓的範圍內,這樣就可以讓轉向不足的情況消失。
對於我們日常的道路來說,只要正常的駕駛,基本上不會出現超越輪胎抓地力極限的情況,除非一些特殊的路面條件,比如雨水冰雪。我曾在微信裡看到過這樣的一條朋友圈:下雪之後路是真的滑,停車場裡這麼慢的速度,剎車踩死也沒用,還是追尾了。
這就是典型的不明白和不理解開車的本質是什麼的例子,只知道想停車就踩剎車,停不下來就再多踩一點,對輪胎的抓地力完全沒有概念。此時正確的做法是,比平常提前踩下制動踏板,而且要輕要柔,時刻感受輪胎的狀態,隨之細微地調整踩踏制動踏板的力度,讓輪胎總是能夠擁有足夠的抓地力。打方向也是如此,不要太快太猛。
那麼在正常的路面和賽道駕駛時想要讓車輛更加可控,相比其他零部件的更新更換,一套抓地力更強的輪胎才是最重要的。即便你的車改了防傾杆、減振器、彈簧、制動片、卡鉗、制動盤等等一系列跟操控有關的東西,但是沒有更換高性能的輪胎,說白了也沒什麼大用。
邁凱倫P1在車輛其他所有部分都不做任何改動的情況下,使用倍耐力的Corsa輪胎和Trofeo R輪胎的圈速差距可以達到近兩秒,這就是更高性能的輪胎所帶來的效果,因為它的抓地力極限更高,也就是之前說的那個橢圓的範圍會變得更大,輪胎可以承受更大的縱向力和橫向力。
每個品牌都有性能取向的輪胎產品線,其中又按照性能的高低和定位的不同分為具體的各種產品。舉個例子,同樣都是P ZERO,下面的這四款輪胎的性能可是有很大的不同。
左上的P ZERO是最基本的款式,是最入門的性能取向的夏季胎。右上的P ZERO CORSA SYSTEM具有優秀的運動性,與跑車製造商合作開發。左下的P ZERO Corsa應用了賽車技術,能承受仿如賽道的操控。右下的P ZERO Trofeo R被歸為了賽事輪胎的序列,專為乾燥瀝青賽道設計,完美符合賽道日的使用需求。
當然,作為目前F1的獨家輪胎供應商,專門賽用的光頭胎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夠提供超出絕大多數人認知的抓地力極限。
開車是一個技術活,「會」開車和會開車有很大的區別。我們可以嘗試去尋找輪胎的抓地力極限,去掌握如何感知它,根據感知到的信息去控制車輛。這對於我們了解自己的汽車會有特別大的幫助,會讓我們在各種條件下都可以更安全地掌控車輛,讓道路行車更加安全,讓賽道駕駛的圈速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