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再次地強調智慧法的練習原則,避免行者們閱讀小參內容時可能產生的誤解。布達文薩無論在短期禪修還是30日禪修的首日,都會介紹和強調智慧法練習的原則是努力親近實質,努力避免概念。之前的文章中布達文薩講過,「腹部」是概念。而在禪修首日,布達文薩反覆強調,「呼吸」也是概念,呼吸包含了生命,身體,氣體交換,器官,形狀等等,是很複雜的概念。因此,在今後的開示中,當布達文薩強調不要專注於概念時,指的是「腹部」與「呼吸」以及其它曾經講述過的概念。
新行者短期剛接觸禪法時,在小參中使用「呼吸」這個詞彙往往是出於習慣或者是為了表述某種狀態,此時,布達文薩往往不做太多要求。另外提一句,布達文薩也經常告誡新老行者,行禪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配置,行禪是智慧行者的責任,智慧行者是最頂尖的群體,想要成為智慧行者並不是那麼容易,行禪是必須的,無論我們是否喜歡。
為什麼「受」如此重要? 本質感受或者說究竟層面的感受是智慧法與解脫的基石。禪修不是讀書,禪修是實修是實證,禪修是一門技法,如果缺乏實證,那麼也很難理解理論。 我們現在充斥著大量照本宣科的理論文章,但傳統教法極其重視的本質感受層面的應用化講解卻幾乎是空白,這也是布達文薩覺得應該出來寫一些東西的原因和動力。
如果不懂得感受與本質感受的關係,那麼行者將會被卡在概念與非概念的夾縫之中,無法證悟道果,甚至連成熟的生滅都無法證入,在道非道與行道之間掙扎。
在實際統計中我們也發現,描述本質感受的文章閱讀量也明顯低於其它理論文章。懂的就懂,馬上就會受啟發,且很喜歡;不懂的直接不看;半懂半不懂的看了也沒什麼感覺,還以為講的又是其它文章中寫的「受」或「感受」。畢竟,能看一篇文章就受到啟發的人是非常少的。
本質感受與感受的區別是非常微細的,但就是這一點點的微細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走入解脫行者的行列。很多禪修中心,乃至是正統佛教國家的專業禪修中心,包括很多外國人熟知的中心,在本質感受這個節點無法跨越之後,就把精力放在國際化、現代化、乃至外語或語言的學習之上了。 國際化、現代化、語言能力都是沒錯的,但我們應該記住我們的身份,我們是行者,提升智慧走向解脫是我們的唯一目標,其它的只是調料,我們不能每天猛吃調料。
因此,如果想要升級,想要繼續提升智慧,就不能總是停留在對於感受的研討上,而必須進入本質感受、究竟感受的層面。很多禪修教導者因為不具備這個層面的理解所以忽視乃至迴避這個科目。這是不行的,這一關早晚都要過。
大量的行者,即使是一些非常有潛質的行者,也會因為缺乏本質感受層面的練習引導而在道與非道,概念與本質之間進進退退不停遊走搖擺,往往這種輾轉甚至會持續一生,乃至多個生命周期。
能夠理解本質感受,這意味著學員在實修與基礎理論方面已具備晉升的條件。同時,對於指導者的實修及理論素養亦是挑戰。此時,系統化與正規化的引導與練習已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為什麼理解和關注本質感受層面的行者越來越少的原因。嚴格來說,無論基礎如何,所有行者都應該盡力培育對本質感受的觀察,因為這才是佛教的核心,這才是行者的本分,我們不去努力嘗試,怎麼能知道行還是不行。
我們講過,本質感受與感受是混雜在一起的,觀察者並不需要特殊的定力與智慧就能看到,只需要培養習慣。我們並不需要等到培育出什麼微細振動的時候才去覺察振動,我們一開始就能覺察到振動,跳動與起落。
各位對於本質感受有理解有關注的行者們,大概率是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族群中智慧法的先行者乃至精英。先行者與精英群體的人數從來都不會很多,布達文薩也有能力;有意願;有信心將大家帶領到無比接近涅槃的地方,布達文薩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努力儘量多地斬斷煩惱,為了自己,為了家人,也為了我們的族群,而最終還是為了我們自己。
任何事件都會有它的趨勢性,各位行者今生投生為中國人,我們的國家大概率正處於盛世開啟的階段,大家也已經修行了正統教法,積累了不少的善業,那麼下一期生命大概率可能還是會投生到我們這個安全、穩定且正在興盛中的國家。諸位行者現在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我們自己鋪路,布達文薩也是一樣,是希望努力傾儘自己所學,為自己鋪就正法之路,如果布達文薩以後投生在這個國家,就還能遇到正法,(也願)投生到任何地方都能遇到正法,與正法為伴。因此,布達文薩希望各位努力修行,至少對於解脫,對於禪修與智慧的熱愛超越對於世俗與欲望的熱愛,這樣一來,布達文薩身邊就會多一個積極地、為解脫、為正法努力的行者,布達文薩以後投生時也會多一份法的保障。
祝願所有人都能平安、順利、少苦的體驗正法、解脫輪迴;願我們的祖國正義、穩定、繁榮;願我們的族群真實、上進、親近正法;也願布達文薩所到之處沒有虛偽、沒有愚痴、沒有懈怠懶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