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放假返鄉,辦公室裡的Lily、Mike、Vivian就會變成翠花、大柱、二妮兒……
事實勝於雄辯。一個好聽的名字,往往能給人增加自信和辨識度,甚至能幫助你和國際接軌。
比如就在昨天,微博#如果王安石有英文名#話題就激發了大家對於名字的無盡想像。
不得不佩服,這些為古人起的英文名,響亮又貼切。其實在中國古代,名字系統已經發展到頗為豐富,繁複龐雜又井井有條。
舉幾個慄子: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諡號「文」。
……
名、字、號、諡號等等一應俱全。那麼這麼多的代號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差別和聯繫呢?
名,人生的第一個代號
所有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生活準則,都有著漫長的建立過程。上古時期,人丁稀少,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口的增多,社會交往和人際交往的日益密切,人們要把某一群人與另一群人區分開來。
於是便出現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標誌,也就是「姓」;在一群人中間,為了把這中間的你、我、他區分開,也就出現了只屬於個人的標誌,這種標誌也就是「名」。
關於名的起源,從漢字「名」字本身也可推知其最早的含義。
這個字由「夕」和「口」兩部分組成,對此《說文解字》解釋說:「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根據《禮記˙內則》記載可知: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後,方由父親正式為之命「名」。從前醫療衛生條件差,出生滿三月,確定能存活,長輩才幫小孩正式取「名」。
先秦的時候,人「名」起的非常隨便,例如:晉成公名黑臀,魯成公名黑肱,齊桓公名小白……(可能真的是賤名好養活吧)
大家好,我是春秋霸主小白
名,是人們出生在這世界上的第一個代號,一般是父母長輩所取。從被冠上這一代號開始,恭喜你,你已經是人類這個大集體中的一員了。
小孩子才用「名」,成年人要用「字」
自周代開始,人不但有「名」,而且還得有「字」。
《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典禮上》有「男子二十, 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就是說,當男子加冠,女子及笄,表示其已成人,就要在其名之後再加字。
為什麼有了「名」,還要有「字」呢?
唐人孔穎達為《檀弓上》作注時說:「生若無名,不可分別,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意思是,當一個人成年之後,由長輩原來所命的和多年來被長輩所稱呼的「名」就不便在社會場合呼來喊去,因此要另取一個供平輩或晚輩可以稱呼的新名,即「字」。
「名」是供長輩呼喚的,「字」是供平輩、晚輩和自己稱呼的。所以在古代,對平輩或長輩「直呼其名」是一種不尊重對方的無禮行為。
對於女子來說,有著「女子許嫁,笄而字」的習俗。因此稱女子許配或出嫁叫「字人」,稱未許配的閨女叫「待字閨中」。對於女子來講,成年、及笄加字、許配基本上是一回事。
你的名字裡藏著你的故事
正如同先前古人的英文名貼合中文名一樣,「字」也要貼合「名」。《白 虎通義·姓名》曰:「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名和字之間必然要存在某種聯繫。
一般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同義互訓。如諸葛亮,字孔明;張衡,字平子;曾鞏,字子固。這裡的亮與明、衡與平、鞏與固同義,可以相互注釋。
不得不說,這個表情包確實get到了名字中的點
反義相對。如朱熹,字元晦;趙孟,字子昂;韓愈,字退之;這裡的熹與晦、與昂、愈與退都是反義相對。
連義推想。如關羽,字雲長,取莊子《逍遙遊》「其翼若垂天之雲。」是 由「翼」想到羽毛,進而由「垂天之雲」推想到雲長。趙雲,字子龍,是由雲聯想到騰龍遨遊雲天。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夠居易。蘇軾,字子瞻,由倚軾而推想到瞻望。
大家好,我們是雲長和子龍
連義指實。如杜甫,字子美,「甫」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因此聯繫為「子美」。唐寅,字伯虎,由寅聯想到「十二地支」的寅與虎相配。
景仰前賢。如牛僧孺(唐朝宰相),字師黯。汲黯是漢朝名臣,漢武帝贊之為社稷之臣。
崇尚宗教。如王維,字摩詰。維摩詰,佛家菩薩名。
原名加辭。如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
王維老師
名與字除了表稱呼外,還能顯現親屬關係。最常見的形式是:兄弟姊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輩關係;萬一是單名的話,就共用同一偏旁,例如蘇軾、蘇轍兄弟。
此外,名字也可以表現長幼排行,先秦時多在名前加上孟(伯、長)、仲、叔、季來表示。例如:孟姜女;孔丘,字仲尼;伯夷、叔齊兩兄弟。
號,古代的微信名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址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
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中國最早的號。東晉時陶淵明因為家門口的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起號真的很隨便,類似於現在我們為自己取微信暱稱)
大家好,我是五柳先生
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蘇軾的東坡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後人熟知的。有的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
當然號也有別人所取,類似我們現在的外號。最典型的就是水滸108將,每個人都有外號:黑旋風李逵、豹子頭林衝、青面獸楊志……春秋時百裡奚淪落楚國,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人稱「五羖大夫」,李白的「謫仙人」都是古代著名的綽號。
我是李白,我現在覺得自己很仙
除此之外,人們常常還用「地望」(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職所在地等)、官爵名(包括職銜、封號等)、尊稱等來代替人名。如東漢孔融稱為孔北海,柳宗元稱為柳河東,發出「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豪言的馬援,被稱為馬伏波(曾任伏波將軍)、喜愛蓮花的周敦頤稱濂溪先生等等。
諡號,死後的蓋棺定論
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古代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
諡號有很多種,像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
我,漢武帝,英明神武
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古代《諡法》說:「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隋煬帝的「煬」是他被縊殺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加的。
我,隋煬帝,不服
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是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名字不過是一個代號。但小小的名字,卻又如此的不簡單。
中國古代發達的姓名系統,能夠反映出當時古人的禮教、文化、歷史等多個方面都有著令人讚嘆的發展。寥寥幾字,便可讓人了解一個人的思想、志趣、甚至是一生的功過。
可惜的是,這樣的文化流傳至今已經漸漸被人們淡忘了。如今幾乎沒人還會給自己取「字」或者「號」了。那麼現在,如果你要給自己取一個「號」你想叫自己什麼呢?評論區期待你的回覆哦~
撰 文 | 東家
圖 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