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神經毒素複合物三維結構問世

2020-11-28 科學網

 

來自史丹福大學Burnham醫學院,德國漢諾瓦醫科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Botulinum Neurotoxin Is Shielded by NTNHA in an Interlocked Complex」的文章,首次報導了一種神經毒素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這種潛在的生物恐怖襲擊試劑——肉毒桿菌如何在胃部惡性環境下生存下來的,相關成果公布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史丹福大學Burnham醫學院助理教授Rongsheng Jin博士,其研究組一直致力於肉毒神經毒素的研究,他表示,「現在我們更好的理解了這一細胞機器的結構,這一結構能有力的保護其毒性,以及進行傳遞。因此從中我們能更清晰的找到其弱點所在。」

 

肉毒神經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是世界幾大致死性神經毒素之一。它們首先與神經元表面的受體結合,然後向神經元中擠入一種酶,降解神經元相互聯繫所需的關鍵蛋白。毒素通過麻痺呼吸肌(respiratory muscles),影響乙醯膽鹼激活的肌肉運動神經元。

 

這一毒素具有兩面性,一方面能引起肉毒桿菌中毒,另外一個方面它也是生物學家的有力工具,被廣泛應用於特定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中。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結晶技術,獲得了首個肉毒神經毒素與其「保鏢」蛋白複合物的3D結構,從中找到了肉毒桿菌的致命弱點,並指出防止利用肉毒桿菌進行生物襲擊的新措施。

 

研究人員解析了這一毒素的三部分結構:第一是識別神經識別的區域,第二是能像剪刀一樣切斷人類神經蛋白,引起癱瘓的酶,第三個部分是打個孔,幫助傳遞酶到神經末梢的類似針狀的結構。而且研究人員還捕獲到了毒素與第二個細胞蛋白:非毒非血凝素成分(NTNHA)的相互作用。

 

金博士說,「我們驚訝的看到NTNHA這一無毒成分與肉毒神經毒素驚人的相似,NTNHA結構也具有三個部分,就像是肉毒神經毒素的一個拷貝。這兩種蛋白結合在一起,就像是在握手一樣」。這項研究還指出了肉毒神經毒素與NTNHA如何平衡其相互作用過程中的緊密結合和適時釋放的,這將有助於探索針對這兩種分子的抑制作用。

 

研究人員希望能通過一種小分子,「欺騙」毒素和其保鏢蛋白,傳遞錯誤信號,從而阻止其作用,他們認為這種治療方法可以單獨使用,或者與其它方面聯合使用,從而預防生物襲擊者利用肉毒桿菌汙染公眾健康。

 

之前金博士研究組曾與漢諾瓦醫學院Andreas Rummel等人合作,將血清B型毒素的受體結合區域與突觸結合蛋白II的識別區域製成晶體,獲得了複合體的高清晰度的圖像。他們發現這種毒素以分子結構直接包繞住它的受體,誘導突觸結合蛋白出現一個螺旋結構,這個結構恰好能夠精確的吻合到毒素上的一個凹槽。研究人員指出通過引入突變巧妙的改變突出結合蛋白的結構,可以使這種結合瓦解。(來源:生物通 張迪)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首張人腦超清三維圖譜問世
  • 最清晰面目曝光:我國揭示新冠病毒三維精細結構 系全球首個
    我國揭示新冠病毒三維精細結構,系全球首個據科技日報16日消息,記者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獲悉,浙大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聯合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對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生物特性、疫苗設計、抗病毒藥物研發等具有重要意義。
  • 非視覺阻遏蛋白與GPCR複合物的三維結構解析獲進展
    視覺阻遏蛋白主要轉導視紫紅質受體信號通路,早在2015年,徐華強團隊利用世界最強的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技術得到了高解析度的Arrestin1-視紫紅質複合物晶體結構。該三維結構第一次展現了阻遏蛋白與GPCR的結合模式,與G-蛋白與GPCR相互作用截然不同,為深入理解GPCR下遊信號轉導通路奠定了重要基礎。
  • 蛋白複合物Paf1:攜帶基因致病的奧秘
    「Paf1複合物由5個蛋白質亞基組成,在RNA聚合酶Ⅱ轉錄的時候起到輔助功能,並參與染色質中組蛋白的甲基化修飾。」龍加福介紹,5個蛋白質亞基構成的完整複合物在細胞內的轉錄延伸中發揮功能,其中任意的兩個或者多個蛋白質亞基組合在一起被稱之為亞複合物。Paf1和Ctr9就是Paf1複合物中的兩個重要蛋白質亞基,兩者的突變會導致癌症等相關疾病的發生發展。
  • 科學網—新冠病毒「複製機器」核心部件的三維結構現身
    魡解析度電子顯微結構   本報訊(記者黃辛)近日,「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抗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冠病毒「RdRp(RNA依賴的RNA聚合酶)-nsp7-nsp8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空間結構,揭示了該病毒遺傳物質轉錄複製機器核心「引擎」的結構特徵,為開發新冠肺炎藥物奠定了基礎。
  • 全球首個!我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IT之家9月17日消息 IT之家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獲悉,9 月 14 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緊密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Cell,影響因子 38.637)在線發表題為 「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個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
  • 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問世
    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問世 2018-12-13 科技日報 劉霞 【字體:大 語音播報   據美國《物理評論快報》網站近日報導,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研製出了全球首個軌道角動量
  • 兩項研究揭示人PRC2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有助闡明它的基因表達...
    其中的一些分子是一種被稱作多梳抑制複合物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2, PRC2)的蛋白複合物,其中PRC2參與「沉默」基因,這種沉默使得它們不被解碼遺傳信息的細胞機器「讀取」,從而有效地讓遺傳信息保持在「關閉」狀態。
  • 饒子和團隊《Science》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
    但是自該藥物問世以來,其分子機制一直未被解開,這就大大阻礙了乙胺丁醇這一「傳統老藥」的更新換代和耐藥性的解決。饒子和院士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針對結核病重要靶點的研究及新藥開發。——MmpL3的多個「靶點-藥物」複合物結構。
  • 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寧研究組與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研究組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新聞網7月31日電 7月29日,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和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研究組共同在《自然》(Nature)雜誌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MCM複合物的3.8
  • 研究解析Pfam00427結構域三維結構
    來自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山東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晶體-X射線衍射技術,第一次解析了Pfam00427結構域的三維結構
  • 兒科上肢痙攣首個神經毒素療法!艾爾建肉毒素Botox(保妥適)上市30...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批准,使Botox成為治療兒科患者上肢痙攣的首個神經毒素療法,同時也標誌著Botox上市第30年獲批的第10個治療適應症。該批准基於2項III期臨床研究的數據,這些研究評估了Botox對200多名患有上肢痙攣的兒科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包括一項為期12周的雙盲研究和一項為期一年的開放標籤擴展研究。
  • 上科大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
    圖註:(A)結核分枝桿菌(Mtb)和恥垢分枝桿菌(Msm)EmbA-EmbB-AcpM2和EmbC2-AcpM2與底物(Ara2,DPA)和藥物(EMB)複合物結構;(B)以Mtb EmbB為代表展示Emb蛋白結構特徵;(C
  • 施一公等《自然》發文報導Lsm蛋白質複合物晶體結構-清華大學新聞網
    structures of the Lsm complex bound to the 3』 end sequence of U6 small nuclear RNA(Lsm蛋白質複合體結合U6小核RNA 3』末端序列的晶體結構)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Lsm2-8蛋白質複合物自組裝的晶體結構及其特異識別U6小核RNA 3』末端序列的分子機制。
  • 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被揭示是怎麼回事 新冠病毒全病毒長...
    北京時間9月14日,李蘭娟院士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這也是目前國際上最清晰的3D病毒模型。
  • 首個人類基因組3D圖譜問世
    近日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型的捕獲技術(tether conformation capture ,TCC)定位了細胞核內DNA之間的互作位點,結合尖端的計算機運算方法成功構建出了了第一個人類基因組三維
  • 顏寧等解析首個真核生物鈉通道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新聞—科學網
    鈉通道的異常會導致一系列與神經、肌肉和心血管相關的疾病,特別是癲癇、心律失常和持續性疼痛或者無法感知痛覺等;迄今已經在人體的九種鈉通道蛋白中發現了一千多個與已知疾病相關的點突變。此外,鈉通道也是許多局部麻醉劑以及自然界中大量的神經毒素的直接靶點,許多蛇毒、蠍毒、蜘蛛毒素等,都是作用於鈉離子通道而產生不良後果。 鈉通道是諸多國際製藥公司的研究靶點,有著巨大的製藥前景。
  • 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重磅揭示國際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2020年9月1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緊密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Cell,影響因子38.637)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個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度
  • DNA修復關鍵蛋白的三維結構首次在亞納米尺度上描繪
    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今天發布了一項重要成果,中國科技大學蔡剛教授課題組首次在亞納米尺度上描繪出DNA修復關鍵蛋白ATR激酶的三維結構,從而可以了解這種蛋白對DNA損傷的響應機制。「ATR激酶啟動了細胞內DNA損傷應答,維護了基因組的穩定。
  • ...疾病相關的重要蛋白Aprataxin同源物Hnt3與D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Hnt3與雙鏈DNA和AMP複合物的晶體結構近日,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王大成院士研究組和江濤研究組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