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峽壩上庫首第一縣秭歸,有一組數據震撼人心。
2003年至今年4月9日,秭歸發生泥石流、滑坡548起,全縣有1.2萬多人成功轉移、撤離,實現連續15年地質災害「零傷亡」。
創造秭歸防災奇蹟的,是一張嚴密的災害監測防治網。這張網,成功預報了沙鎮溪鎮大嶺電站杉樹槽滑坡、兩河口鎮採悶埡滑坡、歸州鎮向家壩滑坡等突發重大地質災害,讓群眾得以及時轉移。
560名專業監測員緊盯滑坡
「暴雨連下3天,千萬加強巡查。」歸州鎮鹽關村五組監測員吳金元拿出手機,對記者說:「這是當時微信,我一直保留著,今天回想起來,還後怕咧。」
2017年10月26日下午4時,坨子雨打著屋簷噼啪作響,吳金元收到微信後,再次推門而出。
鹽關村位於香溪河西岸,曾發生重大滑坡災情。果然,他發現255省道路基凸起,依山而建的民房裂出好多大口子,「不好,山體變形。」
災情預警迅速上傳。秭歸縣地災防治應急指揮中心專家趕赴現場,拿到監測數據,迅速得出結論:為巖質滑坡,需要馬上撤離。
在縣、鎮、村組織下,13戶38位農民全部撤出危險區域。這時,距離發出預警不到1個小時。
幾個小時後,伴隨著刺耳的轟鳴聲,125萬立方米的滑坡體,如脫韁的野馬傾瀉而下,將山下7萬平方米區域整體掩埋,撤出來的農戶無不感到慶幸。
作為地質災害頻發的山區縣,僅去年,秭歸境內發生48次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秭歸探索並建立「群測群防」組織體系,縣、鎮、村、監測員四級責任人常年高度戒備。「全縣920處險情點,每一處都配有監測員。」秭歸縣國土資源局總工程師餘祖湛介紹,從當地村民中選擇培訓了560名專業監測員,平時四五天監測一次,汛期一天監測四五次。每一個人都吃住在滑坡體下,冒著生命危險監控災害隱患點的各種異動,目前在山區,「群測群防」是最有效的地質災害監控預警手段。
除了專業監測,村、鄉(鎮)、國土資源所、地質環境保護站進行「四位一體」網格化管理,秭歸鋪開了一張人人參與、覆蓋全縣的地質災害防治大網,任何細微的地災預警信息在網上一觸即發,迅速傳導、迅速反饋決策,爭分奪秒贏得寶貴的撤離時間。
「電子眼」實時監控
「你看,這條裂縫最寬的地方有50釐米。」郭家壩鎮王家嶺村支書馬尚軍站在一處房屋廢墟邊介紹,去年10月3日,山體因雨水變形,存在滑坡隱患,威脅遠近居民共約300人。會商之後,依山而居的6戶居民緊急撤離。
此時,如果安排人員監測滑坡區存在極大危險。「10月7日,縣委拍板決定,在王家嶺村滑坡區裝上6臺電子眼。」馬尚軍指著一套監控設備對記者說,上面是太陽能面板,配有高精度GPS和視頻監控等信號收發裝置。
6臺設備覆蓋整個滑坡區,不僅可以遠程視頻實時監控,還可以定量檢測山體的位移。「目前自動監測儀還只能作為極端地質、極端天氣下的補充監測手段。」餘祖湛對記者說,包括王家嶺在內,秭歸總共建立了20個地質自動監測點。
布局一個監測點,光硬體就要投入30萬元,運行一年費用15萬元,這對一個貧困縣而言,財政難以承受。
這一問題即將得到解決。據介紹,去年底,國家相關部門來秭歸調研,提出要在秭歸建立全覆蓋全天候24小時地質預警系統,規劃建立240個點,總投資70多億元,分兩期建成。
國家氣象局將秭歸縣確定為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保障工程試點縣。
在秭歸縣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中心,有一個幾乎覆蓋整面牆的大屏,顯示秭歸全部鄉鎮野外天氣監測數據,具備監測、預報、預警、服務、評估、防禦等功能。只需要滑鼠一點,就可查看雨量大小,數據每10分鐘更新一次。數據不僅供氣象部門調用,公眾通過宜昌公共氣象網,也能隨時查詢。
地質、氣象預警「電子眼」初試牛刀,去年先後成功預警卡子灣滑坡、八字門滑坡、樹坪滑坡等多處滑坡險情。
主動作為治理地災
「地災猛於虎,預警避險是被動求生,平時更要主動作為、積極治理。」秭歸縣委書記盧輝表示,該縣採取「避險+治理」的方式,減少地災危害程度。
15年來,秭歸獲78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立項,總投資近7億元,綜合運用回填放坡、方石護坡、植被綠化等措施,變險地為景區,變災地為扶農項目,實現安全效益、生態效益雙豐收。
鳳凰山就是庫區地質災害治理的典範工程。「秭歸組織實施庫岸防治工程,提高塌岸的地質穩定性,增加了縣城土地容量。」餘祖湛稱,通過植被護坡,新增綠地面積3.5萬平方米,極大改善了港灣環境,讓鳳凰山成了旅遊開發的「香餑餑」。國家體育總局確定這裡為國家龍舟訓練基地,每年端午節,鳳凰山都要舉辦龍舟競賽活動。
另外一處廟灣滑坡,位於沙鎮溪鎮集鎮,災後重建打破滑坡災害體不能用於工程建設的禁區。通過工程防治,一方面保障了滑坡體的穩定性,另一方面通過削方減載為集鎮增加了9000平方米的建設用地,一個嶄新的農副產品交易中心即將投運。(記者 張樂克 通訊員 鄭家裕 周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