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課堂視頻 Lesson Video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黃河的記憶》(二)
2
課堂筆記 Key Notes
黃河文化
(一)黃河文化的概念與內涵
(二)黃河文化形成的地理環境
(三)黃河文化的源流與演變
(四)黃河文化資源概況
(五)黃河文化的特點與地位
(六)保護傳承弘揚的重大意義
一
黃河文化的概念與內涵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三晉文化、關中文化、河洛文化、齊魯文化等,形成了蔚為大觀的黃河文化。
黃河文化,是指生活於黃河流域的中華先民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漫長歷史中所創造的,反映中華民族精神追求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黃河文化以文物、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水利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為主要載體。
二
黃河文化形成的地理環境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全長5464公裡,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公裡,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是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
黃河流域從西到東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四個地貌單元,地形高差較大,地質條件複雜,日照充足,季節差別大、溫差懸殊,降水集中但分布不均,溼度小、蒸發大,冰雹、沙暴、揚沙等災害性天氣多,無霜期短。流域內土地、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氣、礦產等自然資源豐富,有耕地1.79億畝,林地1.53億畝,牧草地4.19億畝。
根據流域形成發育的地理、地質條件及水文情況,黃河幹流河道可分為上、中、下遊和11個河段。黃河幹流平均寬度為500米,水深一般為2.5米,流經峽谷30處。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流入衝積平原後,黃河河道寬闊平坦,泥沙沿途沉降淤積,河床高出兩岸地面3—5米,甚至10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
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據統計,從先秦到當前2500多年間,黃河下遊決溢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曾流經今河北、天津、安徽、江蘇等省市,面積約140萬平方公裡。
山西省域範圍內主要是黃河與海河兩大流域,黃河流域面積97138k㎡,佔全省面積的62.2%,海河流域面積為59133k㎡,佔全省面積的37.8%。
山西的河流大部分均呈輻射狀自省內向四周發散。大體上向西、向南流的屬黃河水系,有汾河、沁河。向東流的屬海河水系,包括桑乾河、漳河、滹沱河。
歷史上黃河多次奪海河入海口,因此,也可以認為山西全境均屬於歷史黃河流域。
黃河文化的產生,和黃河及黃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條件密切相關。遠古時期,黃河中下遊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動植物資源豐富,黃土高原和黃河衝積平原,土壤肥沃,易於墾殖,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和原始農牧業的發展,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繁衍生息出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
同時,中華民族在與這條「母親河」不斷地融合、抗爭、治理的過程中,塑造出自強不息、披荊斬棘、百折不撓、拼搏創新的民族品格,逐漸凝結成浩瀚淵深的黃河文化。古代有明確史料記載,對黃河治理比較成功的案例有四次:
①東漢王景治河主要措施:修高堤壩、修整分洪道。
②元代賈魯治河主要措施:疏、塞並舉,疏南道,塞北道、使黃河改流經南故道。
③明代潘季馴治河主要措施:束水攻沙。鞏固堤壩、縮窄河道、加快水速以衝走河沙、修築分洪區。
④清代靳輔與陳潢的治河主要措施:大體沿襲潘季馴的方法,統一了浚淤和築堤、提出減少下行泥沙。
三
黃河文化的源流與演變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160多萬年前,山西芮城西侯度就有人類活動。隨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內繁衍生息。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蹟不僅數量多、類型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西侯度遺址
西侯度遺址,位於黃河中遊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村。遺址高出河面約170米的古老階地上。為中國境內已知的最古老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大約180萬年。石器出土數量不多,主要以石英巖為原料,類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稜大尖狀器。另外在文化層中還出土有若干燒骨,這是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石器和有切割痕跡的鹿角以及燒骨的發現,證明遠在180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活動。1988年西侯度遺址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丁村遺址
丁村遺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丁村附近的汾河河畔。丁村遺址發現於1953年,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地區發現的首個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石器時期豐富遺址
新石器時期,黃河流域有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並以西安附近的半坡、臨潼的姜寨、寶雞的北首嶺、河南三門峽的廟底溝、洛陽的王灣、安陽的後崗、陝西延安的蘆山峁、榆林的石峁、山西臨汾陶寺遺址等文化遺址為代表,是這一時期人類活動的重要標誌,遺址中出土了豐富的農業活動遺存。從上述古人類遺址的分布情況看,主要以黃河中遊的關中平原、晉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帶為中心。東到河南東部和河北、山東等地,南達漢水中上遊,北到河套地區,西至渭河上遊和洮河流域。這正是我國古代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西陰村遺址
西陰村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尉郭鄉西陰村的西北部,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前10000—前2000年)遺址。1926年,由李濟、袁復禮主持對西陰村遺址考古發掘,這是第一次由中國人主持的科學考古發掘,為中國考古奠定了基礎,標誌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開始。
西陰村遺址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等器物,尤其是發掘出土的半個人工切割的蠶繭標本,為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證據。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四瀆之宗,百水之首
古史傳說時期,炎黃二帝居住於此,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也主要活動於今山西、河南、陝西一帶。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四瀆之宗」、「百水之首」,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堯都平陽。」
□2015年6月21日,中國社科院、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國新辦舉辦山西陶寺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宣布,多年考古形成的一系列證據指向陶寺很可能就是堯的都城,「堯都平陽」正在走出傳說時代成為信史。
□唐·李泰《括地誌》:「河東縣南二裡,蒲阪古城,舜所都。」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舜所都也,或言蒲坂。」
□清·顧炎武《歷代宅京記》:「舜都蒲坂,今山西平陽府蒲州。」
□史念海《中國古都和文化》:「至於舜都,則以蒲坂於義為長。」蒲坂,在今山西省永濟市西13.5公裡蒲州鎮南1公裡處。蒲坂原名蒲縣,秦始皇東巡,見有長坂(原),故改稱蒲坂,後世又名河東縣。
未
完
待
續
原標題:《【文旅在線-文旅雲課堂】白海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黃河的記憶》(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