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最大鴕鳥養殖孵化基地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

2020-11-22 環球網

趙成義建成巴州最大鴕鳥養殖孵化基地,帶動周邊63戶農民增收致富(左圖);趙成義從保鮮櫃中拿出兩顆鴕鳥蛋向大家展示(右圖)。

都市消費晨報訊(記者趙梅 通訊員李伶攝影報導)一個鴕鳥蛋賣價200元,一隻四五個月大的小鴕鳥賣價兩三千元!尉犁縣一家農民合作社僅靠出售鴕鳥蛋和小鴕鳥,一年純利潤就能達60萬元以上。

3月22日,記者電話聯繫到這家名叫銀祥特色養殖合作社的創建者趙成義,據他介紹,這家合作社成立於2012年,目前,社員已達63名,養殖有560多隻鴕鳥。

趙成義說,養殖鴕鳥前,他曾從事建築行業,積累了一定資金。2012年,他和親朋一起尋找商機時,了解到鴕鳥養殖業在內地很「吃香」,新疆已有兩家小型企業在養殖,但因為數量稀少,市場行情非常好,「一個鴕鳥蛋竟然賣200多元,一公斤鴕鳥肉也賣到120元」,他算了一筆帳,一隻成年鴕鳥體重100公斤左右,一年產50至80枚蛋,鴕鳥一年就能出欄,如果養殖順利,一年以後,就能收回成本。

通過幾番考察,最終趙成義決定發展鴕鳥養殖業,他和親朋投資上百萬元建成巴州最大鴕鳥養殖孵化基地,總面積達6767平方米。

之後,趙成義從北疆一家鴕鳥養殖企業引進50隻鴕鳥。開始養殖後,他發現鴕鳥養殖並非如他想像中順利,「鴕鳥蛋還行,一個能賣200多元,但是鴕鳥肉買的人並不多,小鴕鳥成活率也不是很高」,在最初的兩年裡,他一直依靠賣鴕鳥蛋回收成本。直到2014年,他摸索出鴕鳥養殖經驗,並能成功批量孵化鴕鳥後,收益才開始大幅增加。

「主要是鴕鳥蛋比較好賣,買者多是一些餐館老闆和想嘗鮮的人。」他說,現在鴕鳥蛋已從最初自己上門推銷,到對方上門預訂。而近兩年,養殖鴕鳥的人多了,小鴕鳥的身價也在逐步上漲,「一隻5個月大小鴕鳥,從1000多元漲到2000至3000元」,他說,有些人買去是為了養殖、繁殖,還有一部分人買去,就是為了放在農家樂或旅遊基地觀賞,目前,這些幼鳥多銷往到喀什、和田、阿克蘇和烏魯木齊。

趙成義說,目前,合作社鴕鳥已達560多隻,2016年僅靠鴕鳥蛋和小鴕鳥,合作社純利潤就達60萬以上。

相關焦點

  • 四年建成西南最大鴕鳥養殖基地
    今年65歲的張庭均老人遛鴕鳥的場景對於村民們來說,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在三臺縣花園鎮水磨河村,自從業主仲志偉2009年開創了庭院養殖鴕鳥的模式後,不少村民都加入了這個隊伍,鴕鳥養殖如今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  4年奮鬥  建成西南最大鴕鳥基地  松樹環繞的小山坡,空氣格外清新。
  • 養殖「白腹美」敲開致富門 河南省濮陽市範縣小龍蝦水產養殖帶動...
    養殖「白腹美」敲開致富門 河南省濮陽市範縣小龍蝦水產養殖帶動農民增收2020-08-05 14:3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河南日報農村版        瀏覽量: 2543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本報記者代珍珍&nbsp&nbsp&nbsp&nbsp7
  • 特色鴕鳥養殖讓農民走上致富路
    東北網虎林10月24日訊 慶豐農場鴕鳥養殖戶趙金柱經過10多年的摸索實踐,走出了一條鴕鳥養殖致富路。走進他的鴕鳥養殖場,我們切身感受到了特色養殖、規模養殖帶給他的益處,鴕鳥養殖也讓趙金柱的致富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快。
  • 巴州開通「塔裡木馬鹿鹿茸號」航空貨運專班
    天山網訊(記者景麗君 通訊員李逸攝影報導)8月31日13時53分,兩噸塔裡木馬鹿鮮鹿茸搭乘華夏航空航班從庫爾勒機場起飛,經重慶轉機,當日抵達溫州,標誌著新疆巴州「塔裡木馬鹿鹿茸號」航空貨運專班續航首發。專班通過提高運輸速度、降低運輸費用,助力農特產品外銷,促進當地農民脫貧增收。  塔裡木河沿岸綠色走廊中的胡楊林、灌木叢和草地,是野生塔裡木馬鹿繁衍的主要棲息地。
  • 鴕鳥「馱起」致富路
    夏日時節,在江西省餘干縣江埠鄉奔富鴕鳥養殖專業合作社,幾百隻大小不同的鴕鳥被圈養在不同的圍場裡,它們脖子長長,伸展自如,健步如飛。新華網 楊益民 攝圖為餘干縣江埠鄉奔富鴕鳥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的鴕鳥。新華網 楊益民 攝合作社從創立之初就吸納了周邊302戶貧困戶入股,同時還通過讓貧困戶代養鴕鳥的模式,給予貧困戶相應的報酬,既讓貧困戶學會了養殖鴕鳥的技術,也找到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門路。圖為湯青海正在給成年鴕鳥餵食。新華網 楊益民 攝圖為湯青海在觀察種鴕鳥的生活情況。
  • 河南周口宏翔鴕鳥養殖基地登陸CCTV7《每日農經》
    可是宏翔養殖基地裡的鴕鳥,卻被散養在樹林裡。正是由於它們如此特殊,這才吸引到了CCTV7《每日農經》的報導。3天可以下一個蛋,一年的下蛋量每年90~100個,成功率可以達到95%以上,鴕鳥蛋含蛋白質高達22.54%,一般長18釐米,寬10釐米,重3斤多,相當於30枚普通雞蛋的重量,零售價200元一個,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蛋。
  • 巴裡坤縣:奶驢養殖帶動農牧民增收
    近年來,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大力支持當地特色農牧企業和合作社發展壯大,引進了以驢奶加工為主的企業,帶動農牧民發展奶驢養殖業。  每天早上10點,巴裡坤縣利農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葉爾恰提·拜山拜克都會到花麒奶業有限責任公司交售驢奶。  30 歲的葉爾恰提家在巴裡坤縣石人子鄉,2014 年,他從塔裡木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
  • 借雞還雞 農民老向一年淨掙36萬
    近年來,雲陽縣採取「龍頭+產業+基地+農戶」的模式,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建基地興產業,一個龍頭企業帶動一個產業,形成縣內龍頭企業全產業鏈格局,而產業鏈上每個環節都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沃土。「我們將宏霖集團肉雞養殖、肉雞加工、肉雞醬料的全產業鏈留在了鳳鳴。」鳳鳴鎮宣傳委員譚文蓮說,就養殖來說,又採取了借雞還雞的模式,即公司提供雞苗,農民借來養,約一個月後再還給公司,根據雞的品種不同,每隻雞農民可獲利3角到7角不等。
  • 桐鄉市河山鎮水蛭養殖助推農民致富
    近日,嘉興市價格監測中心在對桐鄉市河山鎮欣龍特種水蛭養殖中心的調查中發現,巨大的市場需求,為人工養殖水蛭營造了廣闊的市場前景,同時也為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民致富提供了新途徑。在考察了河北安國、江西漳樹、安徽亳州等藥材市場後,兄弟倆於2002年投入20餘萬元,承包了該鎮包頭村38畝農田,從江蘇某中醫研究所一個實驗基地以2.4元一隻的價格引進了5.5萬隻水蛭,辦起了欣龍特種水蛭養殖中心。
  • 貴州苗族大學生返鄉養胡蜂 年入百萬並帶動村民致富
    在胡蜂養殖基地,韋國良飼養的胡蜂蜂王。王炳真 攝中新網貴州榕江3月31日電 (周燕玲 李婧)31歲的韋國良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八開鎮亞類村苗寨的第一個大學生,在外工作2年後返鄉創業,從事胡蜂研究和養殖,目前年收入百萬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烏蘇古爾圖農民養殖駝鳥 開拓致富新路
    今年古爾圖鎮哈哈提村村民馮存山養殖鴕鳥進一步開拓致富新路子馮存山有近30年的養殖牛羊經驗。2019年,他多次到八十四戶鄉鴕鳥養殖基地考察了解,發現養殖鴕鳥方法和養殖牛羊方法很相近,便萌生了養殖鴕鳥的想法,當年年底,便向鴕鳥養殖基地預交了2萬多元定金,今年引進了30隻鴕鳥種苗。經過五個月的精心飼養,鴕鳥種苗順利成活,目前體重均已達到25公斤、身高一米左右。馮存山說:「駝鳥很好養,跟養牛差不多,它吃草少,和養牛的經濟效益差不多,特別有信心搞好鴕鳥養殖。」
  • 一隻賣3000元 鎮原農民養殖鴕鳥效益好
    原標題:一隻賣3000元 鎮原農民養殖鴕鳥效益好
  • 產業融合發展 賦能鄉村振興 讓農民在鄉村資源稟賦的基礎上增收致富
    近年來沙坪垻區回龍壩鎮和中梁鎮,通過實施鄉村振興,鼓勵農民自願、有償地依法流轉土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多元化經營主體增收致富,逐步形成了以新型農業為基礎、以農耕文化為內涵,以鄉村旅遊為促進的鄉村振興新局面。
  • 【潮湧天山】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經營模式轉變——呼圖壁農民增收...
    在呼圖壁縣五工臺鎮德順興果蔬銷售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室裡,合作社理事長高菊蘭正在給附近幾個村的農民講授果蔬保鮮技術。  通過從事果蔬保鮮產業,高菊蘭這些年已獲得數百萬元收益。而她講授的這些技術,也讓很多農民對今後的增收思路變得進一步清晰起來。
  • 吳海風:規範化養殖桑蠶 帶動鄉鄰共同致富
    家住義龍新區德臥鎮團山堡村的吳海風是一名農村黨員,通過發展種桑養蠶產業,帶動鄉鄰共同致富。返鄉發展桑蠶產業德臥鎮團山堡村桑蠶產業由黔西南州坡桑桑蠶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發展,合作社於2018年8月成立,負責人吳海風介紹,他和妻子黃妍多年在外做工程,一次偶然機會,看到安龍縣的親戚家養蠶經濟效益好。
  • 北美冬青寒冬俏銷 沂南小紅果映紅農民增收致富路
    採取「產、學、研、推」相結合的模式,引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觀賞性強的北美冬青種植,並為農戶提供栽培技術和銷售指導,帶動農民致富增收。2020年12月28日下午,位於沂南縣大莊鎮東沂莊村的林長科技創新示範區「沂南縣栩生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裡,一株株北美冬青為冬季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合作社內,村民們正在給北美冬青剪枝、修枝。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桑蠶養殖 重慶黔江致富有「絲」路
    靠桑蠶養殖走上產業扶貧致富路時值立秋,黔江區金溪鎮清水村山間坡地上的桑園一片翠綠,養蠶大戶田建正在蠶棚內忙碌著,田建是當地致富能人,創業多年,帶動周邊幾十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致富。「我在創業之初既沒錢,也沒技術」。田建說,村裡修通產業路後,政府還為他請來農技員作指導,「讓我發展產業更有信心。」
  • 高臺:規模養殖助農增收致富
    高臺縣通過採取政策促動、典型帶動、產業拉動等措施,持續壯大畜牧產業規模,增加農民收入。合黎鎮七壩村村民李蘭花這幾年一直利用後院發展肉牛養殖,因為養殖時間久經驗豐富走進位於合黎鎮七壩村的牧羊人牧業有限公司,幾棟高標準養殖圈舍整齊排列,羊兒悠閒的吃著草料。憑藉標準化、規模化養殖,肉羊品質不斷提升,效益也越來越好。
  • 黎平茅貢鎮:特色鱘魚養殖 「鱘」出致富新路
    近日,走進黔東南州黎平縣茅貢鎮樟洞村興樟合作社冷水魚養殖基地,數十個大小不一的中華鱘飼養池裡,魚翔淺底,自由嬉戲。養殖工人石蓉芳正在飼養鱘魚,「自從加入鱘魚養殖,生活在一天天的向好發展。」在參與鱘魚養殖之前石蓉芳還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村裡養殖冷水魚,他和妻子入股參與養殖,並常年在基地裡務工,入股、務工的雙重收入改變了家裡一貧如洗的經濟狀況。   「這三年以來,我們的生活有很大改善。鱘魚養殖效益不錯,我們夫妻兩也入了股,在基地務工每人每個月2000塊,兩個人就是4000塊工資。」
  • 鱘龍魚躍進「致富門」
    鱘龍魚是冷水養殖致富的好產業,前景非常廣闊。」和靜縣哈爾莫敦鎮才幹布魯克村村民許紀偉一邊給魚餵食,一邊說。在許紀偉所在的鱘龍魚養殖基地,一條條管道將山泉水源源不斷地輸入到魚池中。十餘個魚池排列整齊,一邊是進水口,一邊是出水口,一天24小時不停循環,在清澈見底的池水中,一條條鱘龍魚來回穿梭,靈活輕快地遊來遊去。鱘龍魚是一種冷水魚,別看才幹布魯克村現在養殖這種魚很尋常,最初可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