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脈衝星發現短時脈衝波幹擾,導致自旋速率出現永久變化

2020-11-24 前瞻網

科學家在脈衝星發現短時脈衝波幹擾,導致自旋速率出現永久變化

 Connor Feng • 2020-01-07 16:53:35 來源:前瞻網 E2204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日前,天文學家使用莫龍洛天文臺綜合望遠鏡(MOST)探測到射電脈衝星PSR J0908−4913出現了短時脈衝波幹擾。12月18日,在arXiv預印本伺服器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這一發現,這個發現可能有助於科學家們進一步了解這種脈衝星的特性和性質。

脈衝星是一種具有周期性的地外輻射源,它通常以無線電脈衝的形式被探測到。射電脈衝星通常被描述為快速旋轉的高磁化中子星,它可以產生具有周期性的脈衝信號。

而短時脈衝波幹擾則是脈衝星自轉速率的突然變化。這種故障的確切原因仍不清楚,但據信是脈衝星內部的一個過程引起的。目前最流行的假說認為,這些幹擾可能是由於超流體渦旋釋放導致角動量從地心轉移到地殼,或者是恆星地殼的破裂所造成的。因此,識別和研究新的短時脈衝波幹擾對於提高我們對脈衝星起源和一般性質的理解來說至關重要。

現在,由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的Marcus Lower領導的一組天文學家報告了在PSR J0908−4913中發現的一個短時脈衝波幹擾。PSR J0908−4913是MOST在1988年探測到的一顆明亮脈衝星,自轉周期為107毫秒,色散量為180.37秒/立方釐米。在UTMOST項目中,Lower的團隊在使用MOST進行常規定時觀測的時候發現了這個短時脈衝波幹擾。(UTMOST項目旨在實時探測無線電瞬變天空,監測脈衝星和磁星,以及尋找快速的無線電爆發。)

天文學家在論文中寫道:「在UTMOST項目((Bailes et al. 2017))中,我們使用MOST進行常規定時觀測的時候報告了首次在PSR J0908−4913探測到短時脈衝波幹擾。」

根據這項研究,這次短時脈衝波幹擾發生在2019年10月9日。這次幹擾已經永久地改變這個脈衝星的自旋速率,大約0.203µHz,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自旋速率會減慢或恢復。一般來說,觀察表明短時脈衝波幹擾有時會與自旋減慢有關。此外,在某些情況下,自旋頻率的變化會以指數形式恢復回到幹擾前的值。

研究發現,PSR J0908 4913的幹擾有0.0217µHz的振幅。根據天文學家的說法,這使得該幹擾類似於在脈衝星上看到的那些自旋速率減慢的幹擾。

論文的作者補充說,關於新發現的這次幹擾仍然有許多神秘的地方;因此,他們將會繼續對該脈衝星進行監測。例如,為了更好地把握自旋減慢或自旋恢復等任何變化,在發生幹擾後進行的後續觀察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人員指出,「目前,UTMOST正在對這顆脈衝星進行後續觀察。試圖測量任何長期自旋恢復和脈衝規律變化將會是未來研究的焦點。」

原文:https://phys.org/news/2020-01-glitch-pulsar-psr-j09084913.html

作者:Tomasz Nowakowski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發現脈衝星自轉狀態突變導致星風雲亮度變化
    經典輻射理論認為高速自轉的脈衝星通過磁偶極輻射釋放能量,同時自轉減慢。但近來越來越多的理論認為,導致脈衝星自轉減慢的主要原因是高速旋轉的磁場產生的以接近於光速向外運動的星風。
  • 人類首次發現脈衝星:脈衝星七大可怕之處?
    1967年10月,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安東尼·休伊什教授的學生24歲的喬絲琳·貝爾在檢測射電望遠鏡收到的信號時無意中發現了一些有規律的脈衝信號
  • 脈衝星為什麼能在兩極地區發射強大的電磁波
    脈衝星為什麼能在兩極地區發射強大的電磁波脈衝星能發射強大的電磁波,也就是在脈衝星的南北兩極地區發射極其強大的電磁波。這來源於脈衝星的高速自旋運動,脈衝星是中子星,體積小,具有強大萬有引力,能束縛住脈衝星表面物質,因此可以以極高轉速自旋,而不至於散架。
  • 未來可期的脈衝星計時與導航
    脈衝星是1967被發現的一種天體,這一發現被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它被發現後的五十多年裡,人們又找到了大約3000顆這種令人著迷的天體。它們擁有極端的物理特性,具有極高的天文學研究價值,且與不同學科會在許多前沿領域有所交叉,再加之關於它的各種謎團所帶來的魅力,這使得儘管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脈衝星仍是天文學的重點研究對象之一。
  • 科學家發現了奇怪的磁星和脈衝星之間可能存在的「缺失環節」
    研究人員顯然已經發現了兩種脈衝星之間的「缺失環節」 。 脈衝星是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它們是大質量恆星爆炸性死亡留下的超稠密,塌陷的核。脈衝星從其兩極發出輻射束,當從地球上觀察時,它們似乎會產生脈衝,因此得名。(不過,脈衝星實際上並沒有脈動;這是物體旋轉的結果。)
  • 球狀星團中那些奇異的脈衝星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的、脈衝星發現的最初幾年裡,我們普遍認為脈衝星剛誕生時其脈衝周期大約是30毫秒;隨著它逐漸將自轉動能轉化為電磁波的能量向宇宙空間中發射,它的自轉也逐步減慢——這也是我們今日看到的多數脈衝星脈衝周期在1秒左右的原因之一。1982年,Backer等人意外發現了一顆脈衝周期非常短的脈衝星,B1937+21。
  • 已發現240多顆脈衝星!
    脈衝星的磁場非常強,可有1萬億~20萬億高斯,而地球只有0.5~0.6高斯。這麼強大的磁場就會向外輻射強電磁波,而脈衝星是從兩磁極釋放短而穩定周期性的電磁波。就像人跳動的脈搏一樣,有頻率的出現。這種脈動的電磁波還有個專業的名稱——「燈塔效應」,因為它就像海岸上轉動的燈塔一樣發出一閃一閃的亮光,似乎在指引太空人前行的方向。
  • FAST發現的脈衝星雙星系統有啥不一樣?
    近日,FAST官宣,在武仙座球狀星團(根據梅西耶天體表,通常稱其為M13)中發現一個脈衝星雙星系統,根據命名規則,這顆脈衝星被稱為M13F。這是FAST發現的第一個脈衝雙星系統。脈衝星,就是旋轉的中子星,由恆星演化和超新星爆發而產生,因其輻射束如同燈塔一樣周期性掃過地球而得名。此次發現的M13F有兩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它是一顆毫秒脈衝星;它與一顆白矮星相互繞轉,構成一個雙星系統。而這兩個特殊之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球狀星團獨特的環境。
  • 用脈衝星高精度的計時觀測探測引力波
    這個重大發現打開了一扇觀測宇宙的新窗口,意味著引力波天文學時代的到來。 2017年8月17日,LIGO探測到GW170817的引力波信號,並觀測到電磁波的對應體,發現引力波來自兩個中子星的併合,首次實現天體的引力波和電磁波的多信使觀測。
  • 磁星vs脈衝星的區別是什麼?磁星和脈衝星是什麼樣的存在?
    中子星是整個宇宙中非常恐怖的一種星體,中子星所爆發的能量足以毀滅整個地球,但是脈衝星和磁星同樣是中子星的衍生物。這兩種身體能夠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甚至這兩種星體釋放的能量比普通的中子星還要強大,嚴重時可以摧毀整個太陽系。
  • 脈衝星為什麼能產生脈衝?
    但在中子星中,電子受到強大的擠壓離開原來的軌道,進入原子中 心。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進入原子核的電子與質子發生反應,形 成更多中子。最終,該恆星充滿了中子,於 是中子星就形成了。科學家認為,中子星在人類發現它之 前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
  • 中國天眼 的新發現——6顆脈衝星
    說完FAST超牛本事,再說說此次發現的「脈衝星」。不過,更有料的是,最初發現時竟然以為是外星人信號呢!到底咋回事?好在科學家都比較能沉得住氣,在接下來不到半年時間裡,師生二人又陸續發現了數個這樣的脈衝信號。再後來,終於搞明白這種奇怪的「呼叫信號」,並不是什麼外星人信號,而是來自於一種只在理論上推導出來的特殊星體——脈衝星,所發射出的脈衝信號。
  • 宇宙中最精確的時鐘:毫秒脈衝星的發現歷程
    隨著這顆伴星逐漸耗盡其燃料,它會發生膨脹,就像所有其他恆星同樣會經歷的那樣——此時它的外層大氣會在引力作用下流向脈衝星,並在其周圍形成高速旋轉的吸積盤結構,就像水池裡的水排出時在落水口形成的漩渦那樣。這種旋轉的吸積盤將會加速脈衝星的旋轉速度。  毫秒脈衝星的發現讓脈衝星研究領域重新煥發出生機。自從1967年英國女科學家喬林斯·貝爾發現第一顆脈衝星以來,這一領域已經變得死氣沉沉。
  • 又一顆磁星被發現,被認為是中子星變種,與脈衝星有關
    中子星並不是天體的終點,它還會繼續變化,比如脈衝星就是中子星的一種。還有一種非常特殊的中子星,我們稱之為磁星。 這顆新發現的磁星有些特別,因為它可以發出脈衝電波。從某種角度來說,它也可以叫做脈衝星,其實磁星和脈衝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畢竟它們都是由中子星演變來的。
  • 「中國天眼」搜索脈衝星有多難?
    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的射電望遠鏡,FAST自2016年竣工以來,就表現出「極強的靈敏度」,截至目前,基於FAST數據發現的脈衝星超過240顆,在同一時間段位居世界第一。鮮為人知的是,這些脈衝星發現的歷程,如大海撈針一般困難。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AST工程總工程師姜鵬給出這樣一組數據:FAST在2018年觀測時,峰值數據率每秒就可以達到38G。
  • 發現脈衝星的天文物理學家喬瑟琳-貝爾榮獲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
    -霍金、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七位CERN科學家,以及發現重力波的整個LIGO合作團隊。 脈衝星的發現 喬瑟琳-貝爾是20世紀60年代的一名研究生,在劍橋大學與導師安東尼-休伊什(Anthony Hewish)合作。她在用她參與打造的新型射電望遠鏡獲取數據時,發現了一個意料之外的信號:有規律的無線電波脈衝。她憑藉敏銳的觀察力和毅力,對這個信號進行了描述,並發現其源自太空。
  • 與脈衝星有關的中國故事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剛宣布了一個喜訊——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首次發現毫秒脈衝星,再次激發了大家對天文的熱情,於是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前往貴州,揭秘發現脈衝星背後的故事。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揭示了脈衝星的新特徵
    通常情況下脈衝星都具有很強的磁場,在磁場的兩極,也就是磁場最強的地方,產生迴旋同步輻射,這個輻射的波段在無線電波段。脈衝星在自旋的時候兩極產生的輻射也會跟著自旋一起改變空間指向,就像一個旋轉的燈塔一樣。所以在地球上觀測,脈衝星的能流就是一閃一閃的周期性的變化,有周期性的脈衝,因此得名脈衝星。
  • 脈衝星有什麼特點:脈衝星有多可怕?
    脈衝星有什麼特點:脈衝星有多可怕?2.脈衝周期短已觀測到的最長的脈衝周期,只有4.3秒,最短的約2毫秒,即千分之二秒。換句話說,脈衝星的自轉都特別快,從4.3秒轉一圈到1秒鐘轉500圈!發射脈衝的持續時間大致是其周期的1/10至1/100。
  • 科學家發現球狀星團脈衝星,有望揭示銀河系的演化過程!
    最近,科學家發現附近球狀星團中的脈衝星揭示了銀河系的演化過程。這個遙遠的球狀星團是數十顆快速旋轉恆星的家園,這可能為銀河系和銀河系周圍的光環的形成提供新的線索。這是一個球狀星團,名為47 Tucanae或47 Tuc,是一個密集的恆星群,位於銀河系周圍約15,000光年以外的星系暈邊緣根據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聲明,研究人員估計該星團有25顆脈衝星。脈衝星是一顆快速旋轉的超緻密中子星,其表面有兩個發射輻射束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