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直線最近,為什麼火箭發射的軌跡偏偏是弧線呢?

2020-11-26 騰訊網

這是SpaceX火箭發射的照片。

SpaceX發射的火箭

你會看到火箭的發射曲線是一條弧線,而不是路程更近的直線,顯然,從「兩點之間直線最近」這一角度出發,並不合理,但很多時候,顯示並不如數學所描繪的世界那麼完美。彎曲的軌跡是火箭軸線運動和空氣動力學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問題出現了:

為什麼要有彎曲的發射軌跡?

首先,直接發射火箭是沒有意義的。如果真的這樣,火箭會直著上去,直著下落,此乃所謂直上直下。

火箭需要進入軌道。這意味著需要一個垂直於半徑矢量的速度分量,即水平速度。火箭在飛行過程中的傾斜會增大水平速度分量。在這種情況下,地球的旋轉速度也是有幫助的。眾所周知,地球在赤道上的自轉速度最大,因而當火箭從赤道發射時,火箭將獲得更大的水平初速度,節省燃料。

地球自轉速度

因此各國都力爭在離赤道更近的地方(低緯度地區)建立火箭發射基地,比如我國的海南文昌火箭發射基地和位於美國東海岸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設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前者包括美國空軍的東靶場和甘迺迪航天中心,承擔了大部分「美國火箭」的發射任務。我國的海南文昌火箭發射基地剛建成沒幾年,而且遠離火箭製造工廠,因此火箭發射任務次數較少。

那麼我們如何在彎曲的路徑上發射呢?

這裡的紅點描繪了火箭。你需要有足夠大的V⊥,使火箭保持向地球墜落的狀態,並能夠維持軌道。

從上圖可以理解下落的狀態。每次嘗試後都會以更快的速度發射球。從甲、乙、丙開始……如果你想呆在那裡繞地球轉,速度必須等於軌道速度。

火箭發射後,助推器持續燃燒,直到在軌道上的某一點達到燃盡點。一旦達到這一點,軌道將以0°的飛行路徑角度(半徑矢量和速度矢量之間的角度)進行。整個過程通常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點火升空,運載工具清除發射塔,在此之後不久,滾動程序開始進行方位角修正和正確的軌道插入。一旦一級火箭達到燃盡點,一級分離,二級點火。點火一直持續到火箭進入到預定軌道環繞地球並穩定運行,這時火箭發射任務才算圓滿完成,當然接下來還會有一系列的挑戰在後面等著。

所以,曲線軌道的意義是通過獲得水平速度進入預定軌道。

衛星受力分析

箭頭表示力的方向

為了進入軌道,飛船必須克服重力及空氣阻力的共同影響,同時達到很高的速度離開地球。

這在大約100公裡以下是不可能的,因為空氣阻力甚至會使流線型飛行器減速過快。但是在這條線(稱為卡門線)上方,飛行器可以加速到足夠的速度(大約每秒7公裡),在發動機熄火後,它將以同樣的速度在太空中運行。

「卡門線」是以美國航空航天力學專家西奧多·馮·卡門(Theodore von Kármán)的名字命名,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先生在加州理工大學學習時就是他的學生。「卡門線」的海拔高度——也即高於地球海平面的高度——是100千米。「卡門線」的定義被國際航空聯合會(Fédération Aéronautique Internationale,簡稱FAI)接受,它是國際航空航天標準制定和記錄保存的機構,「卡門線」現在是通用的國際定義。

在低軌道上,衛星仍然感覺到地球重力的97%(隨著距離的增加,重力會變弱)。這意味著在1秒鐘內,它將下降約4.75米。

由於這個原因,運載火箭將總是垂直上升到軌道,只是在這個早期階段稍微改變它的俯仰角,以清除發射複合體(以及任何你不想讓它著陸的東西,如果它爆炸失敗的話),直到一個預定的點,在那裡它可以集中精力更有效地獲得相對於地球的水平速度。

另一個原因是實現軌道速度的火箭推進實際上效率很低。很少有超過由有效載荷組成的整個發射系統總質量的4%,絕大多數質量是運載火箭的結構質量和燃料質量(兩個例子,液氧/煤油和液氧/液氫),這是獲得想要的有效載荷所必需的。

火箭起飛後會向地球自轉方向傾斜,並逐漸增加傾斜幅度,直到它的垂直速度分量為零,進入一定軌道,最好攜帶的燃料是剛剛「物盡其用」。這種優化太空飛行器軌跡以使其達到所需軌道的技術稱為重力轉向(Gravity Turn)或零升力轉向(Zero-lift Turn)。

這項技術的應用有兩個好處:

第一,它讓火箭在上升的早期階段保持非常低或甚至零的攻角(英文angle of attack,是航空術語,指飛行物體所受升力方向矢量與縱軸之間的夾角),這意味著火箭受到較少的空氣動力應力;

第二,它讓火箭利用地球的重力而不全是燃料燃燒提供能量來改變火箭(及攜帶的太空飛行器)飛行的方向。這兩點節約下來的燃料可以用來更多的進行水平加速,使太空飛行器更容易進入軌道。

如果你直接向上發射火箭,它會直接向後墜落。這種火箭被稱為探空火箭,因為它有助於讓儀器短暫到達高空進行讀數(探空),但僅此而已。探空火箭不需要太大,甚至納粹V2早在1946年就被用來從太空拍攝地球。

探空火箭目前多為民用

火箭進入太空時,在我們最容易看到的路徑上垂直飛行,這是最開始的時候,但是隨著高度的增加,它們會轉向,直到水平飛行。為了獲得穩定的軌道,飛船需要相對於地球表面非常高的速度,所以在正常發射中,火箭實際上將花費相當多的燃料「水平」推進。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為何不走最近的直線而走上了尋常路還需進行中途修正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最近一段時間屬於發射火星探測器的窗口時間。我們知道,火星,地球雖然都是太陽系的行星,但各自有各自的軌道,在運行到不同軌道時,兩者的距離也不同。「天問一號」為什麼不走直線。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距離大概5500萬公裡,如果走直線,按5.8萬公裡每小時的速度,大概1個多月就可以到達火星了。但實際情況是,我們發射的探測器用這個速度需要7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到達火星附近。
  • 中國的火星探測器為什麼不走最近的路線?天問一號面臨哪些風險
    本文共有三個問題要探討,第一個問題,地球公轉周期是一年,有人覺得應該每年都有一次跟火星相遇的機會啊,為什麼每隔26個月才能發射一次火星探測器呢?第二個問題是,兩點間線段最短,明明走直線距離更近,火星探測器為什麼不走直線呢?第三個問題,中國今年發射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有哪些看點呢?
  • 為什麼飛向月球和火星不走直線,兩點之間不是直線最短嗎?
    關於天體之間的距離我們一般都取直線,比如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為38.4萬千米,或者地球到太陽距離大約為1.5億千米,但我們知道,當年阿波羅登月飛船的速度大約是11.2千米,假如按直線飛行那么半天不到就到了,但事實上飛了三天,而現代很多探測器則可能更久,這又是為什麼呢?
  • 火星探測為啥不走最近路線?天問一號面臨多少風險?
    本文共有三個問題要探討,第一個問題,地球公轉周期是一年,有人覺得應該每年都有一次跟火星相遇的機會啊,為什麼每隔26個月才能發射一次火星探測器呢?第二個問題是,兩點間線段最短,明明走直線距離更近,火星探測器為什麼不走直線呢?第三個問題,中國今年發射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有哪些看點呢?
  • 錚錚有聲|變化的足球軌跡和空氣動力學
    錚錚有聲|變化的足球軌跡和空氣動力學 2018-07-18 18:15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 飛機航線為什麼不是直線?
    如下圖,是全球航線圖以前我就很好奇明明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那為什麼飛機飛上藍天的時候不是直線的呢
  • 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發射時間怎麼確定的?為什麼偏偏是9點43分?
    對於衛星發射很多人都看過中外衛星的發射直播畫面,但是對於衛星發射很多時候發射時間的選擇為什麼精確到分鐘很多人卻不得而知,比如這次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後一顆衛星發射時間為什麼選擇在上午9點43分?
  • 為什麼火箭和太空飛行器是垂直發射的而不是以傾斜發射?
    在平時,我們看到有許多的飛彈是傾斜發射的,但是在所有的火箭發射中,基本都是垂直地面發射的。其實飛彈將其傾斜是有意義的,因此對於所施加的力,飛彈行進的距離最遠。而且,目前飛彈的速度足以在世界範圍內飛行而不會撞到地面。其實飛彈和火箭的原理非常不同,首先,他們的動力是不同的。飛彈是一種以自身動力裝置為動力,由控制系統控制,以目標為導向的武器。
  • 為什麼探測火星每26個月一個發射窗口?這樣計算,秒懂
    剛剛過去的7月真的很熱鬧,阿聯、中國、美國的火星探測器接連發射,你知道為什麼火星探測任務扎堆在今年7月嗎?第二,從地球向火星發射探測器時,探測器走的並不是直線,因為以太陽為參照物,地球上的萬物皆具有跟地球一樣的公轉速度
  • 為什麼俄羅斯要研究用潛艇發射衛星?你可能不知道的原因
    1998年俄羅斯幫德國技術大學從潛艇上發射了兩顆通信衛星。一個老牌航天大國,放著眾多衛星發射場不用,偏偏要從潛艇上發衛星,有什麼目的?這兩顆通信衛星的軌道高度150km,軌道傾角78度,個頭不大,大概只有8.5kg重。
  • 火箭擇機發射,到底擇的什麼「機」?
    一般是一年甚至幾年才能遇到一次,例如,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飛往火星的有利發射時機間隔的時間最長。隨著天體運動,每隔大約779天,地球會位於火星和太陽中間,此時地球距離火星最近,也就是說,每兩年零兩個月才有一次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窗口。
  • 火星地球最近時相距6000萬公裡,天問一號為何六個多月才到達?
    如果按照火星和地球最近的距離5600萬公裡計算,「天問一號」的飛行速度,似乎平均只有3.5公裡每秒,這個速度遠低於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為何還能飛到火星呢?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環繞速度,它指的是一個物體在星體表面,能夠圍繞星體做環繞運行所需要的最小速度。
  • 地球明明是球體,海平面卻是平的,人類的眼睛出問題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地球是一個球體,但是海平面卻是平的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可以看到無數的風光美景,海平面的波濤洶湧與高山的重巒疊狀交相呼應,這些都是大自然對於人類的饋贈。即使是世界上的最高山脈,在地球面前也非常渺小,在2012年的時候,美國的NASA曾經發布過一張照片。
  • WIFI信號明明顯示滿格,但卻偏偏不能上網,原來是它在搞鬼
    WIFI既然對我們的生活如此重要,那麼,在使用WiFi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WIFI信號明明顯示滿格,但卻偏偏不能上網,原來是它在搞鬼!那麼,小編今天給大家仔細分析一波:一、路由器,或者是「貓」的網路出現異常。這個是最主要的問題之一。
  • 為什麼「胖五」發射「嫦娥五號」要選在凌晨?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在破曉中劃出一道亮麗的金色弧線,經過2200多秒的飛行,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與以往不同,此次發射為什麼要選擇在凌晨升空?
  •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先是7月20日,阿聯 在杜拜 遠程指揮日本 種子島發射中心,發射H-2A火箭運載其「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既然要探測火星,為什麼都趕在這個月呢?都說地球和火星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4億公裡,而且說這段時間是 每2年左右1次的發射窗口,那是不是就是說, 2年來,這段時間是地球與火星的距離最近的時候呢?
  • 你對火箭好奇嗎,你知道火箭為什麼要垂直發射嗎
    你是否對那些霸氣十足,科技感十足的火箭感興趣呢?只見碩大的火箭矗立在發射架上,整裝待發,就在啟動時的一剎那,底部噴出一束熾烈的火光,其火箭徑直衝向碧藍的天空中,那麼為什麼火箭要垂直發射呢?其實火箭在起飛的一剎那要減輕火箭的重量,而且飛行過程中,還要減少空氣阻力。人們總是希望只消耗較少的能量便能使火箭平穩的起飛,並獲得非常大的飛行速度。發射臺上的火箭起飛之後,如果推力大於重力,火箭才會慢慢且平穩地垂直上升,並逐漸快速飛向空中。
  • 跨洲長途飛機軌跡為什麼不是直線?影響飛機航線的因素有哪些?
    是否曾經疑惑過,為什麼長途飛機在地圖上的飛行軌道會是曲線,而不是最短的直線?還有,明明旅行是同樣的起點和終點,又為什麼飛機往返的路線會不一樣呢?飛機航線的規劃是一門重要的學問,包括飛機自身的性能、外在自然因素、人為因素都會影響到航線規劃。
  • 維加火箭發射又失敗,法國和西班牙各損失一顆地球觀測衛星
    進入太空後,無法達到正確的軌跡一枚載有兩顆衛星的「阿麗亞娜太空」(Arianespace)Vega火箭昨天在發射八分鐘後發生災難性故障後未能到達軌道,火箭的損失歸因於「一系列人為錯誤」。太空之旅由三級固體火箭彈堆疊提供動力;一旦進入太空,可燃液體燃料火箭就可以進行多次燃燒,將有效載荷帶到特定的軌道。Vega的發射記錄完美無缺,在開始服役的前六年平均每年兩次,直到穩固的助推器故障導致2019年首次損失。在對該故障進行調查後,火箭已經恢復服役了僅兩年幾個月前成功推出。昨晚的飛行中,實心火箭的表現完美無缺,將頂級舞臺和人造衛星從大西洋上空帶向極地軌道。
  • 火箭為什麼要在海上發射?馬斯克回答了
    那麼,為什麼要在海上發射呢?為什麼選擇海上發射?而隨著陸上發射的不斷成熟,我國海上發射技術也開始布局。海上發射,其實是出於以下幾點考慮:第一,提升火箭運載能力。一般來講,海上發射平臺更接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火箭能夠充分利用赤道上地球自轉的附加速度,從而節省燃料,運載能力則會得到提升。第二,提升火箭發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