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2020-07-24 頭頭勢道

這個月是絕對的火星月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先是7月20日,阿聯 在杜拜 遠程指揮日本 種子島發射中心,發射H-2A火箭運載其「希望」號火星探測器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然後是我國今天中午,海南島東北海岸文昌航天發射場。搭載 運載「天問一號」探測器和漫遊車 的 長徵5號遙四火箭,成功升空飛往火星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還沒完,美國也進入倒數,準備在月末通過Atlas5火箭發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和漫遊車: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火星,即為古人所說之「熒惑」,西方所稱之戰神星Mars。

由於火星呈紅色,亮度又常有變化,如同螢火;故取名中帶有 「螢」 字

而在地觀察者眼中,火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會隨著 與地球之間的位置變化 而 變動,從西向東,又從東向西,後再向東,令古人困惑,故再加一個「惑」字,成為「熒惑」

部分迷信的古人聽這名字就不爽「熒熒火光,離離亂惑」。竟然還為天文現象給出迷信的說法,比如當火星與地球靠的最近的時候,有可能出現 「熒惑守心」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2003年「熒惑守心」


還有其它所謂的「大兇」天象「熒惑犯上相」,紫微帝星是高高在「上」的北極星,又怎麼會被黃道附近的火星 而「犯」?

下圖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何出現如此視覺上的 天文現象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若見此圖,古人是否會恍然大悟?


因此火星的天象本身並沒有給我帶來什麼不祥,但這顆紅色行星的環境還真的是比較惡劣,大氣稀薄,僅為地球的1%左右,減速困難,要麼單純靠降落傘和氣囊硬砸(基本都壞了),要麼靠精密操控 發動機反向制動減速(太難),因此成了陸面探測器「墳場」 多達11次的著陸失敗,大於成功數,目前僅有8個探測器登陸後能運作,其中帶有漫遊車的,僅有4個! 另外,繞飛的探測器也有10次以上的失敗,成功率還是不足50%。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如此高危高難度,為何還要去冒險?

1、神秘 還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 值得研究

火星為地球質量的38%,直徑約為地球的53%,接近一半,約月球的兩倍, 體積為地球的15%,質量約為月球9倍、地球的1/9 表面重力約為月球的2.5倍、地球的2/5

但仍有許多未知因素,這是歷次探測的源動力,看看 「好奇」號的命名

2、是否有生命、是否宜居

火星公轉約為687天 接近地球兩年的時長,自轉 24小時37分,有類似地球的四季變更狀況,大氣稀薄,沒有形成保護層,成分為二氧化碳為主,不適合呼吸;沒有如同地球這般適宜的磁場 抵擋太陽輻射,等等 這些必然是最受關注的原因,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3、資源 是否有適合人類使用的資源,是否可以改善環境,是否方便開發和殖民,地球資源有限,這也是人類不惜重金,堅持的探索的最終原因

紅色並不是什麼不祥的螢火,主要是因為氧化鐵懸浮顆粒 反射太陽可見光 產生,已可排除迷信

地形有許多類似 峽谷、河床的外形,被認為有可能有大量的水,並在 時候 發現其極地上有冰,以及地下極可能有富含鹽分礦物質的極低溫的液態泥水

4、國家的發展計劃,例如NASA的星際殖民,以及阿聯2117年人類首個火星居住區: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5、馬某人 的火星殖民之夢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既然要探測火星,為什麼都趕在這個月呢?

都說地球和火星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4億公裡,而且說這段時間是 每2年左右1次的發射窗口,那是不是就是說, 2年來,這段時間是地球與火星的距離最近的時候呢?

我們來看今天的太陽系位置圖,明顯不是平時大家報導的「5500萬公裡」( 55,000,000km):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而是約103,411,850km,而且,達到了常說的「5500萬km」近乎兩倍的距離

偏偏這時候,各國機構早已提前準備:

阿聯計劃7月14日就發射「希望」號,因天氣拖延至20日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7月17日,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

長徵5號遙四火箭 千呼萬喚下 ,從廠房裡,直接在活動發射平臺上 駛出來,垂直轉運至發射區,箭在弦上 擇機待發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既然不是最近,為何還要在這個時候發射呢?

除了怕耽誤而在等兩年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天賜良機,且看示意圖: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簡單地展示,藍色表示地球及其軌道,紅色表示火星及其軌道,虛線是探測器飛行軌道。很直觀了

這表明了我們當前的航天火箭,深空運力有限,利用地球軌道繞太陽飛行的慣性,以及地球比火星速度快的優勢,借力繼飛

說白了,省運力、省燃料、省工程總時間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但是,這種操作不是傳統衛星發射軌道,雙曲線軌道 更是我國首次面臨的課題,算軟體與算法要根據研究更新, 還包括了 火箭為太空飛行器初始入軌,以及太空飛行器離開地球的逃逸能量。對於測控、數據處理要求奇高

而且更逆天的在於,難以及時操控,通訊控制延時 越來越長,平均20分鐘的延時,又不允許有差錯,否則可能有飛過頭之類的情況出現,探測器的速度軌跡等設置和飛行控制要剛好被火星引力捕獲,被拉到 繞火星旋轉的軌道上去,才初步達成所謂的「繞」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如前文所說,降落火星表面是驚險的,沒有足夠厚的大氣來減速,天問還要靠發動機反向制動,加上延時,靠的是精銳的探測器傳感器、發動機和優秀的算法等方面的超強結合

因此這會是個系統性的龐大工程:光是在測控系統方面,我國就已提前部署了陸基、海上和天基相結合的,光學、雷達、遙測、遙控等多手段,全方位立體測控系統: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甚至還到阿根廷建設觀測站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這麼浩大又細緻的工程,無疑是綜合國力實力的體現,敢於立項 敢於發射 就已經不得了


為何要用長徵5號遙四?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運力強勁:

我國目前運力最大深空火箭,25噸的LEO運力,超過獵鷹9不可回收型。長徵5號採用氫氧上面級,10餘噸的同步轉移軌道運力,深空運力完爆獵鷹9。

另外重型火箭長徵9號呢?長徵9號雖然能力超強,LEO運力達到驚人的150噸,但畢竟在研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而且,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 為富氧燃燒循環,效率比較高,可靠性也比以前的發動機好,是按照可重複使用的要求設計的,比衝高達320+,比獵鷹9 開式循環的梅林280+高不少(長徵8號就相當於我國未來的輕型版獵鷹9火箭,可回收版本會比獵鷹9更低,運載射程也比獵鷹9回收版會更遠)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採用可重複使用YF-100發動機的長徵8

其充分燃燒後,無毒,遠比之前的有毒發動機清潔,而且煤油比液氫便宜,易儲存,非常適合作為一級火箭使用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為何選擇海南文昌發射場?

因為地球形狀越靠近赤道,越突出,地球自轉切向運動速度越大,能夠為火箭提供更大的初始運動速度,而且文昌發射場是目前唯一能發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發射場。

地火距離這幾天並非最近 為何各國爭相發射?動圖直觀告訴你

目標早已是星辰大海的我們,又怎會懼怕無人探測的失敗呢?

統籌規劃整個綜合系統工程,科學抓住發射窗口期,是探索火星的基礎與關鍵

預祝明年初 3大探測器的成功入軌,以及兩大火星車的成功著陸,從而加快人類星際遠航的步伐


本文旨在提供與眾不同的角度,分享交流,望諸君明辨之,更望,努力 共創實業


by頭頭勢道特約作者 天行客

轉載合作請私信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最近各國扎堆去火星?一文講清火星發射窗口
    要找出火星發射窗口,我們直觀上的第一考慮是火星和地球之間距離最近的時刻,即「地火最近」。每隔大約26個月,地球會行進到太陽和火星之間,連成一條直線,稱作「火星衝日」。在這段時間,每當太陽剛從西邊落下,火星就從東邊升起。而每當太陽從東邊升起,火星又恰好從西邊落下,因此整夜可見。並且,此時火星在夜空中十分明亮,是觀賞火星的最好機會。
  • 「天問一號」這一趟火星之旅是為了什麼?這是中國深空探測的新起點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只是走出了萬裡長徵第一步。根據目前的計劃,火星探測器將於2021年2月11日前後進入環繞火星運行的軌道,並於2021年4月23日通過著陸器降落火星車到火星表面,進行設計壽命90天的探索工作。「這是我國航天史上新的裡程碑。因為作為脫離地球引力場的深空探測,這是中國的第一次。」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 「天問一號」這一趟火星之旅是為了什麼?這是中國深空探測的新起點
    而這一環節能有哪些新發現,也是本次「天問一號」綜合實力的體現。對於「天問一號」首開「繞、著、巡」一次發射完成的舉措,焦維新表示:「這是技術上的一種創新和進步,如果能成功,就能讓中國在短時間內實現更多的科學探索目的。」「天問一號」升空各國爭相「探火」是為了資源爭奪?
  • #奇趣#之前赫赫有名的麥穗魚,被各國爭相引進,為何現在不敢吃了
    #奇趣#之前赫赫有名的麥穗魚,被各國爭相引進,為何現在不敢吃了 2020-11-20
  • 距離旅行者號發射已經42年了,為何人類不再發射星際探測器
    2012年的旅行者們這裡我們不禁要發出疑問,為何距離旅行者系列已經過去42年了,全世界包括NASA在內的所有航天機構都不在發射星際探測器了呢?大家都知只探索太陽系,只會發射行星探測器來探索太陽系內的天體,捨不得分出一點精力去看看太陽系以外的空間。人類從第一顆人造衛星升天到今天已經過去整整62年了,我們的太空探索已經進行了62年了,我們太空發射次數也已經超過4000次了,可是這其中僅僅只有120次是屬於探測器的,而這120次中只有3次(旅行者兩次,新地平線一次)是屬於太陽系以外的。
  • 「天問一號」劍指長空,為何各國近期都扎堆火星?事情並不簡單!
    作為我國行星探測階段的首次任務,此次發射將開啟我國深空探測領域全新的裡程碑。火星,這顆離地球最近的太陽系行星,一直被人們認為曾經擁有類似地球的同等環境,也被給予未來人類星際移民的厚望。人類對火星的觀測歷史儘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但火星的探索任務是近60年才開始的。
  • 40張動圖帶你直觀理解電磁場
    40個動圖,教你直觀的體會什麼是電磁場。
  • 天問一號的震懾威力,遠大於其發射本身?
    天問一號在發射後,將由運載火箭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飛行至7個月抵達火星,經歷火星捕獲、火星停泊後,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進入火星大氣。相比探月任務,對火星探測器最遠將近 4 億公裡的探測距離,以及近 7 個月的地火轉移時間,對測控通信系統而言將是前所未有的考驗。
  • 18億像素全景圖告訴你,火星表面是什麼樣子的
    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兩個球體,地球和月球一直是各國宇航局造訪的熱點。美國宇航局(NASA)近日公布了一幅令人震驚的 18 億像素的火星全景圖像,這幅圖像是去年年底由「好奇號」拍攝到的火星表面的最高解析度全景圖。這張 360° 全景圖由近 1200 幅拼接在一起的,其像素高達 18 億像素,當時探測器難得有機會連續幾天「靜坐」不動。
  • 你知道 為什麼發射火星探測器要選窗口期嗎?
    咱們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很是振奮人心吶!要知道發射探測器到火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發射探測器到火星需要非常大的推進動力,為了節省動力,找準地火距離較近的一個發射窗口器就非常的關鍵,錯過這個窗口器就要再等26個月才遇上下一個窗口器。那麼,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兩個窗口器為什麼間隔26個月這麼久呢?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先了解一下火星的一些信息。
  • 火星探測器並不是在地球和火星距離最近時出發的
    我們經常能在關於火星探測方面的文章中看到:為什麼火星探測器要每隔26個月才會有一次發射時機?那是因為每隔26個月火星與地球距離最近,在火星和地球距離最近時發射探測器可以節省燃料 ,到達火星的時間最短。
  • 發射火星探測器窗口期的間隔為26個月,你了解是為什麼嗎?
    咱們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很是振奮人心吶!要知道發射探測器到火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發射探測器到火星需要非常大的推進動力,為了節省動力,找準地火距離較近的一個發射窗口器就非常的關鍵,錯過這個窗口器就要再等26個月才遇上下一個窗口器。那麼,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兩個窗口器為什麼間隔26個月這麼久呢?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先了解一下火星的一些信息。
  • 距離地球超1000萬公裡,「天問一號」在太空飛行1月餘,還要連闖七大難關
    正因為火星上的環境接近地球,這也為人類移民火星創造了條件,所以火星是目前人類除地球以外研究程度最高的一個行星。用空間探測器探測火星,幾乎貫穿整個人類的航天史。「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升空前後,阿聯和美國也發射了各自的火星探測器。為何大家都紛紛趕著7月下旬到8月上旬這個時間點呢?航天科普專家龐之浩告訴記者,因為這是26個月才輪到一次的「探火窗口」時間。
  • 火星地球最近時相距6000萬公裡,天問一號為何六個多月才到達?
    如果按照火星和地球最近的距離5600萬公裡計算,「天問一號」的飛行速度,似乎平均只有3.5公裡每秒,這個速度遠低於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為何還能飛到火星呢?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環繞速度,它指的是一個物體在星體表面,能夠圍繞星體做環繞運行所需要的最小速度。
  • 為何「探火」任務要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
    為何「探火」任務要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新華社記者胡喆、王琳琳、周旋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作為目前我國現役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被親切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此次將迎來它的第四次發射。那麼,為什麼說「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
  • 月球南極為何受到世界各國關注?
    探索月球南極,印度走在了前面,但這並不意味著只有印度在關注它。其實,美、俄、中、歐等世界航天機構,都已經把月球南極當作了探測和研究的聚焦點。月球南極為何備受關注?這半個世紀裡,美國、蘇聯(俄羅斯)和中國先後向月球發射探測器,或送太空人直接登陸月面,選擇的地點都在月球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而最近印度發射的「月船二號」探測器,選擇的著陸點在月球南極。這是人類探測器第一次飛向月球南極!
  • 「天問一號」飛行距離距離相當於約830萬個全馬賽程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就開啟了火星探測的徵程,1960年人類首次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至今,已經發射了44次火星任務,其中18次成功,5次部分成功,成功率大約在50%。火星探測究竟有多難呢?難點究竟在哪裡?記者採訪了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液氧煤油發動機領域(系列)總師劉站國。
  • 中國慧眼發現距離黑洞最近的告訴噴流
    如果這個黑洞不是孤單地遊蕩在空間之中,而是有一個恆星陪伴,那麼這顆伴星的物質將被黑洞強大的引力所無情地「掠奪」。因此,黑洞的自轉也會對黑洞周圍的空間產生拖曳效應,這就導致了黑洞視界附近的噴流發生進動。研究人員認為,觀測到的低頻QPO很可能起源於圍繞黑洞的噴流的進動。
  • 關於「探火」你需要知道這些
    探測器為何叫「天問一號」?登陸火星有多難?各國又為何「扎堆」去火星?大家口中所說的著陸「恐怖7分鐘」又是怎麼回事呢?看新華社為你一一解惑。1為何叫「天問一號」?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其中「熒」代指火星由於土壤富含氧化鐵而發出的紅光;「惑」則出於古人對火星運行缺乏規律而感到的困惑。
  • 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繞、落、尋」一步到位
    期間,火星車將對火星的地質、環境、氣象等進行探測,人們可直觀地了解火星和地球環境的異同。各國為何鍾情於「扎堆」探索火星?我們也知道最近各國都在「扎堆」進行火星探測,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以現在的航天水平來看,火星距離地球的距離實在是太遠了,探測火星要比探測月球在實際操作上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