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天問一號1:1著陸平臺和火星車正式對外發布,長徵5號運載火箭將搭載中國首次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於近期正式開啟火星探測任務。作為我國行星探測階段的首次任務,此次發射將開啟我國深空探測領域全新的裡程碑。
火星,這顆離地球最近的太陽系行星,一直被人們認為曾經擁有類似地球的同等環境,也被給予未來人類星際移民的厚望。人類對火星的觀測歷史儘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但火星的探索任務是近60年才開始的。
1962年11月,前蘇聯發射了「火星1號」探測器,正式開始了人類的火星之旅。此後,美國、俄羅斯、日本和歐洲等國家相繼發射了約40顆火星探測器,但60%均以失敗告終。因此,火星也有了「太空飛行器墓地」的稱呼。
中國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其實並非如今的「天問一號「。2011年11月9日,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搭載俄羅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升空,準備在進入高度800-80000公裡、傾角0-5度的近火星赤道大橢圓軌道分離,開啟各自的探索之旅。
不幸的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未能按計劃進行變軌,「螢火一號「也再沒有挽回的餘地,此次的火星計劃就此夭折。首次影響,我國宣布在未來兩年內,不會再有新的動作,火星探測任務就此沉寂。
「天問一號「作為我國從研發到發射,完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自被公布之日起就廣受關注。不過,在我們預計的7月下旬到8月上旬的發射時間,全球也迎來了火星探索的旺季。
阿聯史上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已於7月20日成功發射升空,美國的」毅力號」也計劃在該時段內擇機發射。2020年被網友戲稱為「火星年」,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今年的火星如此之火,各國扎堆火星的背後又有怎樣的考慮?
相比較地月之間的距離,火星與地球的距離確實遠了不少,就是最近的時候也要5500萬公裡,最遠則超過4億公裡。因此就需要人類探測器發射時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按照火星和地球的公轉周期,平均每兩年左右會迎來一次相遇。
選擇在這個時間段發射,省時省力又省錢。而今年的7月至8月正是火星探測的「窗口期「,如果趕不上,可能就要等到2022年了。歐空局與俄羅斯航天局合作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就是因疫情原因被推遲到那時發射了。
儘管飛行距離已經縮短,但探測器仍然要經歷漫長的旅行才能到達火星軌道。火星探測器往往需要沿著地球與火星之間的霍曼轉移軌道,經過兩次引擎推進,實現地球與火星軌道的變換,才能真正投入火星的懷抱。
除了技術上的原因,各國在太空領域的競爭其實也在暗自較勁。火星作為太陽系中唯一和地球相似的行星,自然是各國爭相研究的對象。誰能揭秘火星,不僅代表著其航天相關領域的成熟,更可能會實現較早的經濟價值。
因此,即使火星探測難度非常之大,各國都在紛紛布局。包括在民營航天領域,熱度也是居高不下。中國作為一個世界航天領域的後起國家,我們也希望能夠在行星探測以及深空探索領域做出自己的貢獻。火星之旅道阻且長,我們還是靜候佳音吧!
往期回顧:
好消息!2021年起將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請把自然還給地球!
北極溫度飆到38℃,遠古物種屍體再現人間,永久凍土還能永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