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槍魚類又稱為鮪(wěi)魚,「鮪」的古義是鱘魚的意思,後來流傳到日本,日本人就借用這個字命名了金槍魚。隨著日本金槍魚產業的蓬勃發展,國際漁業也就逐漸接受了「鮪魚」就是金槍魚的說法。
金槍魚屬於高度洄遊性魚類,與鯖、鮐、馬鮫等親緣關係較近,在分類上同屬於鯖科。金槍魚主要分為8個具體的種,即大眼金槍魚、長鰭金槍魚、 黃鰭金槍魚、南方藍鰭金槍魚、太平洋藍鰭金槍魚、大西洋藍鰭金槍魚、青幹金槍魚以及鰹魚。這些金槍魚類都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在熱帶、亞熱帶和亞寒帶等海域均有分布。
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藍鰭金槍魚,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域中。藍鰭金槍魚一般成群活動,但在大洋中更常見的是與黃鰭金槍魚、大眼金槍魚、巴鰹魚等大型魚類一起捕食個體更小的鮐魚、沙丁魚、鯡魚、玉筋魚以及頭足類。在自然狀態下,藍鰭金槍魚成年後體長可達3-4米,體重500-600公斤,目前捕獲的藍鰭金槍魚中最大個體全長為4.58米,體重高達684公斤。
藍鰭金槍魚的經濟價值及開展人工養殖的背景
作為金槍魚中的極品,藍鰭金槍魚一般市場價格在200—600元/斤左右,而且不同的部位與品質,相應的價格也不相同。腹部的上等肌肉可以賣到1300元/斤的價錢,而最貴的部分當屬鰓蓋骨附近的肌肉,一兩就可以賣到2800元。
作為海洋食物鏈中頂端的捕食者之一,藍鰭金槍魚體型強健、遊動迅捷,最高時速可達80km/h,在大洋中鮮有敵手。雖然海洋生物學家們說偽虎鯨是藍鰭金槍魚的天敵,而事實上對藍鰭金槍魚的生存產生最大威脅的,是人類的活動。
國際上藍鰭金槍魚的主要捕撈方式為圍網、延繩釣和竿釣三種。竿釣作業方式僅日本和印度尼西亞等較少數國家使用,採用圍網和延繩釣的主要是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和菲律賓等國。可悲的是,經過過去的50年的捕撈,藍鰭金槍魚的數量已經減少了75%。
▼▼藍鰭金槍魚
每年當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向北洄遊併到達水質肥沃的聖勞倫斯灣時,當地漁民都會在此捕捉大量的鯖魚、鯡魚,而這兩種小型魚類恰恰是藍鰭金槍魚最重要的食物,這無疑會對藍鰭金槍魚的種群生存產生影響。
▲▲聖勞倫斯灣是藍鰭金槍魚重要的索餌場,然而這裡的漁業活動也同樣頻繁
2017年《中國科學報》報導稱,太平洋藍鰭金槍魚在 1961 年的成魚資源量還有大約 160萬噸,而到 2014 年卻只剩下約1.7萬噸,數量減少到了原來的1.06%。
目前,藍鰭金槍魚已被列為瀕危物種。面對野生資源越來越少的事實,國際上已採取實行捕撈配額的資源保護政策,世界各國也相繼展開了對於藍鰭金槍魚人工養殖技術的探索。
▼▼日本、澳大利亞兩國佔據了南方藍鰭金槍魚允許捕撈總量的七成
日本是世界首次實現藍鰭金槍魚全人工養殖的國家
全人工養殖之所以困難重重,主要是因為藍鰭金槍魚屬於高度洄遊性魚類,繁殖行為很難被人為觀測到,人們對這種魚的繁殖習性、繁殖水溫、卵的孵化溫度、幼魚對餌料的選擇性指數、幼魚的營養需求等等都還沒有研究透徹。另外,在幼魚孵化後20天之後還會因種內的自相殘殺與碰撞網箱壁、池壁而導致大量死亡。這些基礎研究的不足是導致藍鰭金槍魚人工養殖技術難以突破的重要因素。
▼▼長途洄遊中的金槍魚群
那麼,在全球範圍內為什麼是日本率先突破這一技術瓶頸的呢?
綜合各方面因素來看,主要有以下兩大因素:
Ⅰ.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日本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是海岸線廣闊,具有豐富的漁業資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更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其他三大漁場分別是秘魯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以及歐洲的北海漁場)。
日本本州島西南部海域和西北部海域以及九州島靠近東海一側海域都是太平洋藍鰭金槍魚洄遊必經之地,都有藍鰭金槍魚野生種群的分布。在日本西部周邊海域還有兩個藍鰭金槍魚的產卵場,一個在日本海西南部,產卵期為7~8中月;另一個在東海的中東部,產卵期為4~7月。在緯度較低的海區,藍鰭金槍魚的產卵期在時間上相對提前而分散,這可能是由於發育有效積溫的差異引起的。
▼▼綠色區域均為藍鰭金槍魚野生種群集中分布的區域
因此,對日本來說,無論是採捕用於人工繁育的親魚還是用於人工養殖的幼魚都很方便。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日本開展藍鰭金槍魚的人工養殖創造了極為有力的的條件。
Ⅱ.近畿大學的長期科研工作
日本近畿(jī)大學水產研究所從上世紀70年初開始研究藍鰭金槍魚養殖,經過30多年的努力,於2002年完成了世界上首例藍鰭金槍魚的全人工養殖。
具體發展過程如下:
●1970年,近畿大學水產研究所開始進行藍鰭金槍魚養殖的研究。
●2002年,經過32年的研究,成功實現了世界首例藍鰭金槍魚的"全人工養殖",轟動了世界水產界。
●2003年,近畿大學除了加強對全人工養殖技術的研究外,也開通了藍鰭金槍魚(包括其苗種、稚幼魚、成魚)的銷售流通業務,而且於同年設立了近大(即近畿大學的簡稱)A-Marine公司。
▼▼近畿大學水產研究所的室外養殖場
●2004年,近大A-Marine公司首次將全人工養殖的藍鰭金槍魚在國內上市銷售,主要以大百貨商店為中心進行銷售。
●2009年10月成功生產出第3代幼魚共40000尾,將其中的30000尾上市銷售給國內的養殖戶,首次實現了批量生產,並向產業化生產邁出了很大的一步。
▼▼近畿大學培育出的藍鰭金槍魚仔稚魚(圖片來自世界知識畫報,已徵得原作者同意)
在2011年,日本全人工養殖藍鰭金槍魚上市17.5萬尾,總重為9044噸,這項成果的取得與近畿大學水產研究院長期的科研工作是分不開的。
FAO公布的《2015年世界養殖金槍魚產量》顯示,日本藍鰭金槍魚在2013年已經突破了10000噸,2014年產量更是達到了14713噸,而同年全球太平洋藍鰭金槍魚的捕撈量為15600噸。也就是說,僅僅是日本一個國家的太平洋藍鰭金槍魚的養殖產量就已經接近世界太平洋藍鰭金槍魚的捕撈量。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通過全人工養殖的手段來間接拯救野生種群,還是具有很大的可行性的。
▼▼藍鰭金槍魚具有群遊習性,其野生種群的數量正在逐年較少
我國的金槍魚產業發展狀況
目前,我國的金槍魚養殖產業尚是一片空白,金槍魚捕撈產量也難以滿足國內消費需求,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的冰鮮及冷凍金槍魚。
其實我國領海範圍內也有一定量的太平洋藍鰭金槍魚野生種群,主要分布在東海、南海以及臺灣附近海域(這一點有網友問,所以特此加粗強調一下),但由於養殖技術水平達不到,目前還只能依靠遠洋捕撈和進口來供給國內市場。
金槍魚產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是我國漁業發展的重心,不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金槍魚產品需求的增加,我國未來在金槍魚的捕撈和養殖上也會逐漸發力。在這裡小編也衷心希望我國的金槍魚全人工養殖技術能夠早日取得突破!
我是牧海,專注於特種水產信息的研究與分享,更多精彩內容期待您的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