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雙層石墨烯和氟化石墨烯的優化模型,橙色球和灰色球分別代表氟原子和碳原子。下圖為雙層石墨烯和氟化石墨烯的橫斷面透射電子顯微鏡照片。
石墨烯有「神奇材料之王」的美譽。強碳碳鍵構築起了石墨烯的平面結構,但石墨烯的層間鍵合較弱。金剛石被稱為「晶體之王」,其碳原子在各個方向上緊密結合,形成超硬結構,並具有非凡的電學、熱學、光學和化學性能。如果能在石墨烯層間建立類金剛石鍵合,由此得到的新材料將具備許多優越的特性。
據《自然·納米技術》雜誌近日報導,多維碳材料研究中心(CMCM)和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IBS)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實驗室研究了適宜條件下,化學誘導轉化大面積雙層石墨烯類金剛石材料的可行性。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柔韌、堅固的材料是一種寬頻帶隙半導體,在納米光學、納米電子學等領域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此前,研究人員多使用加氫原子或高壓的方式實現雙層/多層石墨烯向類金剛石材料的轉化。然而,前者會使化學結構和化學鍵構型難以控制和表徵,後者存在釋壓後石墨烯會恢復原樣的缺點。天然金剛石的形成條件更加苛刻,它們是在地球深處的高溫高壓條件下「鍛造」出來的。為了在溫和的條件下製造類金剛石材料,IBS-CMCM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不涉及高壓的新策略。他們使用XeF2作為氟源促進石墨烯的轉化。最終,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超薄的類金剛石材料——單層氟化金剛石。
研究人員分別在氟化處理12小時、6小時和2~3小時後對樣品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對雙層石墨烯進行氟化處理可以生成單層氟化金剛石,並且實驗具有可重複性。研究人員使用透射電鏡等確證了單層氟化金剛石的形成:氟原子進入石墨烯後,石墨烯薄層的層間距由3.34埃減少到了1.93~2.18埃,這與理論預測一致。
論文作者Pavel V. Bakharev指出:「這種簡單的氟化法可以在近室溫和低壓下使用,不涉及等離子體或氣體激活,因此材料產生缺陷的可能性較低。」論文作者Ming Huang補充說:「我們還發現,將氟化單層從CuNi基板轉移到透射電子顯微鏡的網格中,並進行另一輪溫和的氟化處理後,可以得到一層獨立的單層金剛石。」
CMCM主任、韓國微山國家科學技術研究所(UNIST)教授Rodney S. Ruoff表示,Huang等的研究可能會激發業界對類金剛石薄膜材料的興趣。此外,Huang等用到的處理方法也為製備大面積單晶金剛石薄膜提供了借鑑。
科界原創
編譯:雷鑫宇
審稿:alone
責編:張夢
期刊來源:《自然·納米技術》
期刊編號:1748-3387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19-12-tech-jewel-graphene-diamond.html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