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光纖軌道角動量光通信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2020-11-26 訊石光通訊諮詢網

  ICCSZ訊   隨著資訊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對通信容量的需求急劇增長,現有光纖通信系統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為了解決通信容量危機,新技術不斷湧現。其中,光纖軌道角動量(OrbitalAngularMomentum,OAM)光通信為此提供了一條潛在解決途徑。

  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王健教授領導的多維光子學實驗室(MDPL:Multi-DimensionalPhotonicsLaboratory)在光纖OAM通信方面開展了廣泛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為了實現高速、大容量、高頻譜效率、穩定的OAM傳輸,王健團隊設計了多種新型的OAM光纖結構。首先,在王健教授指導下,博士生李樹輝設計了支持OAM復用傳輸的多環多OAM光纖結構,該結構為實現Pbit/s量級的OAM復用提供了可能。相關研究成果以論文「Acompacttrench-assistedmulti-orbital-angular-momentummulti-ringfiberforultrahigh-densityspace-divisionmultiplexing(19rings×22modes)」發表在ScientificReports上。此外,博士生李樹輝還設計了支持OAM傳輸的超模軌道角動量光纖結構,此結構可以增大OAM模式的有效模式面積、降低光纖非線性,為長距離大功率傳輸OAM模式提供了一個新選擇。該工作以論文「Supermodefiberfororbitalangularmomentum(OAM)transmission」發表在OpticsExpress上。

  

 

  圖1(a)多環多OAM光纖結構(b)超模OAM光纖結構

  同時,在光纖OAM復用傳輸實驗上,王健教授團隊也取得了一定進展。在王教授指導下,通過與烽火藤倉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博士生王安東、朱龍和劉俊等人成功演示了OAM空分復用和時分復用結合的混合無源光網絡。這項技術有望在將來大容量無源光網絡中得到應用。相關成果以論文「Demonstrationofhybridorbitalangularmomentummultiplexingandtime-divisionmultiplexingpassiveopticalnetwork」發表在OpticsExpress上。博士生王安東、朱龍和劉俊是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圖2OAM空分復用和時分復用結合的混合無源光網絡

  OAM模式轉換器是OAM光通信系統中的關鍵組成部分,王健教授團隊在深入分析光纖OAM模式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兩種新型OAM模式轉換器。首先,在王健教授指導下,博士生方良提出了基於螺旋光柵的新型OAM模式轉換器,該器件可以靈活的實現OAM模式的產生、轉換、交換等功能,並以論文「Flexiblegeneration/conversion/exchangeoffiber-guidedorbitalangularmomentummodesusinghelicalgratings,」發表在OpticsLetters上。此外,在王健教授指導下,通過與烽火藤倉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博士生李樹輝成功演示了基於少模光纖的全光纖OAM模式轉換器。該器件可以實現入射高斯模式到OAM模式或LP模式的選擇性激發,且具有操作靈活、結構簡單、價格低廉等優勢。相關研究成果以論文「Controllableall-fiberorbitalangularmomentummodeconverter,」發表在OpticsLetters上。此工作發表後,引起了廣泛關注、入選當月官網熱點下載Top10(排名第二)。

  

 

  圖3(a)螺旋光柵結構(b)全光纖OAM模式轉換器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在強散射環境OAM光通信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年來,光學軌道角動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AM)被廣泛應用於經典通信和量子通信。光學軌道角動量在理論上提供了無窮多維度的正交基,可用於信息編碼,基於OAM復用技術的光通信可提升通信速率。
  • 我國首次實現光學軌道角動量光的非線性操控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光學與光學工程系光纖與雷射技術許立新課題組,首次設計並實現了一種基於色散管理的新型渦旋光纖,該渦旋光纖可操控軌道角動量光的非線性。該小組與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教授合作進行了相關實驗驗證,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應用物理權威雜誌《應用物理評論》上。基於光學軌道角動量復用技術的高維光通信技術可大幅度增加光子的信息攜帶量,提高光通信網絡的信道容量,是未來光通信系統發展的重要趨勢。
  • 長飛與中山大學聯合團隊刷新軌道角動量光纖單跨無中繼傳輸記錄
    2020年7月1日,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劉潔副教授、餘思遠教授團隊聯合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飛公司」)首次報導了100千米距離軌道角動量(OAM)單跨無中繼光纖通信系統實驗,相關的研究成果發表在Photonics Research(中國科學院主管的中國光學期刊)2020
  • 我國量子通信實驗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暨南大學李朝暉教授、中山大學餘思遠教授等合作,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光學期刊Optica上。
  • 中國科學家實現在強散射環境下的高質量光通信
    觀察者網3月12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李銀妹、黃坤課題組在強散射環境下光學軌道角動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光通信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李銀妹團隊在克服生物組織強散射實現活體細胞光操控的研究基礎上,將複雜介質光場調控技術應用於OAM光通信,實現了在強散射環境下的高質量光通信,研究成果3月6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光學與應用》雜誌上。
  • 中國學者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
    中國學者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 來源:中國新聞網 • 2020-03-20 09:12:39 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
  • 西安光機所基於介質超表面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光學與光子集成課題組在基於介質超表面(metasurface)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基於光子自旋霍爾效應並採用離軸技術,實現了10通道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對大容量光通信應用有重要意義。
  • 世界首個單光子量子存儲器在中國誕生 中科大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的...
    這項成果將鞏固我國在量子通信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中科大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的量子存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高維量子信息存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史保森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衝在冷原子系統中的存儲與釋放,證明了建立高維量子存儲單元的可行性,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
  • 中科大實現軌道角動量光子的量子頻率轉換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軌道角動量(OAM)光子的量子頻率轉換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領導的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OAM單光子、OAM糾纏光子以及
  • 我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
    原標題:我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楊保國)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央視新聞客戶端】量子通信實驗重要進展!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暨南大學李朝暉教授、中山大學餘思遠教授等合作,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光學期刊Optica上。
  • 一根光纖近300億人同時通話!光通信技術是如何崛起的?
    撰文/看風景的蝸牛君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我國光通信技術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記者日前從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獲悉,科研人員在國內首次實現1.06Pbit/s超大容量波分復用及空分復用的光傳輸系統實驗,可以實現一根光纖上近300億人同時通話,標誌著我國在「超大容量、超長距離、超高速率」光通信系統研究領域邁向了新的臺階。那光通信技術是如何崛起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
  • 量子通信實驗重要進展!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暨南大學李朝暉教授、中山大學餘思遠教授等合作,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光學期刊Optica上。
  • ...深圳大學袁小聰教授在物理類頂尖期刊PRL上發表光子軌道角動量...
    近日,山東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滿忠勝副教授在光子軌道角動量研究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Dual Coaxial Longitudinal Polarization Vortex Structures」為題發表於國際物理領域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本報訊(記者王磊 通訊員楊保國)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
  • 【中國青年報】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超寬帶全息技術:應用於高安全性能加密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
    >完成單位 | 上海理工大學概述近日,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人工智慧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顧敏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將軌道角動量(OAM)維度用作全息過程的信息載體,提出了超寬帶軌道角動量全息理論。實驗中實現了高階軌道角動量的操控,由此大大提升了信息光學領域的安全性能。該研究成果於2019年12月在線發表於光學頂尖期刊《自然-光子學》上,論文題目為「應用於高安全性能加密的軌道角動量全息技術"(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holography for high-security encryption)。
  • 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問世
    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問世 2018-12-13 科技日報 劉霞 【字體:大 語音播報   據美國《物理評論快報》網站近日報導,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研製出了全球首個軌道角動量
  • 光纖光柵傳感解調研究取得新進展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基於布拉格光柵的光纖傳感技術受到科學家們的廣泛關注,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雖然目前大規模、快速且廉價的光柵製作技術及其工藝已經成熟,可是但是較為昂貴的光學解調設備仍然限制了其在工業、化工以及建築物結構檢測等一系列重要領域的廣泛應用。另外,相對於傳統光域解調的方法,利用光學濾波器將光柵波長的漂移轉化為功率的變化的解調方法具有廉價、簡單、響應速度快等優勢。
  • 科學網—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實現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