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的漢字是最有意思的,有一些不認識的字,看字型和偏旁,往往能猜個差不多。我國古代是沒有拼音的,拼音是現代產物,以前的字主要是看形,這也是最早象形文字的發端。
我們看一些草本植物的字時,這些往往都帶草字頭,比如花、荷、菊這些,一些木本植物時,大多都帶木字旁,比如梅、桃、桂、杏這些。
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說蘋果就是木本類,但是蘋果的蘋字卻是草字頭,難道在古代時,這個蘋果是歸類到草本類的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知道蘋果在古代是怎麼回事,這涉及到蘋果的由來,然後咱們再說一下為什麼這個蘋果的蘋字是草字頭。
一、我國古代沒有蘋字
如果我們去看古代的一些字典,比如漢朝的《說文解字》,我們會發現並沒有這個蘋字,也就是說,這個字出現得很晚。古代只有三點水的萍字。
但是,我國古代是有蘋果的,只不過不叫蘋果,叫「柰」,是一種原產於我國西北的一種果子,唐朝以前已經有好幾類品種,比如唐朝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這樣說:
白柰,出涼州野豬澤,大如兔頭。
那麼,這個柰是個啥?怎麼斷定它不是蘋果呢?其實在古代時,柰還有一個名字叫「林檎",但我們必須要說明,兩者是因為味道相近才這麼叫的,而事實上,日本到現在叫蘋果仍然叫林檎。
唐朝時,有本叫《朝野僉載》的書中有過這樣一段記載:
貞觀中,頓丘有人於黃河渚上拾菜,得一樹載子……三年乃結子五顆,味如柰似林檎。
所以我們看這個記載,就會發現這個柰和林檎是一類兩種。
說到這裡,也許會有人生出疑惑,這說了半天,怎麼證明這個柰就是蘋果?這跟蘋果的蘋字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說的,為什麼柰就是蘋果,而為什麼這個果子的字是草字頭。
二、柰到蘋果的轉變
在古代印度,有一種果子叫「頻婆果」,樣子鮮紅,但這個是種草本植物,類似於我們這邊的葫蘆,這東西後來跟隨佛教從印度傳到了我們這邊,這邊當時沒有這種果子,只是看它的樣子跟我們這邊的柰差不多,於是以為是柰,把兩者給混淆了。
從那個時候起,柰也開始被叫成頻婆果。之所以有這樣的誤傳,是因為一個佛教高僧,這位高僧就是南朝宋時的慧琳。高僧慧琳在《一切經音義》中說頻婆果:
其果似此方柰及林檎,極鮮明赤者。
從那以後,我們的柰也會被叫成頻婆果,這影響是非常深的,直到明朝時仍然這樣叫,明朝王象晉在《群芳譜》中說介紹柰是這樣說的:
柰,一名頻婆,與林檎一類兩種。
而王羲之在《王右軍帖》中也有過類似的記載,只不過他記載的是林檎:
林檎,又名花紅,沙果,頻婆果。
我們知道,我國古代漢字講究個形,所以這個頻婆果代表柰似乎有些不妥,於是就給加上了草字頭,叫蘋婆果。後來經過了簡化,變成了蘋婆果,到了十九世紀,外國蘋果傳入,又把中間字給去了,正式叫成了蘋果。
有人說你這張嘴說什麼簡化的,你有什麼證據?這中間的轉變有證據嗎?正式的記載是沒有的,但是我們可以在別的地方找到,比如紀曉嵐被發配時,曾經寫過一首叫《烏魯木齊雜詩》的詩,他裡有這麼一句:
紅笠烏衫擔側挑,蘋婆杏子綠蒲桃。
我們要以看到,那個時候還叫蘋婆,葡萄也叫蒲桃。
所以,我國以前是沒有蘋果這個詞的,這是個近現代的產物。蘋果這個東西經過多次的轉變,也經過了誤傳,最終叫成了蘋果,也是為什麼是草字頭的由來。像是梨、杏、桃這些,都是我國遠古就有的,而且在古代就叫這個名字,所以一直都是木字旁,蘋果則不然,這之間是有區別的。
最後:最後我們仍然要說明,古代的柰和我們現代的蘋果是不一樣的,古代的柰是種綿蘋果,而且現在也並沒有消失,在我國西北某些地方仍然有種植。柰原本在我國古代流傳很廣,但被蘋果後來者居上,但仔細想想,這也是味道和產量的獲勝,現代蘋果產量高和味道好,自然就佔據了主流,而柰則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導致現在提到這個名字,很多人並不知道是種什麼果子,柰其實就是我國古代的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