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這麼多蘋果,你知道它的原產地與名字由來?
蘋果,屬薔薇科、李屬的一種落葉果樹。
中國栽培的蘋果可分為兩大類:中國蘋果和西洋蘋果。
中國蘋果主要是指中國原產的綿蘋果,早期被稱之為「柰」、「來禽」、「林檎」、「頻婆」、「蘋婆果」等。名「來禽」者,據說熟時就引得飛鳥來偷食,故名。「林檎」者,飛鳥來集之意。稱「蘋婆果」者,據說出自佛經《採蘭雜誌》云:「燕地有蘋婆果,味極平淡,夜置枕邊,極有香氣,即佛書所謂蘋婆,華言於思也」。中國的蘋果栽培記錄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上林苑中曾栽培林檎和柰,當時多用於薰香衣裳等,亦有置於床頭當香薰或置於衣服,最初作為香囊,因為味道欠佳而較少食用。
而「蘋果」這個名稱,明朝才開始叫開,寫作「蘋果」。明王象晉《群芳譜》記載:「蘋果,出北地,趙燕者尤佳,接用林檎體。樹身聳直,葉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圓滑,生青,熟則半紅半白,或全紅,光潔可愛玩,香聞數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過熟又沙爛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美。」
《群芳譜》中所記述的,就是早期的蘋果品種。在「蘋果」稱呼未出現前,蘋果最早稱為「柰」,柰在漢代已有栽植。從《廣志》所記來看,漢晉時張掖、酒泉這些河西地區,不只栽植蘋果,而且已有蘋果深加工,古人稱蘋果製品為「頻婆糧」。西漢文人司馬相如《上林賦》稱:「亭柰厚樸,梬棗楊梅,櫻桃蒲陶。」其中的「亭柰」,分別指野生梨和蘋果兩種水果。
早期中原並不產蘋果。而是中國西部(西域)原產,晉郭義恭《廣志》記載:「柰,有白、青、赤三種,張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為脯,數十百斛蓄積,如收藏棗慄……謂之『頻婆糧』。」唐段式成《酉陽雜俎》亦稱:「……白柰,出涼州(今甘肅武威)野豬澤,大如兔頭。」
值得注意的是,柰在引入中原後,栽植技術出現突破,出現用林檎木嫁接的技術,一直到今天都在運用。
明朝人嘴裡的「蘋果」,源於梵語,為古印度的另一種水果,在佛經中被稱為&34;,後被漢語借用,並有&34;、&34;等寫法。到清朝時,「頻果」叫法已相當廣泛,為社會接受,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即稱:「柰,即頻果……林檎即沙果。」至於現在寫作「蘋果」,則是簡化而來。
西洋蘋果是指目前各國所栽培的蘋果,品種大多出自歐美。中國蘋果和西洋蘋果不僅在形態和結果習性上存在一定差異,而且在染色體數量和部分同工酶酶譜上也不盡相同,這是因為其來歷和演化的差異所致。
如今的國內的蘋果大多是西洋蘋果,據煙臺的地方史志記載,1861年美國長老會成員約翰·倪維思(John L.Nevius)受長老會派遣,由上海來山東登州(今蓬萊市)。因妻患病,1864年返美。1871年倪氏夫婦重返煙臺時,帶來西洋蘋果、洋梨、美洲葡萄、歐洲李及甜櫻桃等果樹品種,在煙臺毓璜頂東南山麓建園栽植,取名&34;。
1909年旅順最大一處蘋果園(後改為旅順農場)中有國光96株、倭錦550株。日俄戰爭後,旅順、大連的租借權轉歸日本後,1909年在熊嶽建立苗圃(1913年改為農事試驗場),再從日本引進一些主栽品種,1910年引入紅魁、祝光、旭和國光等;1914-1921年間又引入玉霰等3個品種。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場上常見的蘋果品種,與本文所說的柰,即頻婆是有區別的,頻婆是一種綿蘋果,因為味道色澤等等原因已經逐漸退出市場!目前市場上常見的蘋果品種是近代從歐美及日本等國引進,可以說是「新絲綢之路」交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