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蘋果算是比較常見的水果之一,許多女性都比較喜歡吃蘋果,很多女性為了保持良好的身材,晚餐就用蘋果來代替!
而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下,許多國人對國外的聖誕節都比較熱衷!
聖誕節前夕的平安夜,大家都會相互送蘋果,吃蘋果,意欲平安的意思!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蘋果並不是叫「蘋果」,而有著另外一種名字,日本現在仍然保留著!
據史料記載,蘋果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已經長達兩千多年,我國原產的蘋果名叫綿蘋果,綿蘋果在秦漢時代便有相關記載!
西漢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就有一篇《上林賦》,其中有描寫都城長安附近的上林苑,訴說其中的壯麗景象!
《上林賦》:
於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樸,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棣,荅遝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
其中一句「楟柰厚樸」,這裡的「柰」就是我國古代綿蘋果最早的叫法!
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栽培的蘋果最初名叫「柰」和「林檎」,據相關學家考證,「柰」為梵語意為端好之意;
「林檎」則代表眾多飛鳥聚於林中,經歷了眾多農務學家的核查,柰就是綿蘋果古代的叫法!
「柰」是我國北方人民自古以來人工栽培的大蘋果品種,至今仍在我國甘肅的河西走廊、山西的陽高、河北的懷來等地,均有少量的栽培!
《群芳譜》 :
綿蘋果果實大而光滑,熟時半紅半白或全紅,「光潔可玩愛、香聞數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過熟又沙爛不堪食用,唯八九分熟者最美」。
現如今,陽高一帶的大紅袍、柳葉青、白糖玉等各種不同的品系,很有可能就是古代農書所記載的赤柰、青柰、以及白柰!
西晉時代的郭義恭在《廣志》中也曾記載道:
《廣志》:
西方多柰、家家收切曝幹為脯,數十百斛為蓄積,謂之頻婆糧。
因此到了唐朝時期,綿蘋果又被人們稱作為頻婆果!
「頻婆」乃是梵語bimba的音譯,在印度是指一種葫蘆科植物----紅瓜!
因紅瓜成熟的時候顏色紅潤光亮,在佛經中便常常用來作為紅亮物體的比喻!
《華嚴經》:佛祖「唇口丹潔,如頻婆果」。
紅瓜雖然在我國華南地區也有野生,但是在中原地區則十分的罕見,因此便把「頻婆」這個名字附會到中原以及周邊植物之上的運動就這樣開始了!
因為「頻婆」的本義是相思,南方產的紅豆便率先暗用頻婆果的典故,成了相思的象徵,不僅因此有了「相思子」的別名,還因為王維的名詩《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而家喻戶曉。
為了讓廣大佛教教徒理解這個頻婆果是個什麼果子,僧人慧琳在《一切經音義》中說道:
「其果似此方林檎,極鮮明赤者。」
意思便是若想知道頻婆果有多麼紅亮,看看中原地區栽培的林檎就知道了!
然而,同時期的鄭常則誤以為頻婆果就是林檎,他在《洽聞記》一書中直接把這個名字用到了西域傳來的一種柰的新品種上。從此,綿蘋果就有了張冠李戴的「頻婆果」之名。後來,不給植物名稱加個草字頭就不舒服的好事者又給「頻」字加上草字頭,頻婆果便成了「蘋婆果」(漢字簡化後寫成「蘋婆果」)。「蘋果」則是「蘋婆果」之省。
我國唐朝時期的文化曾深深地影響了日本,綿蘋果也因此傳入了日本,名叫「林檎」,至今為止世界上著名的「蘋果公司」則是被日本人稱作為「林檎公司」!
晚清時期,西方的文化逐漸的傳入了我國,對我國影響深遠,而西方人也帶來了他麼的西洋蘋果!
綿蘋果則被稱作為中國蘋果,綿蘋果的果肉綿軟易爛,而西洋蘋果則比較清脆!
根據煙臺的地方史料記載,1871年美國長老會成員約翰·倪維思帶著他的妻子重返山東,帶來了西洋蘋果、洋梨、美洲葡萄、甜櫻桃等果蔬品種!
後來西洋蘋果在我國普遍種植,替代了綿蘋果,蘋果一名也被大家所接受,林檎則逐漸消失!
但現今在我國南方地區,番荔枝也名叫「林檎」,模樣與蘋果完全不同,通過被製作成果醬、果酒等,它的根部還能用作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