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2021-01-11 宜花得木

蘋果古代叫柰、林檎、頻婆果等,其歷史演變過程非常有趣

文:花木君

蘋果大家都認識,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水果之一,並且我國如今是蘋果最大的產地,佔到世界上蘋果產量的65%以上。可是您可知道,我國其實並非是蘋果原產地,而是從中亞引種過來的。

另外,如果見到蘋果、沙果、林檎、海棠等等這些水果,您能分辨清楚嗎?要知道,這些都是蘋果屬水果,並且古代有可能是同一種,然而在漫長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變成如今的各有所指,其原因如何?就讓我來給您簡單介紹一下。

首先,我國古代是沒有「蘋果」一詞的,並且蘋果也不是原產我國。雖然現在的新疆野蘋果(學名:Malus sieversii (Ledeb.) Roem.)是蘋果的祖先之一,為古地中海區溫帶落葉林的殘遺植物。可是,並不能說明我國是蘋果的原產地。

蘋果屬的物種,我國最早的記載應為「柰」,漢代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有:「於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柰厚樸,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棣,答沓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列舉了很多植物花卉,其中的「柰」就是如今俗稱的沙果,學名「花紅」,古代也叫林檎、文林果。

沙果(Malus asiaticaNakai),是薔薇科、蘋果屬的落葉小喬木。葉卵形或橢圓形,頂端驟尖,邊緣有極細鋸齒;春夏之交開花,在枝頂傘形排列,花梗、花萼均有茸毛,花蕾時紅色,開後色褪而帶紅暈;果實秋成熟,扁圓形,直徑4-5釐米,黃或紅色。普遍分布於中國大陸的黃河、長江流域和遼寧一帶。

沙果在我國栽培歷史久遠,晉朝郭義恭著《廣志》記載:「柰有白、青、赤三種。張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為脯,數十百斛以為蓄積,如收藏棗慄。」,北魏末年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魏明帝時,諸王朝,夜賜冬成柰。」,「此柰從涼州來。」,可見,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在甘肅一帶廣為栽培。

《齊民要術》還記載「柰」有白柰、紫柰,綠柰、素柰、朱柰、赤柰等多種,並且引用《廣志》說:「林檎似赤柰子,亦名黑檎。」,「一名來禽,言味甘熟則來禽也。」。可見,林檎是柰的一種,至於為何叫林檎或來禽、來擒,也說明這種水果成熟時引來眾多禽鳥,因此得名。

(奈李)

唐代以後,柰衍生出林檎(柰)和奈李,其中林檎是薔薇科蘋果屬水果,奈李是成為薔薇科李屬水果(如今指油奈、桃形李)。而林檎在唐宋兩代最為常見,比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省對花憶忠州東坡新花樹因寄題東樓》有「最憶東坡紅爛熳,野桃山杏水林檎。」,鄭谷有《水林檎花》詩,章孝標有「白練鳥迷山芍藥,紅妝妓妒水林檎。」等。

(桃形李)

林檎在唐代還出現了另一個名字,那就是叫「文林果」,唐代鄭常著作的《洽聞記記載,「唐魏郡人王方言嘗栽一林檎,果大,色白,有朱點,獻於唐高宗。高宗大喜,賜王文林郎,因亦名此果為文林果。」。並且當時我國的林檎被日本遣唐使引種回日本,因此日本後來就把蘋果也叫作「林檎」,日文假名「りんご」,是沿襲了中國古代的傳統。

在唐代,人們記載了西域蘋果的形狀,並且指出和林檎相似,只是並沒有栽培,其原因是佛教的迅速傳播導致。隨著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東漢佛教的傳入,東晉高僧法顯法師第一次從國外引進佛經,後來唐代玄奘法師步其後塵,大量的佛教經文被引入中國。於是,佛教中的一些花卉、水果被廣為傳播,僧人們有的依據進貢的水果去定義,有的則是附會想像。

其中蘋果的最早原型「頻婆」就是出自佛經,《音勝天王般若經卷第七》:「頻婆果,此譯雲相思也。」,《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五《入法界品之六》:「唇口丹潔,如頻婆果。」,唐代僧人釋玄應著作的《一切經音義》解釋:「丹,赤也。潔,淨也。頻婆果者,其果似此方林檎,極鮮明赤者。」,因而可以看出,在唐代人們已經認識到蘋果,和林檎相似。然而當時有沒有進貢的蘋果,筆者還沒有找到資料,只能依據推測,當時應該有人見到,只是還沒有栽培。

(海棠果)

宋代則對頻婆果和林檎進行區分,其中林檎更為細分,比如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等,有太多的林檎詩詞。比如宋徽宗有《金林檎遊春鶯》詩:「佳名何拔萃,美譽佔遊春。三月來禽媚,嬉娛異眾倫。」,張冕的《海棠》:「海棠栽植遍塵寰,未必成都欲詠難。山木瓜開千顆顆,水林檎發一攢攢。」說明林檎也被稱為海棠;楊萬裡《春望二首》(其一):「春光放盡百花房,開到林檎與海棠。青卻子城千樹柳,高枝猶有一梢黃。」;當時還有一個詞牌名叫《紅林檎近》,等等,諸如此類,俯拾皆是,這些都說明,在宋代,林檎(沙果)被廣泛栽培和觀賞。

(蘋婆果)

而宋代則對頻婆果解釋走向了另一個方向,當時的佛經翻譯認為頻婆果為「佛眼果」,於是便把原產我國的蘋婆附會成頻婆果。而蘋婆是梧桐科、蘋婆屬常綠喬木,果實奇特,鮮紅如眼,印度和東南亞也有產,因而便把蘋婆命名為蘋婆果。比如南宋詩人朱翌的《乞雙峰山頻婆果》(其二):「我聞如來有佛眼,結子成時速寄來。從此慈悲修廣目,得爭開處便爭開。」。而在宋代,由於西域和中原交流較少,真正的蘋果自然從唐代後沒有被進貢過來,因而當時所說的頻婆就是現在的蘋婆。

到了元代,隨著元朝的建立,疆域遼闊,一些產自中亞的改良水果被進貢到元帝國,因而蘋果隨之被引入廣為栽培。明代雜劇作家朱有燉的《元宮詞百章》之十:「興和西路獻時新,猩血平波顆顆勻。捧入內庭分品第,一時宣賜與功臣。」。其中的「猩血平波」就是指「蘋果」,這說明,宋代被斷了的類似林檎的蘋果,又被進貢給中原,並且從此被栽種。又由於是西域進貢,並且在唐代就有記載頻婆果,然而由於蘋婆已經被指為梧桐科植物,因而只能「平波」等音譯的辦法來叫這種水果。

到了明代,蘋果被廣泛種植,此時出現了「蘋果」一詞,明朝萬曆年間的農書《群芳譜·果譜》中,有「蘋果」詞條。許多中國農學史、果樹史專家認為這是漢語中最早使用「蘋果」一詞。蘋果詞出現的原因,是因為在宋代頻婆果已經被梧桐科的蘋婆所替代,而這兩種植物完全不同、於是,不再叫「平波」,而「蘋果」正式成為名字,蘋婆則指另一種植物果實。

(臺灣林檎)

而林檎,則由於是我國原產,並且分類詳細,因而延續了舊的名字,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則對林檎進行解釋:「林檎,即柰之小而圓者,其類有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可見,在明代,林檎已經和蘋果、蘋婆分道揚鑣了,並且各有所指。

(番茄枝,也叫林檎、佛頭果等)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植物學分類的引入,對眾多植物的命名大多依據西方命名分類,然後根據我國原有名稱進行對照,於是,林檎的中文學名叫花紅(Malus asiatica Nakai),北方民間俗稱沙果(這個和佛教也有關係),而原產南方的薔薇科同屬林檎,則被命名為臺灣林檎(Malus doumeri (Bois) A. Chev.)和尖嘴林檎(Malus melliana (Hand.-Mazz.) Rehder)等,蘋婆(Sterculia nobilis Smith )則指梧桐科、萍婆屬常綠喬木,柰則變成了薔薇科、李屬的奈李和油奈等。

(尖嘴林檎)

從以上可以看到,蘋果,從最初的柰,也就是林檎,在唐代逐漸分為林檎、頻婆果,又到宋代繼續演變成林檎、蘋婆,一直到元明時期才有了蘋果,並且和林檎、蘋婆等分道揚鑣,衍生出了眾多的植物水果,到如今的琳琅滿目,種類繁多,一路走來,也是非常有趣。

2020-4-21易花得木

相關焦點

  • 「柰、林檎、頻婆」|中國的蘋果歷史您知道多少?
    北宋科學家蘇頌(1020~1101年)在《本草圖經》中也有差不多的記載:涼州有冬柰,冬熟,子帶碧色。不論是酒泉、還是涼州,大多都是屬於現在的甘肅。所以從這些古籍文獻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在古代,柰生長於我國西北地區。在漢朝時,柰就已經經過了人工栽培、種植,並培育出不少的品種,只不過因其產於西北偏遠地帶,當時並沒有記載。
  • 蘋果在古代不叫蘋果,有一個非常寫意的名字,日語裡仍然保留著
    中國擁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伴隨著時代的變換,有些珍貴的歷史文化被人們很好的保存了下來,追溯到中國的古代時期,對於人們如今隨處可見的"蘋果",還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傳奇發展歷史。而如今司空見慣的蘋果在古代卻是一種漂洋過海流傳到中國的外來水果。 古代時期,中國境內是沒有蘋果這種水果的,當時的百姓對此也是毫無所聞,距離中國最近的蘋果產地是當時的高加索南部及波斯一帶,之後中外文化交流,這種奇特的水果才從西北傳到了中國,而那時的蘋果並不叫做"蘋果"。 蘋果在傳入中國的時候,被稱之為"柰"。
  • 掠食者日誌 | 532_原來蘋果也不叫蘋果,林檎也不是林檎(1)
    既然來到了林檎的地裡,我們真的需要明白我們這次來看的這種水果是什麼。按照知乎的規則就是: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說起來有點複雜,林檎現在確是兩種或者更多水果的名字。其一就是蘋果,就是日常我們吃的那種蘋果,其二是我們眼前的這種叫做番荔枝的東西。說起林檎這個名字,便有一個漫長的故事需要說的。其實原來蘋果也不叫蘋果,而林檎也不是林檎。
  • 掠食者日誌 | 533_原來蘋果也不叫蘋果,林檎也不是林檎(2)
    總之,漢晉時期之間「林檎」已經從蘋果屬中的很多「柰」裡面獨立出來了,成為了「好吃的蘋果」的代名詞。同時隨著佛經的流傳,魏晉南北朝至唐「頻婆果」也逐漸開始並行在使用了。不知道是不是念起來實在拗口,最終「頻婆果」也就成了「蘋果」,這種變化大約是在元代的時候發生,到明清才基本確定下來「蘋果」這種名稱。所以,傳統上說來「林檎」就是「蘋果」,這幾乎就是毋庸置疑的過程。
  • 古代的蘋果不叫「蘋果」,而有一個很唯美的名字,日本仍在使用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蘋果並不是叫「蘋果」,而有著另外一種名字,日本現在仍然保留著! 據史料記載,蘋果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已經長達兩千多年,我國原產的蘋果名叫綿蘋果,綿蘋果在秦漢時代便有相關記載!
  • 古代的蘋果不叫「蘋果」,古人取了個很唯美的名字,日本沿用至今
    蘋果(apple),一種極其常見的水果,在我國遼寧、河北、山西、山東等地常見栽培,蘋果營養價值很高,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同時蘋果酸還能代謝熱量,防止肥胖,如此好吃又健康的水果,誰會不愛呢?那麼問題來了,如此常見的水果,你知道它在古代叫啥名嗎?
  • 蘋果在古代叫什麼?古人取了一個很唯美的名字,日本至今還在沿用
    蘋果是一個很常見的水果,蘋果也能代謝熱量防止肥胖,營養價值極高,那麼這麼常見的水果,在古代叫什麼名字呢?明朝以前,可沒有蘋果這種說法。距離2000多年的西漢時期,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曾經描寫了一段水果的,其中就有一個柰(nài)」字,說的就是我們今天的蘋果,因為柰有「花紅」的意思,而蘋果表皮也是深紅色的,而且在漢朝時期,不用種類的蘋果都受到了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的喜歡,後來李時珍還將其入藥,但是這時候,蘋果換了一個名字,林檎(qín)。
  • 蘋果是木本類,但為啥沒有像桃、梨那樣用木字旁?說下蘋果的轉變
    其實在古代時,柰還有一個名字叫「林檎",但我們必須要說明,兩者是因為味道相近才這麼叫的,而事實上,日本到現在叫蘋果仍然叫林檎。唐朝時,有本叫《朝野僉載》的書中有過這樣一段記載:貞觀中,頓丘有人於黃河渚上拾菜,得一樹載子……三年乃結子五顆,味如柰似林檎。
  • 蘋果在古代不叫「蘋果」?古人取了非常唯美的名字,被日本沿用至今
    在古代生活中,也有很多人都喜歡吃水果。其實吃水果在古代封建王朝時期象徵的是一種富饒的生活環境,像一些普通的百姓家庭或者是社會更底層的人民,能夠吃到水果的可能性並不是很大。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窮苦的人民,最多只能吃到一些野果子或者是自己家種的水果。在歷史中,和水果相關的歷史人物其實也有很多。比如說人們一提到荔枝就會想到楊貴妃,一想到石榴裙也會想到楊貴妃。
  • 故宮兩枝「蘋果」的離合
    「蘋果」二字,在我國古籍中鮮有記載,多見的則是與蘋果種屬相近的柰或林檎。《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卷十五「果類·柰」條引《本草綱目》:「柰與林檎,一類二種也。樹實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壓。」卷十七「果類·林檎」條引《圖經》:「林檎舊不著所出州土,今在處有之,或謂之來禽,木似柰,實比柰差圓,六七月熟。」 然而把「蘋果」和「頻婆」聯繫起來的,當是明人王象晉的《群芳譜》:「柰,一名頻婆,與林檎一類而二種,江南雖有,西土最豐」,「蘋果,出北地,燕趙者尤佳,接用林檎體。樹身聳直,葉青似林檎而大。
  • 中國蘋果歷史悠久,但現在我們吃的蘋果竟然是西洋蘋果
    中國蘋果主要是指中國原產的綿蘋果,早期被稱之為「柰」、「來禽」、「林檎」、「頻婆」、「蘋婆果」等。名「來禽」者,據說熟時就引得飛鳥來偷食,故名。「林檎」者,飛鳥來集之意。稱「蘋婆果」者,據說出自佛經《採蘭雜誌》云:「燕地有蘋婆果,味極平淡,夜置枕邊,極有香氣,即佛書所謂蘋婆,華言於思也」。
  • 盤點:水果的歷史,看看這些水果都有哪些歷史吧!
    蘋果原產於歐洲和中亞及中國新疆地區。哈薩克的阿拉木圖與新疆阿力麻裡有蘋果城的美譽。中國古代的林檎、柰、花紅等水果被認為是中國土生蘋果品種或與蘋果相似的水果。蘋果在中國的栽培記錄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漢武帝時,上林苑中曾栽培林檎和柰,當時多用於薰香衣裳等,亦有置於床頭當香燻或置於衣服,最初作為香囊,較少食用。但也有看法認為,林檎和沙果,曾被誤認為蘋果,真正意義上的蘋果是元朝時期從中亞地區傳入中國,當時只有在宮廷才可享用。
  • 蘋果籽富含氰化物可致人死亡?吃了30年蘋果,第一次聽說籽有毒
    清朝末期我國引進蘋果,具有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在我國古代歷史中,蘋果是在清朝末年從西方國家引進的,當時最早選擇了山東煙臺進行種植,其實關於蘋果這個品種,我國古代史料就有相關記載,它不叫蘋果而是叫「奈」或者「林檎」,起源於新疆,林檎因味道甘甜,果實近球形而深受古代先人喜歡,因為當時沒有「蘋果一詞」,所以被稱之為「林檎」。
  • 植物與它們背後的歷史
    作者:趙青新《人文草木:16種植物的起源、馴化與崇拜》是一部有趣的文史閒書,既有知識含量,也通俗好讀。該書由蘇生文、趙爽聯袂撰寫。蘇生文是北京大學歷史系史學碩士、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趙爽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現為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一級導演。
  • 亞當的蘋果
    他和夏娃偷吃了專治不孕不育的催情聖藥——蘋果,人類才懂得吃草藥。看來,蘋果治病是有案可查的。 我查閱蘋果歷史資料時,突然想到:如果亞當真是第一個吃蘋果的,那麼,伊甸園就在中國。因為所有的栽培蘋果都來自一個種——塞威士蘋果,又名新疆野蘋果。這種蘋果的分布區不大,就是中亞地區。 有人問,為何中國的《本草綱目》沒提到蘋果?
  • NG | 詳細遺傳信息解析栽培蘋果的起源、馴化和遺傳基礎
    中國古代的蘋果稱之為「柰」,又稱「綿蘋果」,其祖先為新疆野蘋果 (Malus sieversii栽培蘋果的早期馴化大約在5000年前就已完成,後經數千年的演變和人工選擇形成現如今種類繁多的蘋果栽培品種。在早期的研究中,對於栽培蘋果的起源和馴化歷程不同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
  • 古代恆星的軌道講述了銀河系的演變
    這一發現將迫使天文學家重新思考銀河系的演變重元素含量低的恆星是宇宙中最稀有的物體之一。通常,它們的核心所含鐵比太陽少一千倍。先前的研究表明,這些第一代恆星中的大多數主要位於銀河系的暈圈和凸起處(中間變厚),這是恆星最多的區域。新工作, 執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天文學家表明,約有11%的古代恆星在更遙遠的區域旋轉-在銀河系盤的外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