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是一個很常見的水果,蘋果也能代謝熱量防止肥胖,營養價值極高,那麼這麼常見的水果,在古代叫什麼名字呢?明朝以前,可沒有蘋果這種說法。
距離2000多年的西漢時期,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曾經描寫了一段水果的,其中就有一個柰(nài)」字,說的就是我們今天的蘋果,因為柰有「花紅」的意思,而蘋果表皮也是深紅色的,而且在漢朝時期,不用種類的蘋果都受到了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的喜歡,後來李時珍還將其入藥,但是這時候,蘋果換了一個名字,林檎(qín)。
古印度的佛經將蘋果稱為「bimba」,意思就是「身影」,然後變成了「頻婆、頻果」,明朝末期的時候,才正式叫蘋果,中國人有說吃蘋果平平安安,日語叫蘋果「リンゴ」(ringo),漢語「林檎」,一直到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