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生硬的建築物是否有一天也可以像綠色植物一樣,通過光合作用產生能量供自身使用?這樣的「綠色」建築在過去很難想像,但如今已經成為了現實。近日,隨著松江區在市內首家試點綠色建築驗收工作,松江的綠色建築推廣工作也全面提速。
何為「綠色建築」
在位於中山街道的三迪曼哈頓廣場的在建工地,眼前這片將來會集合商業、辦公、賓館等業態的建築群,雖然在松區江林立的各在建項目中,體量等各方面並不算十分突出,但這卻是在松江首批接受驗收的綠色建築。
據了解,2017年開始,中山街道生態商務區在全市首批適用二星級綠色建築。而從2019年開始,松江中心城區民用建築全面適用二星級標準。
何為綠色建築?松江區建管委建管中心副主任陳悅然介紹,綠色建築是指滿足我國2006年發布的《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在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汙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相對於節能建築,綠色建築標準更高,不僅要節能,還要節地、節水、節材,並實現保護環境目的。按照該標準,綠色建築由低到高劃分為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三個等級。
抽象的分級評價體系在眼前的這片綠色建築群得到直觀地呈現。建設單位上海高佳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土建工程師周騰領著記者,邊走邊介紹起建築體上隨處可見的綠色元素。
在西面已經鋪設好一段綠化帶內,周騰撥開周圍一圈草從,呈現在眼前的是鋪上鵝卵石的雨水收集帶。周騰介紹,作為綠色建築,綠化率有一定的指標要求。為此,三迪廣場項目通過室外和室內相結合提升綠化率。只是綠化雖美,用水也著實不少。「而有了雨水收集系統,雨水可收集至北面的大容量水箱,水箱蓄滿水後能滿足植物灌溉所需,從而大大節約了水資源。」
除了建築物外面的綠色「外衣」,整個建築群都採用綠色「框架」。走進樓房,這裡看不到鋼筋水泥的痕跡,到處嚴絲合縫,像「樂高積木」一樣。周騰說,這裡都是綠色裝配式建築,鋼柱、鋼梁、樓板和樓梯等「零部件」均是工廠化定製,現場吊裝。取代手工砌築和現場澆築作業方式,裝配式如同「搭積木」一般,更加標準化,節材節能節水的同時,減少噪音和建築垃圾。
乘坐電梯到達建築物頂樓,我們來到了綠色建築的「心臟」部分。只見這裡100多塊約1米左右的太陽能源板,鋪滿了大半個樓頂。周騰介紹,緊鄰這幢北面的建築將開發為賓館, 8個樓層每層有14個房間,而這些太陽能板產生的能量,能夠供應所有房間的熱水所需。
此外,屋頂還將建設屋頂花園,花園植被對下層建築起到降溫隔熱作用,還能變成城市「綠肺」淨化空氣,改善局部小氣候。
綠色建築推廣仍任重道遠
綠色建築是建築業的深刻變革。建築業是所有產業中的耗能大戶和汙染大戶。行內人員估計,建築行業的總能耗佔社會總能耗的30%。
綠色建築的發展是綠色發展的必經之路。據介紹,近幾年松江的綠色建築發展處於提速當中,2018年至今年10月底,松江共163個項目按照綠色建築一星級及以上標準要求實施。其中,按照二星級標準建設的項目共有22個,總建築面積95.1萬平方米。此外,松江區從2016年開始,按照上海市綠色建築推廣三年行動計劃,開始在新建民用建築適用綠色建築一星級標準。
綠色建築是發展所需,而推行卻是任重道遠。陳悅然說,社會認知的不足,以及相應的政策約束措施的缺失,是綠色建築推廣的首要挑戰。其次,綠色建築相關產業發展的不足,也影響綠色建築綜合能力的建設。
推行綠色建築,除了行政引導,還需要政策激勵。據介紹,這次松江區在全市首家試點綠色建築驗收,從設計圖紙審查、施工、後續管理等環節嚴格把關。與此同時,目前市區兩級對於符合要求的高星級綠色建築示範性項目有相應的激勵政策,從而切實增強發展低能耗建築的動力與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