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泉州華僑史料拾零

2020-12-08 泉南書院

一、釋「僑」

「僑"字最初的意思是高大,「僑,高也,從人,喬聲。'』漢許慎《說文》第八和北宋徐鍇《說文系傳》卷十五的解釋都一樣。以後原義漸隱,轉為「僑,寄也,客也」(《佩文韻府》下平二蕭部)。《康熙字典》說:「旅寓曰僑居,六朝有僑置郡縣。」並舉南朝宋詩人鮑照「我初辭家從軍僑」句為首例。

凡是離家外居,都稱為僑,並沒有專指客住國外的人,東晉百姓南奔寓居江左的皆謂之「僑人」。當時晉人南渡,開發晉江流域,我們晉江地區最早的中原移民,也都是「僑人」。至唐代,此義不變,出國自稱唐人,國內流寓則稱僑人或僑士。《唐書》載谷城令王郢,善於接待「僑士遊客」,僑士亦即僑人。宋代而後,亦沒有以僑專稱居國外之中國人,南宋趙汝適《諸蕃志》,我曾查考,無「僑」字,一概稱中國人。元汪大淵《島夷志略》,無「僑」字,稱「唐人」,如「今唐人與番人叢雜而居之」(勾欄山條)。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中無「僑」字,稱唐人,或稱「流寓」。

明馬歡《瀛涯勝覽》中無「僑」字,稱唐人或中國人,並稱「竄居」、「移居」、「流居」。如「一等唐人皆是廣東人,漳泉等處人竄居此地」(爪哇國條),清楊炳南《海錄》中無「僑」字,稱中國人或中華人,如「暹羅國……商賈多中國人。」「嘎喇叭……中華人在此貿易者,不下數萬人。」光緒十三年(1887年)清廷派李鍾玉為新加坡領事,著有《新加坡風土記》,也無「僑」字,而稱「華人」或「中華人",如"三州府生長之華人九千五百二十七人」,「 叻中華人最多亦最富。」所以,以「僑」字稱旅居國外之人,乃是近百年之事。民國初的《蘇曼殊全集》卷八《南洋話》有一段概括華僑簡史的話:「唐宋以後,我先人以一往無前之概,航海而南。餐風宿露,闢有蠻荒。迄萬曆時,華人往來通商者始眾,出入俱用元通錢,利息甚厚。乃至今日,華僑人數即爪哇一島而論,既達三十餘萬。」可明「僑「字的義變。

從僑字的字義之轉變,我們可以說,漢代僑字為高大,無流寓之意。近代始新賦另義,變為指離開故鄉之人,一直到近百年來的清末,才專指旅居國外之人,現在稱「華僑」,或「僑」都是這個意思。

「華僑」的定義很複雜。「一般是居住在中國以外的土地,有一定職業的中國人。雖說是中國人,但也有的人把保留中國國籍的人叫做華僑,而把已加入居住國國籍的人稱為華裔。還有的人不拘泥於國籍,只要能講中國話,保持中國的生活方式的,也都稱為華僑。」這是最近日本《朝日新聞》的時事資料中對「華僑」一詞的解釋。我建議我們研究華僑史,必須把「華僑」一詞的科學概念先弄清楚,現在似乎還是把所有居住在中國境外的中國人,統通稱為華僑,這個概念我認為是不夠科學的。

二、宋、元出國的華僑

南宋洪邁《夷堅志》「島上婦人」條記載了一條泉州華僑的史料,全文錄下:

「泉州僧本偁說,其表兄為海賈,欲往三佛齊。法當南行三日而東,否則值焦上,舩必糜碎。此人行時,偶風迅,舩駛既二日半,意其當轉而東,即回柁,然已無及,遂落焦上,一舟盡溺。此人獨得一木,浮水三日,漂至一島畔,度其必死,舍木登岸。行數十步,得小逕,路甚光潔,若常有人行者。久之,有婦人至,舉體無片縷,言語啁哳,不可曉。見外人,甚喜,攜手歸石室中,至夜與共寢。天明舉大石窒其外,婦人獨出。至日晡時歸,必齎異果至,其味珍甚,皆世所無者!留稍久,始聽自便。如是七八年,生三子。一日縱步至海際,適有舟抵岸,亦泉人以風誤至者,乃舊相識,急登之。 時婦人繼來,度不可及,呼其人罵之,極口悲啼,撲地氣幾絕。其人從蓬底舉手謝之,亦為掩涕,此舟已張帆,乃得歸。」

這個故事很動人,很具體,是個悲劇。發生的時間應在南宋初,即12世紀上半期,因為洪邁是紹興間的進士。根據現在的觀點來判斷,這個泉州人具備了華僑的條件,可以說是截至目前為止,我們所發現到的泉州最早的一位有稽考的華僑。他之所以具備了華僑特點,第一,久居其地達七、八年之長;第二與當地婦女結婚,生了三個孩子。後來他雖回國,但還留下孩子,在那裡傳宗衍派;第三,初時雖不參加生產,後來行動自由了,可以到處行走,孩子多了,必然參與謀生;第四,那一帶經常有泉州的船隻往來,有舊相識才可搭船回鄉;第五,他是有意出國做生意,但無意久居其地,是遇到意外的情況才留下來的,最後終於回國。我相信在宋代這類無意中成為華僑的泉州人絕不止此例,應有不少,可惜史冊無可稽考而已。

到了元朝初年,有意出國謀生,與該地婦女結婚,願意久居其地的華人就漸漸多起來了。周達觀在元元貞元年(1295年)至大德元年(1297年)到真臘,著《真臘風土記》。他說:「國人(指柬埔寨人)交易皆婦女能之,所以唐人至彼,必先納一婦人者,兼亦利其能買賣故也。」他又說:「吾鄉人薛氏,居蕃三十五年矣。」這種久居其地,不想回鄉之情況,較之宋代已大不相同了。周氏雖是溫州人,但他所說的唐人,也應包括泉州人在內。

周達觀當時分析華僑「流寓」的原因,是從生活的基本要求出發的,他說:「唐人為之水手者,利其國中不著衣裳,且米糧易得,屋室易辦,器用易足,買賣易為,往往皆逃逸於彼。」元代,泉州固然是一個海交興盛的都市,但階級壓迫加上民族壓迫,人民的生活是不好過的。誠如元代泉州開元寺僧人釋大圭《夢觀集》卷三·《南國》一詩中所說的:「南國地皆赤,吾生亦有窮。豐年何日是?菜色萬人同。海上舟頻入,民間楮已空。猶聞谷價湧,開雜若為功?」雖然海船一直到泉州貿易,但勞動人民的生活又如此困苦,那能不逃逸海外,以求「米糧易得」呢?所以,元代逃逸海外的華人,想來是不少的。這些人就是當時的「華僑」。

就是在宋代,為謀生而逃到海外的情況(不包括政治原因),也有蛛絲馬跡可尋。《輿地紀勝》引惠安進士謝履的《泉南歌》云:「泉州人稠山谷瘠,雖欲就耕無地闢。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這幾句話約略談到農民無地,出海謀生。「造舟通異域」既表明去外國經商,也表明載人去外國,其中必然有去而不回的「人稠山谷瘠」無以為生的農民。

三、「蕃客」與「客蕃」

宋元時代,外國人很多來泉州經商,我們稱為「蕃客」,而當時泉州出國之人,迄今未發現對其有恰切地稱呼。明代而後,泉州人開始大量出國,而外人不至。族譜中常有「客於蕃」、「蕃死呂宋」之類的記載,這就表明過去稱外國蕃人之詞,轉稱泉州出國之華人為「蕃客」了,此事吳文良先生早已言及。我認為這一詞義之轉變可能在明代中葉,略談於下。

明初,漳泉人已較多出洋,永樂癸巳(1413年)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說,爪哇的「唐人皆是廣東、漳泉人」,舊港國的「國人多是廣東、漳泉人移居於此」(《瀛涯勝覽》)。鄭和下西洋時,福建人又隨其出國而居留不回,如汶萊的華人在萬曆年間已是「為閩人隨鄭和留其國者」之人了(《廈門志》卷八引何喬遠《名山藏》)。泉州隨鄭和下西洋的具體人也見於記載如:「皇朝裡有從中官鄭和下西洋者,奉其(順正王)香火以行」(何喬遠《閩書》卷七·方域,青陽山),這人是晉江青陽人了。

及後,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葡人拉斐爾來航廣東,殖民者開始東來,其時閩、浙、粵沿海皆有葡人足跡。寧波人民先在嘉靖廿四年(1545年)驅逐葡人。據陳仲益撰《我國國際貿易源流考》(載於民國十四年《東方雜誌》第廿二卷第十號)說:「泉州之葡人亦於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為吏民所逐。」按此則泉州在當時也曾驅逐西方殖民者,但方志無所證。西方殖民者之通航後,可能激誘泉州人之出國到南洋,這是一種猜測。然而倭寇侵擾泉州,史稱:「嘉靖季年,倭夷入寇,兵火癘疫之餘,戶口十損六七」(《晉江縣誌》卷三)。泉州在當時人口減少了百分之六、七十,我認為除了兵、疫之外,人們逃往南洋亦應是原因之一,不然,不會死得那麼多人的。

《蘇曼殊全集》卷六《燕子龕隨筆》說:「萬曆間華人至爪哇通商者已眾。」又明末泉州人何喬遠說:「噶喇叭……閩、廣、西番人至久賈,長子孫。」「中國人客此而成聚落,遂名新村」(道光《廈門志》卷八引《名山藏》)。又明末漳州人張燮說:「吉蘭丹……嘉靖末,海寇餘眾,遁歸於此,生聚至二千餘人」(《廈門志》卷八引《東西洋考》)。這些材料證明由於各種原因,在嘉靖萬曆年間,泉漳一帶已有了一個華僑出國的高潮。所以,才可以解釋「是年(萬曆三十一年)泉漳人販呂宋者數萬人,為所殺無遺」(《晉江縣誌》卷十五)的這麼多的泉漳華僑在菲律賓受西班牙殖民者屠殺的事實。

如此大量的漳泉人出國,於是「蕃客」便成為泉州人指稱華僑之詞了。

明代泉州的史料中,對到南洋等地的華僑常用「興販」、「商販」等詞,似乎出國都是做生意的,此義後人殊不解。我的意見,明代泉州人真的有帶資本出國營商之事。明末李光縉在其《景璧集》卷四《史母沈孺人壽序》中,就具體地記載這個事實。他說:「吾溫陵裡中家弦戶誦,人喜儒,不矜賈。安平鎮獨矜賈,逐什一趨利,然亦不倚市門。丈夫子生及已笄,往往廢箸鬻財,賈行遍郡國。北賈燕,南賈吳,東賈粵,西賈巴蜀。或衝風突浪,爭利於海島絕夷之墟。近者歲一歸,遠者數歲始歸,過邑不入門以異域為家。」以此看來,「興販」一詞,便可理解了。明末是我國資本主義萌芽之際,這種苗頭,值得深入研究。

印尼華僑使用的雕花銅盒

四、清末泉州的華工及華僑關心故鄉的史料

吳魯,字肅堂,泉州人。光緒庚寅(1890年)狀元。他在光緒壬寅(1902年)說:「南洋各島國,從事田間者,半屬閩廣兩省之人,欲任其滋生,深恐蔓延難制,欲盡力驅逐,又恐民食維艱。不然,以美國之酷虐華工,禁則禁矣,逐則逐矣,又何俟於躊躇耶?又何俟於集議耶?英人雖略視寬大,然無年人稅加至十倍,將使耕作之人,入不敷出。終歲勤勞,不過為英人服役而已,不禁更勝于禁也。前聞漳、泉二府之自南美洲來者,謂該處遍野膏腴,成熟之時無人收穫,必僱華工經理其事,按畝與均分」(《正氣硯齋匯稿》卷二,商約說略)。

此段史料說明:1、清代泉州出國的華僑,以到當地開墾農田的佔多數,並不是像明代之「興販」了;2、清末泉州人曾至南美墾荒,被招墾的華工以按收成分產的辦法取得報酬,類似佃農,而不是農業工人;3、當時泉州的知識分子已注意華僑問題,能區別分析英、美對華僑的政策的同異及其本質,較之當時昏庸無所知、對華僑問題毫無考慮的清朝官僚有所不同了。

又黃謀烈(1883—1915)字祉文,號佑堂,泉州人。同治癸亥(1863年)進士。他自撰的墓誌叫《庸叟自撰壙志》(拓本存市文管會)中,談到清末泉州華僑關心故鄉的一些資料。他說:「乙巳(1905年)季夏朔,安永內山地裂泉湧,晉南溪三邑泛濫成災,深者二丈餘,淺者四五尺,臨溪村落幾墟……乃紳商會函致實叻、檳嶼、小呂宋、怡朗、安南諸埠,暨申、甬諸商郊,廣為募勸。」「邇年溪流橫決,外洲形勢全失。……是秋(宣統元年,1909年)民商集資數萬,將修築外洲橋」等語。提供了清末晉江泛濫,外洲橋受破壞,當時旅菲華僑議修未成之史實。

又據民國十九年(1930年)《泉州新橋溪導水工程徵信錄》載,1930年所修新橋工程,捐修者大多是華僑,如廈門黃奕住捐大銀2000元;泉州黃必趁捐大銀1000元,都是華僑,而直接向海外募捐的,新加坡共13條,計大銀7119.81元;菲律賓共204條,計彬銀17520元,這是華僑關心家鄉建設的史證。

泉州花橋善舉公所是華僑捐助救濟故鄉貧民的機構,成立於清末。它在1930年《庚午年徵信錄》所載,這一年吳記霍等人經手向菲華僑募款計19宗,大銀6014.58元,其中單吳記霍即捐500元。由新加坡晉江會館募來38條大銀270.74元,叻銀135元。由李穎甫等經手向安南華僑募的三大筆,計大銀1800元。由尤清海等經手向印尼萬隆募得47條,計大銀636元。而其他居廈門、泉州的歸僑尚未計算在內,在1930年一年中花橋善舉公所得到各埠華僑的捐款達大銀8856.32元。救濟數可謂不少,華僑熱心故鄉公益事業可謂大矣。

新加坡陳來水華僑登記證 圖片來源: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

五、近百年來泉州紳士與華僑之間的關係

陳仲瑾(1879—1963)名砥修,泉州人,光緒壬寅(1902年)舉人。1910年創辦西隅學校並參加同盟會,1927年至1936年被聘為泉州商會長。1912年至1914年僑居新加坡、馬來亞、惹班、望引及印尼之泗水諸地。1920年僑居菲律賓,1938年至1939年居香港。1941年至1946年再僑菲之馬尼拉、怡朗、納卯諸地。根據他的經歷,他對我說:「戊戌變法之前,泉州華僑敬重紳士,巴結紳士。南安南廳村菲僑林露,營造巨屋,人稱『有林露的富,無林露的厝』。對泉州當時的翰林陳棨仁、進士黃謀烈,非常奉承,多方設法與他們結親。安溪陳姓巨僑,1894年來泉聘秀才陳張榮(即陳仲瑾之父)到安溪任家庭塾師,專教其兩子,一年之薪水可養活十七口之家。其時紳士尚恥與華僑論婚嫁。

戊戌變法之後至民國十六年(1917年)前,泉州華僑逐漸與紳士平起平坐。我於1912年全家去印尼,路費是黃仲訓送的,途經新加坡,船上被人欺辱,陳嘉庚欲代出面交涉,我婉謝了。僑居數年的費用,全由陳烏生、蔣報企等承擔,其時華僑多與紳士論婚嫁,女兒嫁到紳士家需多陪嫁妝奩,而紳士之女兒尚不大肯嫁給華僑,如蔣報企之女嫁舉人某為媳,陪嫁房子一座。進士林翀鶴亦肯娶華僑之女為媳了。又紳士紛紛出洋旅遊,到處有同宗華僑送程儀,謂之『打蕃客的秋風』。數月歸來,餘款一般可建一座二進三間張的中型房屋。此時紳士能夠建屋一般是華僑贈送的款項。又記得1910年到菲為西隅學校募捐,不肯接受程儀,請把要送的錢轉捐給學校,由菲教育會會長陳迎來出面宴客,陳光純首捐大銀二千元,一席捐得大銀一萬多元。又如晉江張林村某年殺軍閥孔昭同的軍隊十多人,幾被圍剿廢鄉,孔勒索人命錢數萬元,張林鄉無力付給,由我出面向當時華僑黃仲訓、黃奕住所組織的『華僑救鄉會』要求幫助,得到救鄉會補助二萬元,付給孔昭同。在這段期間,窮教員很多娶到華僑之女為妻。

民國十六年以後至解放前,為紳士巴結華僑、勒索華僑的階段。這時泉州有清朝功名的紳士日漸減少,新興的紳士則是民軍和國民黨的軍閥、黨棍、地頭蛇。陳國輝在泉斂款,被華僑告發而槍斃,由華僑力量請十九路軍入閩,華僑地位大增。此時紳士謀娶華僑之女為媳或多方設法把女兒嫁到巨僑家,事例甚多。從前巨僑回鄉常要先宴請紳士,以求庇護。現則紳士先請華僑,以揩其油。1938年我到香港以及後來到菲為救濟災民和募捐,其情況與初次至菲不同,要多方說好話,託人拉關係,有錢人架子大,不能平起平坐了。」以上談話是他的看法,不盡確切,但均事實,可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海上絲路」泉州緣
    從晉代到唐武則天久視元年(公元700年)第三次設置武榮州,州治由豐州城遷址今泉州市區(豐州是當時閩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海上絲綢之路遣舶祈風祭典之地),而建於西郊風景秀麗的九日山下的延福寺,自然是吸引了大批高僧名士。南朝陳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就有印度高僧拘那羅陀掛錫翻譯佛經。
  • 泉州洛陽橋上的歷史館,了解千年古橋從這裡開始
    接著分享我的泉州之行,泉州出乎意料,旅遊資源太豐富了,我的一周時間,也就是走馬觀花,就從千年古橋——洛陽橋說起吧。「洛陽橋」古稱「萬安橋」,始建於1053年,蔡襄兩知泉州時主持興建。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個含金量頗高的免費景點。
  • 修建福建泉州洛陽橋的傳奇故事
    泉州是福建省的濱海城市,早在唐代即與廣州、揚州、交州一起並稱我國四大海港,泉州名橋極多,其著名者有中國古代最長的橋梁安平橋,蔡襄所造洛陽橋,它們與石筍橋、順濟橋一起合稱泉州四大名橋。其中又以洛陽橋最為有名,儼然可與趙州橋並稱伯仲,有北有趙州橋,南有洛陽橋之說。因此當之無愧地有「泉州橋梁甲閩中」的美譽。關於修建洛陽橋,有一個很傳奇的故事呢!
  • 泉州大學四年,只知道叫泉州,其實泉州還有很多別稱,你知道幾個
    泉州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漢代初期,由於閩越國作亂,漢武帝曾派兵入閩平亂,後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國立郡,將泉州隸屬會稽郡。這樣一來,泉州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往也日益頻繁。延及晉代,泉州先後隸屬揚州刺史和江州刺史;與中原的交往則更加密切了。
  • 麥克·雷諾茲 | 大地之舟(Earthship)
    雷諾茲把這種神奇的建築取名為大地之舟(Earthship)他已經在裡邊住了30年把用垃圾造房子的辦法推廣到了各個國家 為了避免因濫造房屋的罪名收到傳票雷諾茲被迫上繳了州建築師執照1年後,連他的國家建築師執照也被撤銷了
  • 關於「泉州大學」:不妨換個思路!
    多少年來,不少泉州人心中一直有一個「泉州大學」的念想,不過至今依然沒有實現。歷史:泉州大學曾曇花一現在「大躍進」的背景下,泉州(晉江專區)1958年5月1日創建了泉州大學,設有工、農、醫、師範四個學院,其中師院校舍暫寄於泉州師範學校。
  • 深圳,有個免費好玩的地方,那裡是南中國最大的仿古集群式建築群
    深圳,有個免費好玩的地方,那裡是南中國最大的仿古集群式建築群提到南中國,可能大部分朋友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或者說具體指的哪些區域範圍。其實,它就是說的中國南海地區,而指的則是中國南海,指南海裡的九段線之內的中國海專域。而位於我國南方的深圳,則屬於南中國的範圍之內。
  • 劉德華來泉州拍電影《失孤》 匯總在泉州取景的影視劇
    59部影視劇在泉州取景  你知道嗎,經記者統計,近年來包括知名導演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在內,此前有多達59部影視劇在泉州取景。這還是不完全統計。  其中,開元寺以9次成為取景地冠軍,清源山7次、蔡氏古民居6次分列第二、三位。
  • 廣東省梅州、汕頭、潮州旅遊推介進泉州
    主辦方供圖人民網泉州12月2日電(劉燕婷)「客家妹子客情長,情甜,甜過冬蜜糖。杯花聲聲迎客來,歡天喜地樂洋洋。」在悠揚的音樂裡,舞蹈演員們舞姿翩翩,衣袂飄飄的雙手各執一對杯,輕輕搖晃、敲打杯子,清脆的聲音響徹會場。這個用杯子敲出伴奏的舞蹈是「杯花舞」。
  • 華僑大學校史館開館 線上線下再現60年發展史
    為獻禮建校60周年,華僑大學遷址改建後的校史館27日正式開館,並同步上線網上展館,方便因疫情等原因不能「回家」的海內外校友、各界人士了解華大校情校史。  華僑大學1960年創辦於福建泉州,目前在泉州、廈門兩地分別設有校區。
  • 古代泉州記錄球形閃電
    甚至有學者認為,UFO可能是一種球狀閃電的大氣現象。早在明代的嘉靖年間,泉州就曾發生過一起疑似球狀閃電傷人事件。閃電曾被傳為「妖」《泉州府志》記載,明嘉靖二十九年冬天,泉州城內發生了一件蹊蹺事,有一種奇怪的妖物從天而降,形狀像一個火紅色的火球飛入人家,以致婦女暈倒在地,昏厥不醒。古代人們對球形閃電這種自然現象所知不多,便往妖魔鬼怪方面猜測。
  • 家屬捐獻華僑烈士蔡經華生前珍貴遺物
    11月20日上午,石獅市檔案館相關負責人特意前往泉州,接受蔡碧兒等捐獻的華僑烈士蔡經華生平的珍貴資料及學習用品。檔案館相關負責人與蔡碧兒一一核對所捐獻的資料和物品,隨後雙方在捐獻的清單上簽字,現場向蔡碧兒頒發捐獻榮譽證書。 蔡經華,石獅市鳳裡街道大侖人,1929年12月24日生於菲律賓,1941年6月5日,隨父母回家鄉探親。
  • 2019年4月福建泉州市華僑大學項目制專業技術人員崗位面試通知
    根據《華僑大學2019年公開招聘項目制專業技術人員啟事》(2019年3月),應聘者報名、學校資格審查及初步篩選工作已結束,現將入圍面試名單和考核相關事項通知如下。(一)分析測試中心實驗員1(5人)王輝猛王碧雪張俊玉林家耀郭志英(二)分析測試中心實驗員2(4人)王秋祥李昊軒張志威張麗麗(三)分析測試中心實驗員3(6人)王凱茜鄧瑩杜洋杜桂芬林海琴曾麗清(四)分析測試中心實驗員4(6人)毛揚帆劉順治劉淑嵐鄭晉楠黃豔婷辜冬梅(五)基建處工程管理人員—泉州
  • 福建泉州黎明職業大學:僑親創辦 反哺僑鄉
    中新網泉州9月12日電 (記者 孫虹)「由泉州著名鄉賢梁披雲一手創辦的黎明職業大學始終與僑緊密聯繫。」12日,福建泉州黎明職業大學黨委書記林其天向中新網記者表示,「辦在僑鄉、僑親熱心辦學、始終為僑鄉社會發展服務」已成為黎大鮮明的特色。  當天,2013年黎明職業大學開學典禮在此間舉行,來自各地的近3200名新生走進了這所即將陪伴他們三年時光的校園。新生們發現:這所由海外華僑、港澳同胞熱心辦起的學校裡,每一棟建築的名字都與捐贈者有關,並永久鐫刻在樓體上。
  • 泉州老兵紛紛點讚愛爾眼科煥晶白內障手術
    泉州愛爾眼科醫院白內障科病房內,剛做完煥晶白內障手術的老白霸氣一笑,「不過這歲月不饒人吶,我也不饒歲月!」在女兒的陪同下,老白到泉州愛爾眼科醫院做了檢查。經過吳松一院長診斷,原來老白既有白內障又有老花眼,「熟透了」的右眼視力已僅剩指數30釐米。
  • 泉州田野調查日記:村民為什麼要修祠堂、拜神靈
    能進入祠堂有神主牌位的人,華僑每人出資1000元,本鄉人每人出資500元,永久存放。被祭拜者須有男丁且有第三代人出生,或有極高功德,經宗族會批准,方可進入祠堂,有神主牌位。夭折、無男丁、品行不端者均不可進入祠堂。
  • 華僑大學召開「建校60周年紀念大會」!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華僑大學董事會董事長蔡達峰,全國政協常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裘援平,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譚天星,澳門中聯辦副主任羅永綱,福建省委常委周聯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洪芹、省政協副主席薛衛民,國務院僑辦原副主任趙陽,外交部領事司司長崔愛民,教育部高教司一級巡視員宋毅,中國僑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陳邁,全國臺聯副會長紀斌,泉州市委書記康濤
  • 在這個古鎮上,出了8萬多的華僑遍布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廣東梅州客家地區,有個千年古鎮,它叫鬆口,是嶺南四大古鎮之一,客家先民南遷的始居地,昔日粵東商貿重鎮,有著「自古不認州」的盛名。同同時這裡也有「華僑之鄉」稱譽,華人最早旅居外國始於宋末,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