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楊良保等,利用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技術,對血清中次黃嘌呤發生質子轉移過程實現了有效的實時監測,該研究成果對推動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技術在質子轉移中頗具意義。相關成果發表在 Nanoscale 雜誌上。
監測質子轉移過程在化學反應還是生命體系中有重要的研究意義,質子轉移前後只有極少數的原子發生了變化,這對監測質子轉移過程帶來了挑戰。針對上述問題,研究人員利用具有較高時空解析度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技術,實現了對次黃嘌呤的質子轉移過程的實時監測。通過控制實驗條件(雷射波長、雷射強度、貴金屬基底),揭示了該反應受到表面等離子的影響。
此前有研究表明,血清信號在不同的雷射波長,不同雷射強度,以及不同的貴金屬基底上均有差異,而這種實驗本身產生的差異給血清的SERS研究帶來了挑戰。基於前期對次黃嘌呤質子轉移過程的探索,研究人員直接在血清中觀察到次黃嘌呤質子轉移的過程,進而證實血清SERS信號本身的差異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在次黃嘌呤的質子轉移。
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中國博士後特別資助基金及中國博士後基金等的支持。
圖1.SERS監測次黃嘌呤發生質子轉移過程的示意圖
圖2.SERS監測血清中次黃嘌呤的質子轉移過程
來源: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