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合成酶的旋轉亞態揭示了F1-Fo柔性耦合基礎

2021-01-18 科學網

ATP合成酶的旋轉亞態揭示了F1-Fo柔性耦合基礎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28 9:00:05

德國馬普生物物理研究所Werner Kühlbrandt研究組取得進展。他們發現了線粒體ATP合成酶的旋轉亞態揭示了F1-Fo柔性耦合的基礎。 相關論文發表在2019年6月2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小組利用單電子低溫電子顯微鏡確定了活性二聚的線粒體ATP合酶的Polytomella sp的結構。解析度為2.7至2.8埃。通過三維分類分離13個明確定義的旋轉子狀態,提供了伴隨C-環旋轉並導致ATP合成的分子運動的詳細圖像。至關重要的是,F1頭與中央杆和c-環轉子一起每旋轉120°其最初30°,促進F1和Fo亞複合體柔性偶聯。柔性主要由保守的OSCP亞基的域間鉸鏈介導。處於質子進入通道中的保守金屬離子可能參與c-環質子化與旋轉的同步。

據了解,F1Fo-ATP合成酶使質子動力的能量可用於細胞的耗能過程。

附:英文原文

Title: Rotary substates of mitochondrial ATP synthase reveal the basis of flexible F1-Fo coupling

Author: Bonnie J. Murphy, Niklas Klusch, Julian Langer, Deryck J. Mills, zkan Yildiz, Werner Kühlbrandt

Issue&Volume: Vol 364, Issue 6446,21 June 2019

Abstract: F1Fo–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 synthases make the energy of the proton-motive force available for energy-consuming processes in the cell. We determined the single-particle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structure of active dimeric ATP synthase from mitochondria of Polytomella sp. at a resolution of 2.7 to 2.8 angstroms. Separation of 13 well-defined rotary substates by three-dimensional classification provides a detailed picture of the molecular motions that accompany c-ring rotation and result in ATP synthesis. Crucially, the F1 head rotates along with the central stalk and c-ring rotor for the first ~30° of each 120° primary rotary step to facilitate flexible coupling of the stoichiometrically mismatched F1 and Fo subcomplexes. Flexibility is mediated primarily by the interdomain hinge of the conserved OSCP subunit. A conserved metal ion in the proton access channel may synchronize c-ring protonation with rotation.

DOI: 10.1126/science.aaw9128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4/6446/eaaw9128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旋轉分子馬達:ATP合成酶,生命能量的「印鈔機」
    細胞內含有很多線粒體,線粒體內又有很多和呼吸密切相關的膜蛋白複合物,即ATP合成酶,一種典型的旋轉分子馬達,它們不斷地旋轉來合成ATP,維持細胞新陳代謝需要的大量能量。(3)旋轉分子馬達, 主要包括 ATP合成酶、細菌鞭毛等。較典型的轉動馬達是ATP合成酶,它們是合成ATP的基本場所,也是生物體能量轉化的核心酶,全稱為 F0F1-三磷酸腺苷酶,它廣泛分布於線粒體、光合細菌、葉綠體中,是生物體能量轉換的核心酶。
  • ATP合成酶和鞭毛輸出裝置系出同源?
    細菌的鞭毛輸出裝置(T3SS)和ATP合成酶具有類似的工作原理,都是利用質子電動勢差推動馬達來產生ATP或分泌鞭毛蛋白。
  • 嗜熱菌ATP酶結構獲揭示
    嗜熱菌ATP酶結構獲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3:57:07 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Leonid A.
  • ATP合成酶:宏偉的分子機器—大師的傑作
    ATP Synthase, www.mrc-mbu.cam.ac.uk/research/atp-synthase. Stryer.在這篇文章中,伊利諾大學的安特尼∙克勞弗次教授將ATP合酶與一個含有六個亞基的解旋酶進行了比較,然後他得出結論說:「∙∙∙∙∙∙三級結構上的同源性(大致相似的形狀)強烈提示二者是從同一個祖先演變而來∙∙∙∙∙∙」這還只是「強烈提示」,但是超自然的起源根據定義就排除了!儘管克勞弗次強調這兩個酶系統的相似之處,但是其間的差別對於自然主義的假說而言是不可逾越的。
  •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0:53:54 葉綠素生物合成中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這一成果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Nigel S.
  • 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遺傳基礎
    本報訊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植物學報》。
  • 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近期,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結合MinION單分子測序和Hi-C測序技術,首次獲得了板藍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圖1c,板藍基因組網站)。
  • 《Science》ATP合成酶結構新鮮出爐
    ATP合成酶(ATP synthase)是全球範圍內幾十年結構研究的主題。Rosalind Franklin大學David M.
  • 昆明植物所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解析indigo物質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對高效利用板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近期,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結合MinION單分子測序和Hi-C測序技術,首次獲得了板藍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圖1c,板藍基因組網站)。
  • 最新研究:微米級的柔性粒子的布朗運動
    如果這些運動的微粒不是剛性的、而是柔性,它們該如何運動與變化呢?這是許多物理學家在考慮的基本問題,因為許多微粒,比如生物體中的酶、RNA和抗體等,其中大多數不是剛性的而是柔性的,布朗運動影響生物微觀顆粒:它們可以改變形狀,從而改變其功能。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組蛋白乙醯轉移酶活性調節的新機制
    這項工作首次揭示了組蛋白修飾酶的多亞基、多底物識別位點的複雜調控機制,為理解該類乙醯化酶的底物識別和活性調控機制提供了重要基礎,也為以Rtt109為靶點的抗真菌藥物研究提供了線索和依據。  研究工作由許瑞明課題組與張志國課題組合作完成。許瑞明和張志國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許瑞明課題組博士生張林和張志國課題組Serra-Cardona Albert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光合作用研究:ATP合酶是什麼?
    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綠色植物(包括藻類)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的過程。其主要包括光反應、暗反應兩個階段,涉及光吸收、電子傳遞、光合磷酸化、碳同化等重要反應步驟,對實現自然界的能量轉換、維持大氣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 :阻斷異位表達ATP合成酶抑制肺腺癌增殖
    7月20日,Cancer Research雜誌在線報導,抑制異位表達在肺腺癌細胞膜上的ATP合成酶可誘導未摺疊蛋白反應,從而觸發細胞生長抑制。科學家早已發現癌症細胞膜上存在線粒體F1F0-ATP合酶的異位表達,但它是否在此情況下發揮功能性作用仍不清楚。
  • 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陳帥、鄧友金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一種新型分枝桿菌F-ATP合成酶抑制劑的發現
    F1FO-ATP合成酶是結核分枝桿菌生長和生存所必需的酶,臨床已經證實是一個有效的抗結核靶點。                           抑制細菌呼吸作用是開發新抗菌藥物的一個有效途徑,結核分枝桿菌的電子傳遞鏈及ATP合成酶的組成如上圖所示,其中2012年FDA批准的耐多藥結核病貝達喹啉(BDQ)即為結核分枝桿菌F-ATP合成酶首個上市的抑制劑;近年來貝達喹啉臨床耐藥日益嚴重,發現具有新作用方式的F-ATP抑制劑是克服貝達喹啉耐藥的有效途徑
  • 科學家首次揭示催化Alder-ene反應酶
    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基於結構信息和計算指導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該研究成果10月12日發表於《自然》。
  • 葉綠素合成關鍵酶晶體結構首次揭示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10月30日,記者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博士程奇帶領的課題組首次揭示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三維晶體結構,對認識蛋白質結構如何控制重要光碟機動酶的催化作用產生重大突破。
  • 【知識點】酶和ATP
    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通過實驗證實酶是一類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 上海生科院揭示人類致病菌白色念珠菌亮氨醯-tRNA合成酶的C-末端...
    >Candida albicans)中進化出一種嵌合的絲氨酸tRNA[CatRNASer(CAG)],該tRNASer既可以被絲氨醯tRNA合成酶  該項研究獲得國家基礎研究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上海市科委等的經費資助;數據收集工作得到生化與細胞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