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在這個上沒有人誕生小丑

2020-12-05 ANna的生活日記

來自黑暗壓抑的暴虐的瘋狂是《小丑》的聲音。這是超人所期待的傑作,他不僅是一部關注底層的電影,屬於小人物,也是一部社會警示寓言,當高譚市最終陷入暴亂的泥潭時,沒有人可以責怪小丑他看起來邪惡而冷酷。

小丑的覺醒

影片最重要的細節是亞瑟的日記,在因某種原因逐漸改變的日記中,亞瑟用右手寫了「患上精神疾病最糟糕的是……」,然後用完全不同的扭曲字體寫了「人們莫過於想讓你表現得像個正常人。」,左手上有一張小丑的笑臉,由此不難看出亞瑟不是簡單的精神疾病,而是人格分裂,正常情況下有亞瑟,但由於亞瑟被步步逼入絕望,代表瘋狂和黑暗的小丑逐漸從他的心中甦醒。

什麼喚醒了小丑?

一個真人秀專欄曾經邀請富人體驗窮人的生活,在體驗之前,富人總是想:「如果你有鬥志,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然而在僅僅經歷了兩天窮人的生活之後,他承認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中,弱者只會變得更虛弱、更痛苦。《小丑》所做的就是用荒謬和更戲劇化的人類悲劇將這樣一個殘酷的社會現實搬上銀幕。

當亞瑟原本生活在泥潭中的亞瑟被世界冷漠背叛、被同事背叛、被偶像嘲笑、被社會拋棄,甚至最終被他最親愛的母親「欺騙」,亞瑟在雙重人格中最終死去,小丑逐漸被癲癇和笑聲喚醒,終於在「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的任務中醒來。喚醒他的不是一個人或一件事,而是整個社會都陷入了完全的黑暗之中,只允許邪惡和偽善存在。

小丑的寓言

有人認為《小丑》是一部極具挑釁性的作品,他喚起了人性的消極一面,然而我認為這部電影恰恰相反,從第一個鏡頭的眼淚亞瑟小丑到人性的死亡,影片反覆與善良形成對比,整個高譚市的衰落形成了一個生動的社會寓言,這是電影中最諷刺的一個場景是在舉牌抗議電影院外電影院底部的一群人,一群衣冠楚楚上流人士卻看著卓別林的《摩登時代》突然大笑起來。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是一部諷刺喜劇,講述資本家對底層工人的壓迫和摧殘,一群上流人士卻只能看到電影的笑話,而忽略了電影院外抗議的哭聲,事實上這個社會的階級對話已經完全封閉了,底層階級認為富人不仁愛,上層階級認為窮人懶惰懶惰,最後階級受到刺激,矛盾就會像《小丑》,窮人會把整個社會拖入暴動,而富人會在暴亂中失去一切甚至生命,這場階級災難誰也不能倖免。

事實上電影結尾被人包圍的小丑並不是新秩序的創始人,而是一個荒涼的受害者,那麼誰是他的兇手?他是制度和制度的缺陷,是與自己無關的自私,是人際關係的冷漠,漸行漸遠,畢竟這個世界上的沒有人誕生了小丑。

相關焦點

  • 《小丑》:這個小丑可能並不是很多人想的那個 Joker
    小丑這個角色早已成為反派的代表。多年來的創作者們的共同塑造讓這個犯罪之王越來越有魅力,不同的動畫、劇集、電影、遊戲裡各位表演者也已經用自己的方式演繹了這個癲狂的反派。不過大多數作品裡小丑都是作為蝙蝠俠的對立面存在,有時候還只是一個襯託,並沒有太多自己獨自擔綱主角的機會。
  • 《小丑》共鳴的背後:JOKER只有一個,其他皆是小丑
    很驚異,《小丑》這樣的電影能流傳到如此程度。看完電影,自己都不自覺狂躁了一陣,好一會兒才平靜下來。這還是第一次被電影主導自己的負面情緒,再看全網評分與全球票房,不得不說《小丑》引發的共鳴,是現象級的。當他站在警車上跳起那支詭異而代表性的舞蹈,周圍的人是把他當做英雄看待。
  • 《小丑》把假小丑變成真小丑也就一個的哥譚市的事
    可是最終,來自這個世界的嘲笑,欺凌,等級,還有自身的無力,讓他的世界一點點被解離,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話,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當亞瑟這個飽受折磨的小丑脫胎換骨成為哥譚市一位極端犯罪分子時,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
  • 《小丑》對現實的映射
    龐大的窮人群體生活沒有希望,不斷加劇的仇富心理讓他們戴上小丑面具吶喊「KILL THE RICH」;富人們則嘴上說造福大眾,實際上卻並不以行動回饋社會,最終成為狼狽的過街老鼠。哥譚政府在兩個階層之間形同虛設,既無法為窮人提供醫療保障,也無力為富人維護治安。只有貧富而沒有中間階層,這絕不是電影的臆想。
  • 《小丑》:小丑不是一個人,是一個靈魂
    雖然他知道這很丟臉,但他還是同意了,他決定在電視上自殺,他甚至在家裡反覆練習。在化妝過程中,他的同事蘭道來到門口試圖與他人勾結,被他殺死。裝備之後,就是著名的階梯舞,這也象徵著他的人性完全被小丑人格所佔據,他不再是從前的亞瑟。在節目中,他應該在吞槍自殺,但是之前在日記中看到「希望我的死比生更有價值」之後,他殺死了他的偶像莫瑞。
  • 高分電影的《小丑》,永遠入夜的哥譚市,小丑正在成為反抗的代表
    《小丑》這部電影剛上映,就有很多人在推薦這部電影。讀了一些專業人士的觀後感後,在一個深夜,小天決定要好好進入《小丑》的世界,感受他的瘋狂、荒誕、悲情。慚愧的是,小天的人生經歷淺薄,或許是身處的社會環境和人生經歷,讓小天離小丑的世界有段不短的距離。
  • 《小丑》菲尼克斯演出了小丑蛻變的6個層次,金球獎影帝實至名歸
    《小丑》是2019年一部爆款,豆瓣評分高達8.7,是年度前三的口碑佳作。該片更是獲獎無數,更是有史以來誕生於DC超級英雄背景的電影首次斬獲金球獎這樣的獎項。剛開始不了解的電影的時候,一度以為是要拍攝蝙蝠俠的死對頭小丑的犯罪人生,讓人沒想到被騙了,這部電影和蝙蝠俠幾乎一點關係都沒有,甚至和DC宇宙也幾乎沒什麼關聯。
  • 當一個老實人被逼成「暴力狂」:《小丑》如何成為了小丑?
    他在每天回家經過的樓梯上寫下「一定要笑」的鼓勵語。他甚至幻想自己上了莫瑞的節目,當著眾人的面被莫瑞請上臺。他驕傲地說:「我把我媽媽照顧得很好,我媽總跟我說別忘了笑,我一定要笑。她說我的使命,就是為這個世界帶來歡樂。
  • 一部小丑電影的解讀
    第一層:表象層 這個電影諷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冷漠,被糟糕生活欺壓的底層貧民亞瑟,憤世嫉俗,對所有欺負自己的人進行復仇。 第二層:反思層 稍微思考過的觀眾就會發現其中的問題。因為很多被害人都是罪不至死的。
  • 《蝙蝠俠:黑暗騎士》一生之敵狂笑小丑混亂使者
    小丑從誕生以來就是混亂的代言人,他跟其他超級反派不同的是,他不是為了金錢,也不是為了權力,他只是想看世間的混亂,想證明自己的觀點,每個人都是瘋狂的,在DC宇宙當中,超級英雄被任何有著超能力的反派盯上,他們都不足為懼,但要是小丑盯上哪個超級英雄,就算是超人,也會膽戰心驚。
  • 大多數人都是「小丑」
    今天,看完了傑昆·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2個小時的電影,我只想說,編得太好,演的太好了,配樂太好了。整部電影塑造了的社會底層的小丑,逐步被逼向黑暗面的過程。就如同我已經在youtube上看過的無數介紹一樣,傑昆·菲尼克斯的表揚完美、驚豔。
  • 俄羅斯小丑文化
    例如在被稱為「地下藝術殿堂」的莫斯科地鐵,只要細心觀察,人們就能夠在TsvetnoiBulvar站臺的玻璃嵌板上看到小丑們的畫像。《莫斯科時報》稱,在世界上沒有其他地方像俄羅斯一樣,小丑的地位能夠如此重要、權力如此的大。
  • 那個大名鼎鼎的反派人物——「小丑」
    2008年7月,《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席捲北美票房,以6785萬美元的成績問鼎歷史上首映日及單日票房冠軍,並且在全球範圍內持續升溫,相繼打破「破億最快」、「北美7月最高周末票房」等10項影史紀錄。7月14日,在紐約的電影首映式上,主辦方特意將紅毯換成了黑色,緬懷未能看到自己遺作上映的「優秀的演員」希斯·萊傑。
  • 《小丑回魂2》27年後小丑再次作惡,小丑的身世謎團大揭秘
    在比利的勸說下,大家開始了尋找記憶的旅程,影片分段式呈現每個角色在小鎮上經歷的恐怖事件。於此同時,街頭惡霸也從被小丑從神經病院救出來,幫助剷除loser團隊,雖然這個角色很多餘就對了。在這場尋找記憶和線索的過程中,他們的任務是找到自己的一個記憶信物,以便用來做團滅小丑的儀式用。
  • 電影《小丑》的三次反轉,小丑就是布魯斯·韋恩的哥哥!
    小丑從自己母親寫的信件上明白了自己是託馬斯·韋恩的兒子,而渴望父愛的他決定去探究真正的身世,可惜託馬斯母親在當年換上了精神病,幻想自己和託馬斯·韋恩的愛情,亞瑟是被收養的,童年的時候根本完全不管自己,而遭遇了無盡黑暗的亞瑟也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但這並不是真相!」 細節1:託馬斯·韋恩在說完「你母親替我們工作的時候領養了你!」之後,舔了一下自己的嘴唇。
  • 《小丑joker》上帝給他一副愛笑的臉,為何小丑卻並不快樂?
    在看完電影後,小夏唯一的想法就是這部電影真的很壓抑,明明是小丑,是一個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的角色,可是整部電影過於壓抑沉悶,既對片中小丑殘忍的殺人手法感到驚悚,同時也對他悲慘的命運感到同情,這也就是可憐人必有可憐之處吧。小丑真名叫做亞瑟·弗萊克,他一直以來都有一種怪病,那就是會不自覺的大笑,而且還停不下來,這個病給他帶來很多困擾,對他的生活帶來不少負擔。
  • 哈莉·奎因跟小丑的愛恨情仇,小丑更愛蝙蝠俠還是小丑女呢?
    在電影中,很多情節都是和漫畫當中所描述的有區別的,小丑永遠都是小丑,但是哈莉·奎因不可能永遠都是小丑的小丑女,大家應該都知道小丑原本也只是以個正常人,但是因為命運的捉弄,原本幸福的小丑變成了這個瘋狂的人。現在的小丑成為了哥譚市的地下王者。
  • DC漫畫《蝙蝠俠:三個小丑》解密:各有特色的「小丑」由來與謎團
    隨後在《達克賽德戰爭》劇情最後結局,「綠光戰警」哈爾喬丹以朋友身分來蝙蝠洞關心布魯斯,並問到椅子給予的答案,這時「蝙蝠俠」才透露是因為有「三個小丑」,所以莫比烏斯之椅不知道他要問的是哪個「小丑」真名,加上正要進一步詢問時又被哈爾變回正常人,為此只能靠自己解開這個謎團。
  • 你有小丑恐懼症嗎?
    但小丑所帶來的恐怖效應卻要更為深遠。當代第一位小丑Joseph Grimaldi,在19世紀早期大紅大紫,事實上卻無比憂鬱。查爾斯·狄更斯以他為藍本,寫出了第一本小說《匹克威克外傳》,憂傷小丑的形象由此誕生。
  • 中國電影距離《小丑》還有多遠?
    《疤面煞星》1983年 阿爾帕西諾主演很多影迷都喜歡《疤面煞星》裡面阿爾帕西諾扮演的託尼,欣賞他的作風,但幾乎沒有人願意成為他,但對於小丑,幾乎所有人都喜歡這個角色電影中,小丑幾乎做到了一呼百應,在現實中,鼓譟和煽動往往也會成功,當我們看到小丑被一些推舉為英雄的時候,當所有人都戴上面具時,他們要麼是想成為小丑,要麼是不被其他小丑傷害,這對於目前的中國人也是深有體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