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黑暗壓抑的暴虐的瘋狂是《小丑》的聲音。這是超人所期待的傑作,他不僅是一部關注底層的電影,屬於小人物,也是一部社會警示寓言,當高譚市最終陷入暴亂的泥潭時,沒有人可以責怪小丑他看起來邪惡而冷酷。
小丑的覺醒
影片最重要的細節是亞瑟的日記,在因某種原因逐漸改變的日記中,亞瑟用右手寫了「患上精神疾病最糟糕的是……」,然後用完全不同的扭曲字體寫了「人們莫過於想讓你表現得像個正常人。」,左手上有一張小丑的笑臉,由此不難看出亞瑟不是簡單的精神疾病,而是人格分裂,正常情況下有亞瑟,但由於亞瑟被步步逼入絕望,代表瘋狂和黑暗的小丑逐漸從他的心中甦醒。
什麼喚醒了小丑?
一個真人秀專欄曾經邀請富人體驗窮人的生活,在體驗之前,富人總是想:「如果你有鬥志,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然而在僅僅經歷了兩天窮人的生活之後,他承認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中,弱者只會變得更虛弱、更痛苦。《小丑》所做的就是用荒謬和更戲劇化的人類悲劇將這樣一個殘酷的社會現實搬上銀幕。
當亞瑟原本生活在泥潭中的亞瑟被世界冷漠背叛、被同事背叛、被偶像嘲笑、被社會拋棄,甚至最終被他最親愛的母親「欺騙」,亞瑟在雙重人格中最終死去,小丑逐漸被癲癇和笑聲喚醒,終於在「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的任務中醒來。喚醒他的不是一個人或一件事,而是整個社會都陷入了完全的黑暗之中,只允許邪惡和偽善存在。
小丑的寓言
有人認為《小丑》是一部極具挑釁性的作品,他喚起了人性的消極一面,然而我認為這部電影恰恰相反,從第一個鏡頭的眼淚亞瑟小丑到人性的死亡,影片反覆與善良形成對比,整個高譚市的衰落形成了一個生動的社會寓言,這是電影中最諷刺的一個場景是在舉牌抗議電影院外電影院底部的一群人,一群衣冠楚楚上流人士卻看著卓別林的《摩登時代》突然大笑起來。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是一部諷刺喜劇,講述資本家對底層工人的壓迫和摧殘,一群上流人士卻只能看到電影的笑話,而忽略了電影院外抗議的哭聲,事實上這個社會的階級對話已經完全封閉了,底層階級認為富人不仁愛,上層階級認為窮人懶惰懶惰,最後階級受到刺激,矛盾就會像《小丑》,窮人會把整個社會拖入暴動,而富人會在暴亂中失去一切甚至生命,這場階級災難誰也不能倖免。
事實上電影結尾被人包圍的小丑並不是新秩序的創始人,而是一個荒涼的受害者,那麼誰是他的兇手?他是制度和制度的缺陷,是與自己無關的自私,是人際關係的冷漠,漸行漸遠,畢竟這個世界上的沒有人誕生了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