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以自然

2021-01-19 禪說國學

人世間的是非名利都如夢幻泡影一般虛幻不實,如果你對這些虛無縹緲的事情捨不得、放不下,那就永遠得不到生活的自由。

一位哲學家在演講中講了這樣一段話:「快樂由心而生,心由事而定,事由人來做。全然的快樂是一種單純,它來自於簡單的心靈,心如果負荷得太多,事事想得太複雜,煩惱和憂愁就會隨之而來。」

演講完後,很多人都上前問哲學家:「快樂真的就這麼簡單,這麼容易獲得嗎?」哲學家回答是肯定的。

為了證明自己的說法是正確的,他把一個小孩、一個數學家、一個物理學家同時請到一個密閉的房間裡。黑暗中,哲人吩咐他們:「請你們用最廉價又最能使自己快樂的方法,儘快把這個房間裝滿東西。」

物理學家馬上伏在桌上開始畫這個房間的結構圖,然後埋頭分析這個季節哪裡是光照最佳的方位,在哪堵牆哪個位置開扇窗最合適。

草圖畫了一大堆,絞盡腦汁的物理學家還是不能確定應該在哪堵牆上開。而數學家在聽到吩咐後,立即找來捲尺丈量牆的長度和高度,之後伏案計算這間房的面積,並苦苦思索能用什麼最廉價的東西恰到好處地把房間迅速填滿。

只有那個小孩不慌不忙,他找來一根蠟燭,從口袋裡掏出火柴點亮它——昏暗的房間一下子明亮了。在物理學家和數學家還皺著眉頭設計種種方案時,那個孩子已經在屋裡圍著搖曳的燭光幸福地跳舞和歌唱了。

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看著盛滿燭光的小屋,看著那個不費吹灰之力就簡簡單單獲勝的小男孩,不禁面面相覷。

晢人問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你們難道沒聽說過用燭光盛屋這個古老的民間故事嗎?」

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回答:「我們知道,可我們是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啊,怎麼會用這麼簡單的方法。」哲人嘆了口氣:「簡單的心一旦複雜起來,歡樂和幸福就離你們越來越遠了。」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以自然。順其自然,莫因求不得而放不下。」一個人活在世上,在一定程度上,活的就是一種心境。

一個囚徒被關在一間僅有兩平方米大的牢獄裡面。在這狹小的空間裡,他每時每刻都覺得特別憋屈,既不自在,又無法活動筋骨。他覺得這裡簡直就是個人間地獄,待在這比死還要難受。於是,他整天在那裡怨天尤人,不停地對著牆壁抱怨。

一天,這間牢房飛來了一隻蒼蠅,這位不速之客在囚犯的耳朵邊嗡嗡地叫個不停,讓他很是心煩。囚徒想要捉到這隻該死的蒼蠅,以解心頭之恨。想罷,他小心翼翼地伸手去捉蒼蠅,不料,這隻蒼蠅還挺機靈,每當快要被捉到的時候,就輕盈地逃脫了。

蒼蠅飛到東邊,他就向東邊撲去;飛到西邊,他又向西邊撲去。就這樣,捉了好長時間,他依舊沒有捉到。這時,他才感慨地說道:「原來我的囚房並不小啊,居然連一隻蒼蠅都捉不到,可見還是挺大的。」

佛家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兩個人對著一面旗幡爭論不休。一個說:「如果沒有風,幡子怎麼會動呢?所以說是風動。」另一個說:「沒有幡子動,又怎麼知道風在動呢?所以說是幡動。」

兩人爭執了很久,惠能大師聽了,對他們說:「二位請別吵,我願意為你們做個公正的裁判,其實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二位仁者心動啊!」

這裡說的「心動」,不牽扯什麼哲學範疇,僅僅是告訴人們,唯有修好自己的心,才能不眼熱權勢顯赫,不嫉妒金銀成堆,不乞求聲勢鵲起,不羨慕美宅華第…只要擁有充實的精神世界,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景物都會給自己帶來無限的歡樂,感到世間處處都充滿溫馨。

相關焦點

  • 【如是覺】宇宙浩瀚無垠,科學家至今無法說出宇宙的全貌,但佛教卻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請問我們應如何理解這種獨特的宇宙觀?
    在佛教裡,大的空間叫佛剎、虛空,小的叫微塵,名稱雖然不同,卻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的化境,稱為一個佛土,而宇宙中有無數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存在其中,佛經稱為「十方恆沙世界」、「十方微塵世界」。所以,如果要問宇宙到底有多大?只能說宇宙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宇宙是無量無邊,無垠無涯的。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裡的一山一水,處處寫滿了禪意
    記得上次到靈山大佛時,路過拈花灣小鎮,導遊說:如果走出來想尋找一處地方,安詳、清靜,簡單,那你記得一定要來這裡, 拈花灣 小鎮嘍。在無錫靈山的太湖之濱,有一處靈山小鎮,從高空俯瞰,就如同佛祖手指拈花。由此得名拈花小鎮。
  • 一水一山何處得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這一款禪意擺件旨在傳承禪意文化,擺放在家中,令人心神寧靜,靜心禪悟,飄飄然沉浸在忘我的心靈意境中,漣漪絕妙,悠然自在,經過設計師的深言古作,使得這一款陶瓷作品質感細膩,外觀優美,給你以視覺、觸覺上的雙重享受。微微復古的感覺,放在家中凸顯對生活的高品位追求,現代技藝與中國藝術相結合,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的以發揚。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
  • 靜下心遠離浮躁的句子,句句富含人生智慧,不看虧大了!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六、人生的境界,說到底,是心靈的境界。若心亂神迷,無論你走多遠,你皆捕捉不到人生的本象,領略不到有韻致的風景。唯有心靈的安靜,方能鑄就人性的優雅。
  • 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什麼意思
    在《金剛經》裡,經常有這樣的話: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例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所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應該是:佛所能用語言來表述的般若波羅蜜,還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真正的般若波羅蜜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如來的境界,你沒親自證到,別人怎麼說它都不是它。但是不形容一下,你們又無法了解,怎麼辦?我只好用口來說,使你們知道還有這種境界存在。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如來有說法嗎?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如來沒有說法。須菩提!在你看來如何?三千大千世界裡所有的微塵是很多的吧?須菩提說:非常多,世尊!須菩提!所有的微塵,如來說沒有微塵,是假名叫微塵。如來說:世界,就沒有世界,是假名叫世界。須菩提!在你看來如何?可以三十二種相看見如來嗎?不可以的,世尊!因為什麼緣故呢?如來說:三十二種相,就沒有相,是假名叫三十二種相。須菩提!
  • 《金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過去、現在、未來三個世界的各位佛,依照智慧到彼岸的緣故,獲得了無上絕對的最高覺悟。因此,我們知道了,智慧到彼岸,是大神秘的秘密語,是大光明的秘密語,是無限高尚的秘密語,是無可比擬的秘密語能夠驅除一切痛苦煩惱,真正實在不虛幻,所以說那智慧到彼岸的秘語;於是我說出了秘語:【要義】所謂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指大般若部經典的核心經典,當然,你也不妨把它理解為修心的經典
  • 佛說:佛身三十二善相,凡夫身三十二惡相!
    一說佛與凡夫的區別,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尤其是三十二種殊勝大人相,古往今來,只有佛與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方可全部具足。其實,凡夫也有三十二相,佛言:「三十二相者,其義有二:一者在凡夫中,名為三十二種惡相;二者在賢聖中,名為三十二種善相。」今天七葉君就與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先說三十二種善相,也就是廣為人知的「佛身三十二相」。
  • 《心經素解》般若智慧
    2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在此部經的開篇說觀自在菩薩,這是全經的綱要所在。這其中有無窮的妙義,但是這可不是僅僅教人一觀了事,觀中有具體的功力,觀中有般若大智慧在的。這裡說行深,就表示有功力了。自性真心如同天上的圓月,被業障烏雲所覆蓋了。如果沒有風吹的功力,如何能夠移走烏雲,顯露出月亮呢?
  • 菩薩和佛是什麼關係?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薩道心眾生,也說覺有情,覺就是不迷,有情即眾生的意思。道心者,常行恭敬對一切事物都有敬愛,無輕慢心,所以才稱為菩薩。自己覺悟了以後,稱為自覺;令他人覺悟,叫覺他;自己究盡諸法實相 又令他人究盡實相,稱為覺滿,佛就是具備了這三種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 孫悟空為啥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你看如來頭頂上有啥妖怪!
    孫悟空有無窮的變化來大鬧天宮,雷將神兵都對他無可奈何,玉帝只好讓遊奕靈官和翊聖真君去西天如來佛祖那裡求助。如來佛祖來了之後也不跟孫悟空打鬥,反而跟他嘮起了嗑:你是在哪長大的啊?什麼時候修煉成仙的啊?你都有什麼本事啊?
  • 宏圓法師 主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講記 第13講(共15講)
    佛眼能圓照真俗,照種種法差別之相,一一同是平等般若實體,就是我們說的,通過現象見本體,通過一一諸法的現象,見到般若實相。就像以金為器器器為金,見金盤見到金碗,見到這些金所成的器,他能了知同是一金平等之相。古人說,「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佛在這裡一一來問五眼,無非是要將平等實相般若本體和盤託出。
  • 為什麼佛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
    佛對須菩提說,爾所國土中,你所能了解、理解的一切世界裡;所有眾生,所有的有情眾生,不僅是人,包括小貓小狗,甚至一隻螞蟻;若干種心,他們所有的心,一切的心;如來悉知,如來、佛都能悉知,熟悉的知道,詳細的知道,就是都達到了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那種程度了
  • 佛教經典《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般若一念如是
    我們常在生活中禮佛的過程,經常稱呼「我佛如來」,但是如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我們生活裡經常將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下意識地忽略,其實我們就真正意思而言,並不清楚為什麼佛祖稱呼為「如來」。如來,其實並不如是狹義上的「佛祖」,而是佛的十大尊號之一。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有情世界的一切都屬於有為法,都是無常的:只有佛顯示給眾生的無為法存在界,才克服了因緣和合形成的生滅無常。無常是佛教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被認為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屬性和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法印是判斷佛法真假的標準,主要有三個內容:法印一:諸行無常,世間所有的事物和現象都不是固定不變得,而是一直在運動和變化。法印二:諸法無我,世間本沒有自我的存在,眾生的身心是因緣聚合的產物。法印三:涅樂寂靜,涅樂是遠離一切妄想、不能用言語解釋的狀態,是本自寂靜的。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此說的確擴大了心的範圍,心的本質就是「清淨」,對貫通般若和佛性,邁出一步。(後來神秀所依的,就是這觀點,亦構成與慧能的思想分別,稍後再作說明。)禪宗三傳至僧璨,把慧可的「心性說」發展成「即心即佛」,再配合般若中觀的「不二法門」和老莊哲學,是禪宗中國化的重要轉折。
  • 釋迦牟尼佛是如來佛,但如來佛卻並不只是釋迦牟尼,千萬別混淆
    請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習,種諸善根咱們繼續來介紹佛教的人物,這次出場的是終極「BOSS」——佛。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這也是我們所有學佛之人的唯一本師,也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甚至在小乘佛法中都不承認有其餘佛的存在,「佛」就是釋迦牟尼的專用稱號。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芥子須彌山這些在佛教中如何解釋
    老陽按:以前看武俠小說,經常能看到一花一世界,後來學佛了才知道這是佛教術語,那麼這些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引用南懷瑾老師文章為例,向大家說明。【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
  • 佛說人生經典語錄,分享一些感悟人生的經典哲理句子
    佛說人生道理: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佛說人生道理: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佛說人生道理:凡事都是有定數的,不能強求。佛說人生道理: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佛說人生道理:一沙一世界,一塵一劫,仿佛我們每一次重逢和離別,如同三生石上刺破手指滴落的血。千裡暗香拂過,銘刻著你我的生死契。佛說人生道理: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