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500年的科學實驗

2021-01-18 原理

1.


在遙遠的2514年,有一批科學家將要進行一項特殊的任務:他們要前往英國的愛丁堡大學,找到那裡的一個木箱,取出木箱中的一組玻璃瓶。在玻璃瓶中,是已被封存了500年之久的幹細菌,他們要將玻璃瓶打碎,然後培育這些細菌。當然,這所有一切的發生前提是,在500年後,愛丁堡大學依然存在、箱子沒有遺失、實驗沒有被遺忘、實驗說明仍然完整,以及科學仍以某種方式存在。


那時,在2014年啟動了這項實驗的科學家們都已不在人間,他們永遠無法知道,他們在21世紀提出的這個與細菌壽命有關的問題的答案是什麼。這項實驗的發起人是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的微生物學家Ralf Möller,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天體生物學教授Charles Cockell,以及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的生物化學教授Peter Setlow


有一次,Cockell在一個有蓋的培養皿中存放了乾燥的擬甲色球藻(chroococciopsis),但他全然忘記了這回事。當他想起來時,十年已經過去,但他卻驚喜地發現這些細胞仍然存活。


這樣的例子並不罕見,有科學家曾從有著上百年歷史的罐頭中復甦了細菌,甚至還人宣稱從有著數百萬年歷史的琥珀和鹽晶體中復活了細菌。不過目前,科學界對於這樣的結果仍有爭議。


Möller等人認為,要真正理解這意味著什麼,我們需要在遠超人類壽命極限的時間跨度上進行研究。


這項跨越了500年的實驗在設計上其實相對簡潔明晰。實驗由800個簡單的玻璃瓶組成,玻璃瓶中含有要麼是擬甲色球藻(Chroococcidiopsis),要麼是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的幹細菌。玻璃瓶已用火焰密封完好。由於氡或宇宙射線的輻射有可能損傷DNA,因此為了進行對比,其中一半的樣品被蓋上了鉛,作為隔絕輻射的屏障。除此之外,他們還複製了這樣一套小瓶作為備用,存放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中。


實驗要求在最初的24年裡,科學家每隔一年就要來測試這些乾燥細菌的生存能力和DNA的受損情況;在剩下的400多年裡,科學家只需每25年進行一次這樣的檢查。實驗的第一組數據於2018年12月公布在了PLOS ONE上。


○ 實驗設計:A.500年微生物實驗及其組成。B. 裝有枯草芽孢桿菌的玻璃瓶。C.保持乾燥的矽珠。| 圖片來源:[2]


正如上面所介紹的那樣,這項實驗在操作上並不難——研究人員只需將玻璃瓶打開,往裡頭注入水,然後數一數經過再水化後的細菌菌落數量。而它難就難在,在漫長的500年間,一直有人能按計劃完成這項實驗。


一開始,研究團隊為後人準備了一個附有實驗說明的U盤。但很快他們就意識到這遠遠不夠,因為數位技術可能很快就會過時,於是他們又在紙上留下了一份列印稿。可再想想,保留了500年的紙肯定會變得破碎黃舊。難道要把實驗它刻在石頭上?或者刻在金屬片上?萬一這些也被人當廢品處理掉了怎麼辦?


研究人員悠遠而周全的擔憂有些可愛,但也並非毫無道理。對於這樣一項實驗來說,沒有哪種信息傳遞方案是能確保在500年後仍萬無一失的。因此,研究人員又在實驗說明中添加了一條要求:未來的研究人員必須每隔25年,就對這份說明書進行一次複製,使它在語言和技術上都能跟上時代的變遷。


2.


像這樣曠日持久甚至跨越世紀的實驗並非這幾位科學家的首創。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曾獲得過「搞笑諾貝爾獎」的「瀝青滴漏實驗」。實驗由一個裝有黑色瀝青的玻璃漏鬥構成,整個裝置被封閉在一個容器中。我們知道,在室溫下,瀝青摸上去是非常堅硬,甚至還有些脆,用錘子輕輕一敲就能砸碎。


而物理學家Thomas Parnell想要證明,瀝青實際上是一種非常粘稠的液體,它有著非常大的粘性——是水的1千億倍。他想以此告訴大家,一些我們非常熟悉的日常材料,可以表現出非常驚人的特性。


1927年,Parnell教授將加熱過的瀝青倒入這個密封的玻璃漏鬥中。隨後,他讓瀝青在漏鬥中冷卻、穩定了3年。1930年,他切斷漏鬥的滴口,然後等待瀝青的滴下。從那時起,瀝青就開始慢慢地從漏鬥中流出。流出的過程非常緩慢,第一滴瀝青用了8年的時間才滴落下來。


在接下來的40年裡又滴落了5滴。在Parnell去世之後,一群物理學家繼續負責這項瀝青滴漏實驗,他們盡職盡責地記錄下每一滴瀝青。在漏鬥被切斷至今的近90年時間裡,滴落的瀝青共有9滴。最近的一次滴落髮生在2014年4月。物理學家預測,下一次的滴落將發生在2020年的某個時刻。只要漏鬥中還有剩餘的瀝青,這個實驗就會繼續持續下去。



○ 到目前為止,滴落的瀝青共有9滴。| 圖片來源:[3]


3.


如此的長期實驗更常見於生物領域中。例如在英國,植物學家自1843年起,就一直在一片鄉間莊園裡研究不同的肥料會如何影響同一塊地裡的特定作物。這是世界上最古老、持續時間最長的農藝試驗。


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一位植物學家在1879年將20瓶裝有50顆種子的玻璃瓶埋了起來。從那時起,每隔一段時間,研究人員就會將這些種子挖出來進行活性測試,對這些埋葬於140年前的種子在發芽後的幼苗進行培育和檢驗。瓶子的位置是保密的,以防止被幹預或篡改。最後一瓶將在2020年被挖掘出來。


4.


密西根州大學對進行這種長期的實驗似乎非常感興趣,在他們的生物實驗室中,還正進行著一項可持續數個世紀的大腸桿菌實驗。


自1988年2月以來,微生物學家Richard Lenski一直在觀察大腸桿菌如何在代與代的更迭中突變和進化。現在,這些大腸桿菌已經經歷了70500代,它們的複製速度非常快,因此對它們的研究就像是在超高倍速下觀看進化一般。


但是在一開始,Lenski並沒有預見到如此遙遠的未來。他本以為這個實驗會持續幾年,然後當收集了足夠多信息時就可以將它終止。但是每當他向他人提到可能要結束這個實驗時,別人都會表示「不可以」或感到惋惜。這讓他意識到,這樣一個時間跨度很長的實驗是大多數人喜聞樂見的,而且大家也希望從這樣一個實驗中收穫驚喜。


2003年,他的實驗室做出了一項重大發現——這些大腸桿菌突然進化出了能吞噬檸檬酸分子的能力。通過整理這項實驗的存檔數據,Lenski的研究生能對一系列的突變進行了重建,他們發現這一個看似快速的轉變實則是由一系列逐漸出現的突變所導致的。


現在,Lenski的實驗室每天都有人將大腸桿菌轉移到新的燒瓶中,他們使用的玻璃器皿和生長介質與30年前完全一樣。而發生了變化的除了不斷進化的大腸桿菌之外,還有他們的研究技術,例如現在,科學家已經能對大腸桿菌的整個基因組進行測序。這樣的變化還將繼續。


5.

Lenski挑選了一位科學家,準備在退休後將這項實驗交給他負責。Lenski說:「要讓這樣一個實驗繼續下去,我們需要假設未來的科學在某種程度上仍與如今大致相似,大學系統也仍將存在,教授們還能擁有自己的實驗室……」


他的考量並非杞人憂天,因為就在幾百年前,科研經費的主要來源還是富人的資助,而非政府機構。對於這些長達幾個世紀的實驗來說,它必須要有一個更加長期的財務計劃,才有確保實驗得以順利進行。雖然Lenski獲得了政府的資助,但他知道這並不可靠,尤其是如果哪天公眾對科學的支持減弱的話,實驗就會岌岌可危。因此,他一直在尋找其他的贊助人。


與之相比,文首提到的長達500年的微生物實驗的成本就要低廉得多,它只需要每25年進行一次檢查。但即便如此,它也需要人們將珍視科學、創造資源實現科學銘記於心。因為500年的時間實在是太漫長了,存在著太多太多的未知。正如這項始於2014年的三國合作實驗,以那時的眼光來看,德國、英國、美國的合作絕對能稱得上是一個可靠的組合,但就在短短的幾年,歐美相繼出現那麼多重大的變化,許多科研工作也因此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和挑戰。


當然,我們也無需悲觀。無論在多麼遙遠的未來,只要仍有人在不斷地追問和探索未知的問題,我們就無需太過擔心。因為人類的好奇心是世間最值得樂觀的事。


編譯:糖獸

參考來源:

[1]https://www.theatlantic.com/science/archive/2019/01/500-year-long-science-experiment/581155/

[2]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08425

[3] https://smp.uq.edu.au/pitch-drop-experiment

[4] https://msutoday.msu.edu/news/2000/120-year-old-experiment-sprouts-new-gardening-knowledge/


相關焦點

  • 長達500年的實驗,2514年才會結束,瓶子裡的生命能堅持得住嗎?
    我們都知道,實驗是科學研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說沒有實驗就沒有現代科學。在過去的日子裡,科學家們做過難以計數的實驗,在這些實驗中,有些只需要短短的一瞬間,但也有一些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為了證明「瀝青可以流動」而設計的「瀝青滴漏實驗」,該實驗被稱為人類的科學歷史上耗時最長的實驗,從1927年開始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結束,已經耗費了近百年的時間,根據科學家的估計,該實驗可能還要進行100年才會結束。
  • 跨越漫長時間長河的科學實驗,太陽黑子已被計算400多年
    前寒武紀大冰期(又稱休倫大冰期)出現於8.5億年前到6.3億年前3.早古生代大冰期(又稱安第斯-撒哈拉大冰期)出現於4.6億年前到4.3億年前4.晚古生代大冰期(又稱卡魯大冰期)出現於3.6億年前到2.6
  • 跨越漫長時間長河的科學實驗,太陽黑子已被計算400多年
    1.新太古代大冰期(又稱休倫大冰期)出現於24億年前到21億年前2.前寒武紀大冰期(又稱休倫大冰期)出現於8.5億年前到6.3億年前3.早古生代大冰期(又稱安第斯-撒哈拉大冰期)出現於4.6億年前到4.3億年前4.晚古生代大冰期(又稱卡魯大冰期
  • 跨越200多年的雙縫實驗
    因此,他直到 1954 年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近30年之後,大家才普遍承認他的理論。在「弱光」(單光子)雙縫實驗過了50多年之後,物理學家費曼在1961年提出了用電子來做雙縫實驗。讓電子槍一個一個地發射電子,通過雙縫後,屏幕上會得到幹涉條紋。
  • 不出門,我們獨家開放500+節親子科學實驗課在家學!歡迎...
    爆爆整理了500+個親子科學小實驗,爆炸實驗室在過去的3年多的時間裡一直致力於「家庭親子科學實驗」內容、產品、課程的研發。今天終於到了爆炸實驗室能夠為中國每個家庭帶來快樂充實的親子時光、簡單好玩科學知識的時候了。
  • 跨越時代的氣象實驗:天氣預報如何成為可能?
    這些天氣預報員們其實是19世紀最大膽的科學實驗的產物之一。這樣說似乎會讓人感到奇怪,因為人們很難去想像,在天氣預報尚未出現的時代將會是怎樣的情形。例如,1703年11月24日下午,置身於風和日麗天氣之下的人們不曾想到,英國有史以來最劇烈的大風暴正在狼奔豕突般朝英國的西海岸湧來。人們對於洶湧而至的風暴毫無防備。
  • 2020年世界500強最新排名 2020世界500強中國企業名單
    世界500強中企數量現歷史性跨越  133家企業上榜全球居首,盈利能力仍待增強  8月10日,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正式發布。榜單數據顯示最新全球10大公司排行榜,2019年,世界500強企業營業收入達到33.3萬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 跨越上億年的雜交!匈牙利科學家實驗發生意外,創造出畸形生物
    那麼這樣一個跨越上億年的雜交!匈牙利科學家實驗發生意外,創造出畸形生物!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福音?還是另一個極端呢?魚子醬是大家都知道的一種食物,而這樣高蛋白的食材是很多人都喜歡吃的一個美食,但是隨著近些年來人類的大量捕撈。
  •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與強磁場科學中心
    隨著我國的科學研究突飛猛進,最初的實驗條件跟不上,許多研究工作不得不到國外去做,因此,高秉鈞研究員回國後,一直呼籲在我國建立40T的穩態混合磁體,直到2004年在時任中科院基礎局局長金鐸的支持下有了進展,但建在何處,如何能得到發改委的認同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後來,經過多方努力終於得到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支持。
  • 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升空 10年後百姓受益
    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一顆以中國古代科學家墨子命名的墨子號衛星成為浩瀚宇宙中的新成員,開啟為期兩年的太空科學旅程。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潘建偉介紹,衛星距離地面500公裡,地面兩個實驗站相距1200公裡,意味著量子衛星科學實驗將在60萬平方公裡的範圍內進行。  潘建偉說,墨子號發射後,如果效果達到預期,下一步還計劃發射墨子二號、墨子三號等,形成「量子星群」。量子通信估計還需10至15年才能進入百姓生活,屆時網上銀行、手機支付、信用卡等就再也不怕被盜號、洩密了。
  • 歷史上細思極恐的科學實驗,你知道幾個?
    歷史上哪些著名的科學實驗,讓人不禁細思極恐。 一:莫比烏斯環 公元1858年,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發現,把一根紙條扭轉180度後,兩頭接起來做成的紙袋顛覆了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普通的紙面具有兩個面,即正反面。
  • 海賊王:瘋狂的科學家貝加龐克,顛覆世界的科學實驗
    據熊說,貝加龐克的科學領域已經達到了超出人類500年的科學領域,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貝加龐克並不是為世界政府工作的,他是有著自己的科學實驗團隊,他發現了生命設計圖,被認為他是危險的,所以世界政府解散了貝加班克的科學團隊,並把他控制起來,為政府效力。
  • 跨越1.84億年,貪吃的人類把2物種進行雜交,創造出新生物
    按照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地球上的生物都起源於遠古時期非常簡單的單細胞生命,這個時間甚至可以追溯至38億年前,要知道地球的歷史也才僅僅46億年。雖然目前沒有確定結論,了解生物在地球上從無到有的一個演化過程,但是進化論可以解釋物種如何從單一到複雜。
  • 人類科學史上最美的十大物理實驗!
    下面就是世界知名物理學家們聯合評選出的物理學史上十大最美麗的實驗。這十大實驗中的絕大多數是科學家獨立完成的,最多有一兩個助手。所有的實驗都「抓」住了物理學家眼中「最漂亮」的科學之魂。這種漂亮是一種經典概念:使用最簡單的儀器和設備,發現了最根本、最單純的科學概念,就像是一座座歷史豐碑一樣,人們長久的困惑和含糊頃刻間一掃而空,對自然界的認識更加清晰。
  • 2017年全國科學實驗展演以生動有趣的表演展現科學魅力
    2017年全國科學實驗展演匯演現場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11月29日,以「科技強國 創新圓夢」為主題的2017年全國科學實驗展演匯演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正式拉開帷幕。該活動由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主辦。由有關部委、中國科學院及全國各地20多個省、市推薦的69組科學實驗秀隊伍,以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中有趣的科學現象為切入點,將科學知識與多種藝術形式巧妙地融合,呈現出一場美妙絕倫的科學秀。
  • 用90年等9滴瀝青滴落 | 5大百年科學實驗
    2011年,弗雷德裡克·克萊特(Frédéric Clette)成為比利時皇家天文臺(Royal Observatory)太陽影響數據分析中心(Solar Influences Data Analysis Center)的負責人。為了研究太陽黑子活動,該中心搜集了自1700年以來,由500多名觀察者在觀察太陽表面時留下的照片和手繪資料。
  • 揭秘克隆猴:從「多利」羊到「中中」猴,這一步為何跨越21年?
    vid=484178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 題:揭秘克隆猴:從「多利」羊到「中中」猴,這一步為何跨越21年?  新華社記者陳芳、董瑞豐  克隆猴在中國成功了。  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上首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於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后第二隻克隆猴「華華」誕生。
  • 實驗政治學會議:實驗方法與政治科學的交匯
    實驗政治學會議:實驗方法與政治科學的交匯 2017年10月25日 08:4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餘莎 字號 內容摘要:在《實驗政治科學》創刊之前,美國實驗政治學者之間的紙筆交流見諸於美國政治學會實驗分會的通訊簡報以及其他期刊
  • 中科院團隊: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承載比實現大幅提升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集成技術中心副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總體主任設計師張璐2日說,為了減輕空間站科學實驗櫃重量,該團隊進行了上百次的力學分析和試驗,研究合金材料複合碳纖結構的新形式,實現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的承載比大幅提升,由國際上的1:1提升到了1:4。
  • SJ-10返回式衛星科學實驗:微重力科學及生命科學
    2016年4月6日,專門用於微重力物理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實驗的中國第24顆返回式衛星「實踐十號」(SJ-10)發射成功。12天後,衛星的返回艙與留軌艙分離,並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成功回收;衛星留軌艙繼續在軌開展了一周的燃燒和流體物理實驗。SJ-10號衛星的任務是通過衛星在近地軌道運行提供的長時間微重力環境開展微重力科學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