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蟲錐蝽金華也有了?「為非作歹」的蟲子真得留個心

2020-11-23 騰訊大浙網

要說近期最火的蟲子,非錐蝽莫屬,前段時間,廣州疾控中心呼籲市民找錐蝽、捉錐蝽,每隻蟲獎勵8元,同時尋找被這些蟲咬傷的人。「懸賞令」一出,就引起了全國上下的關注,金華市民也紛紛好奇,本地會不會也有這種毒蟲?

近日,市疾控中心就收到了市民送來的一隻疑似錐蝽的蟲子,專家鑑定發現,並非錐蝽,而是它兄弟茶褐盜獵蝽。不過,專家提醒,夏季「為非作歹」的蟲子真的有,需要大家多留個心眼。

「網紅蟲」叮咬傳播「新型愛滋病」?

近日,一篇題為《廣州全城懸賞這種小蟲,捉一隻獎8元,被咬會得新型愛滋病》的文章在網上流傳,引大家的關注和擔憂。昨日,記者詢問了市疾控中心專家,得知我市乃至全國目前尚無感染該疾病的病例報導,市民無需過於恐慌,這種蟲子傳播的疾病和愛滋病並不是一回事。

據了解,之前廣州市疾控中心呼籲市民找的蟲子名為錐蝽,而「錐蝽會傳播新型愛滋病」的說法,緣於廣州市疾控中心7月5日在其微信公眾號「廣州疾控i健康」發布的名為《我們需要你幫忙,找蟲! 找人!》的文章。在文章中,廣州市疾控中心表示,雖然廣州目前還沒有病例,但由於錐蝽是美洲錐蟲病的傳播媒介,而美洲錐蟲病目前在全球擴散不容忽視,該病又有隱匿性,人感染後不易被發現。因此在中國疾控中心主持下開展調查,尋找本地錐蝽,檢測是否攜帶錐蟲,是否存在威脅,為預防和控制美洲錐蟲病在我國的傳播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在文章中出現有學者稱錐蝽傳播的美洲錐蟲病為「新型愛滋病」,讓不少人感到恐慌。專家表示,這種說法源於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發表的一篇文章,美國貝勒醫學院的熱帶病專家稱,由於這種疾病目前在美洲的暴發形態十分類似於早期愛滋病的傳播,確診率低、潛伏期長、無疫苗可以預防、病程晚期沒有特效藥物、在疾病流行區的危害程度與愛滋病相當,因此被叫作「新型愛滋病」。

我國非流行區無需緊張

錐蝽長什麼樣?其實,錐蝽俗稱「木蝨王」,因頭部狹長似錐而得名。成蟲體長25mm左右,橢圓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側緣有紅或黃斑。資料顯示錐蝽專門叮咬人的面部,喜歡尋找皮膚較薄的區域下口,如唇部、眼瞼等,所以也被稱為「接吻蟲」。不過,專家表示,其實它也會叮咬其他部位。錐蝽多藏身於牆壁或木質物件縫隙等地,喜歡在夜間外出活動。晚上,在有林地或田野的畜舍、雞窩等處,易於發現它們的蹤影。

「但實際上,美洲錐蟲病在病原和致病機理、傳播途徑、治療手段等與愛滋病是明顯不同的。」專家介紹,愛滋病是人與人之間通過血液、性、母嬰傳播,不會通過昆蟲傳播;而美洲錐蟲病雖然也會通過血液或母嬰傳播,但最主要的途徑還是通過錐蝽叮咬傳播。愛滋病是由愛滋病病毒引起,破壞患者免疫系統;而美洲錐蟲病的病原體是錐蟲,一種原生生物,入侵後造成人心臟、消化道等臟器損害。

專家建議,對於美洲錐蟲病,人們無需太過恐慌。該病主要流行於美洲國家,國內並不是流行區,儘管錐蝽是錐蟲病的傳播媒介,但並不代表所有錐蝽都攜帶錐蟲。廣州尋找錐蝽,也是為了檢測國內本地錐蝽是否攜帶有病原體錐蟲。如果要到美洲國家旅遊或工作,可以提高防護意識,避免在簡陋居所睡覺,使用蚊帳、塗抹防蟲藥物等。

「我市暫時沒有發現這種蟲子,市民送來的雖然相似但經過研究並不是錐蝽。」市疾控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防制科科長施紅喜提醒,市民如果發現了錐蝽,做好個人防護,以免它叮咬自己或他人。錐蝽叮咬可能會引起類似蚊蟲叮咬那樣,造成的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雖然錐蝽帶有錐蟲病的機率非常低,但如果市民不慎被錐蝽叮咬,覺得不放心,可以儘早去醫院採血化驗,及時進行治療。

除了「網紅蟲」,蜱蟲也找上門來

近日,東陽患女士突然發燒不退,隨後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家屬在為黃女士擦洗時,發現右側腋窩裡有一顆會動的「黑痣」。醫生檢查發現,這是一隻足有1釐米長的蜱蟲,蜱蟲頭部已埋入黃女士皮膚,剩下圓滾滾的身子在外面,還在繼續往裡面鑽。醫生忙用酒精去「麻醉」蜱蟲,約一個小時後蜱蟲才鬆口被取下。

在了解黃女士的生活環境後,醫生懷疑是她家的大黃狗在外活動時先中招兒,隨後黃女士跟狗狗嬉戲時被殃及。為了避免可能的隱患,醫生又對黃女士全身包括頭皮進行了細緻的檢查,未發現其他蜱蟲。

施紅喜介紹,今年周邊縣市已有數人確診為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例,該疾病主要通過蜱蟲叮咬傳播。攜帶病原體的蜱蟲叮咬人時,病原體隨之進入人體引起發病。直接接觸危重病人或帶毒動物的血液、血性分泌物等體液,也可能導致傳播。主要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發熱,體溫多在38℃以上,重者持續高熱,可達40℃以上,伴乏力、明顯胃口差、噁心、嘔吐等,部分病例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等。常有頸部及腹股溝等淺表淋巴結腫大伴壓痛、上腹部壓痛及相對緩脈。

蜱蟲是一種怎樣的生物?蜱蟲又名壁蝨、草爬子等,是節肢動物門蛛形綱的生物,與八隻腳的蜘蛛具有一定的親戚關係,多以吸食人和動物的血液為生,常蟄伏在草叢、植物上,或寄宿於牲畜等動物皮毛間。不吸血時,小的蜱蟲乾癟如綠豆般大小,也有極細如米粒大的;吸飽血液後的蜱蟲,有的如黃豆一樣大,有的像人的指甲蓋一般大。

蜱蟲叮咬後如何處理

疾控專家提醒,夏天是蜱蟲活動頻繁期,市民外出旅遊或是野外活動時應加強個人防護,要穿長袖衣衫,紮緊腰帶、袖口、褲腿,頸部系上毛巾,皮膚裸露的部位塗抺含避蚊胺、驅蚊酯等有效成份的驅蚊液,可有效減少蜱的叮咬。外出歸來時洗澡更衣,檢查是否攜帶有蜱蟲,防止把蜱蟲帶回家。這裡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寵物易被蜱蟲寄生,要帶寵物定期做驅蟲護理,去野外回來,要認真檢查,以免將蜱蟲帶回家裡。

一旦發現有蜱已叮咬、鑽入皮膚,可用酒精塗在蜱身上,使蜱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蜱,注意千萬不要用菸頭、香頭燙蜱露在體外的部分(美國疾控中心認為用火燙蜱蟲可能會導致蟲體分泌更多唾液、甚至將吸入的血液返流進入被叮咬者的血液)。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取出後,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並主動告知醫生叮咬史,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相關焦點

  • 「接吻蟲」錐蝽傳播「新型愛滋病」? 專家答疑
    「接吻蟲」錐蝽傳播「新型愛滋病」?16日上午,廣西疾控中心召開媒體採訪會澄清:廣西遍地都是錐蝽,目前還沒有發現本地錐蝽攜帶美洲錐蟲攜帶的熱帶寄生蟲,市民不必恐慌。  廣州市疾控部門的推文稱,錐蝽會叮咬人的面部,可能存在著傳播美洲錐蟲病的風險,由於美洲錐蟲病目前確診率低、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因此有學者把這種病稱為「新型愛滋病」。不過隨後進行了進一步解釋,找錐蝽的目的是為了檢測本地錐蝽是否攜帶有病原體錐蟲。
  • 進入夏季蚊蟲叮咬高發季,小心這些毒蟲!
    湊近仔細一看,嚇得腿都軟了——女兒腳趾間的黑點,竟然是蜱蟲!沒想到,小朋友光著腳丫在家裡玩,可能埋伏著危險。 野外遊玩蜱蟲鑽進後腦勺 6月15日,家長帶著4歲的嘉嘉到野外遊玩。返回家中,家長發現嘉嘉的後腦勺上有個蟲子。此時,蟲子已經鑽進皮膚裡。
  • 被「通緝」號稱「新型愛滋病」的錐蝽到底是什麼?已有城市「懸賞...
    近日一隻名為「錐蝽」(zhuī chūn )的小蟲子成為了「新晉網紅」刷爆了不少人的朋友圈(就是這個傢伙)錐蝽和卵不同品種,全面了解牢記這張,是特徵(頭部似錐)這就是錐蝽,因頭部狹長似錐而得名。錐蝽的若蟲和成蟲均吸食人血,因此又被稱為「接吻蟲」。它們多叮咬人的面部,喜歡尋找皮膚較薄的區域下口,如唇部、眼瞼等。最近就有熱心網友給萌編發來私信稱:發現南寧有錐蝽出沒,提醒大家小心留意!
  • 廣州懸賞8元捉拿 這種蟲子到底咋回事?
    錐蝽是個什麼蟲?這種蟲子看上去像是甲蟲,但是又不太像,它到底屬於什麼呢?
  • 懸賞8元捉拿 這種能傳播"新型愛滋病"的蟲子到底咋回事?
    錐蝽是個什麼蟲?這種蟲子看上去像是甲蟲,但是又不太像,它到底屬於什麼呢?它其實屬於半翅目異翅亞目的昆蟲,和常見的臭蟲、「臭大姐」(盾蝽)是近親。錐蝽所在的獵蝽科,最著名的當屬昆蟲殺手食蜂獵蝽,但是錐蝽卻是個典型的「非主流」,對別的蟲子完全沒興趣,就愛吸大一些的脊椎動物的血,尤其是哺乳動物,人自然也不能倖免。
  • 市民頻被毒蟲咬傷 專家列常見毒蟲及應對方法
    「近日來,市民被毒蟲咬傷或蜇傷的事件頻頻發生。」7月4日,第八人民醫院皮膚科王主任告訴記者,夏季高溫籠罩,百蟲活躍,每天都會有10來名被咬傷患者前來就醫,而常見的蟲子有蚊子、蜱蟲、隱翅蟲、刺毛蟲等。
  • 個頭不大危害不小,哪些蟲子是「狠角色」?
    在被毒蟲叮咬之後也不要驚慌,首先,要防止毒液被身體吸收,因為一些毒蟲的毒素會引起全身反應。如果有毒刺,要及時去除,避免局部反應更嚴重。也可以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吸毒。如果傷口的位置是在肢體末端,也可以用繩子紮緊咬傷部位,以延緩毒素蔓延,但每隔幾分鐘需要放開一下,避免末端血流不暢太久導致壞死;其次,有些毒蟲的毒液一般都是偏酸性的,叮咬後可以局部外塗偏鹼性的物質中和毒性,減輕痛苦。
  • 身體被毒蟲叮咬了怎麼辦?不同毒蟲處理方式不一樣,記住這5種
    現如今人們生活壓力很大,為緩解工作壓力以及生活壓力,很多人會選擇在周末的時候去郊遊放鬆身心,不過有些人害怕郊遊,因為在野外會有很多的蟲子,有些蟲子有毒,一旦被叮咬對身體健康很不利,嚴重會危害生命,如果被毒蟲子叮咬,應該怎樣進行處理呢?
  • 終日與毒蟲相伴,蠍子、蜈蚣更是她的寶貝…
    「有一年蠍子養得特別不錯,本來過了冬天就可以賣個好價錢的,沒想到一夜之間卻無緣無故的不見了很多蠍子。」窩棚旁邊,發現了老鼠的蹤跡。原來,在寒冷的冬天,蠍子處於冬眠和蛻皮期,沒有吃東西,沒力氣,而且抵抗力、免疫力低。一個老鼠就能幹掉很多蠍子蜈蚣或者土元。但若是夏天,一個老鼠闖進窩棚,一個蠍子的毒就能導致其斃命。
  • 網傳致命毒蟲沒那麼可怕
    文·戴 欣  近日,網上流傳一條「預警」消息稱,一種名叫毒隱翅蟲(又叫青腰蟲)的蟲子出現在津、京等地,人如果接觸到這種毒蟲身上的毒液「就死定了」!這一消息在微博、微信上也廣泛傳播,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被網傳成是「妖魔蟲怪」毒隱翅蟲果真如此可怕嗎?
  • 真拿獎,有市民抓到5隻錐蝽送實驗室獲獎勵 懸賞捉蟲只為研究
    隨後,他騎電動車趕到區疾控中心,將5隻錐蝽交給了寄生蟲病防制所石雲良博士。因為鄧先生是五象嶺片區第一個報告錐蝽並送來活蟲的市民,石雲良從研究經費中拿出100元給予獎勵。鄧先生說 ,他以前在北海老家生活時經常看到錐蝽,十年前在南寧五象嶺自建房居住後,每年也都能看到錐蝽,但不知道這種蟲子居然會咬人吸血。這一次,他不是為了獲獎勵而捉蟲,就想抓到蟲後給專家用於科普。
  • 食蝗鼠應該是自然界中最兇狠的鼠,毒蟲被它逮到在劫難逃,兇悍!
    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人家的主食結構是什麼了,對,人家就是吃蟲子,但是它們的食譜是包括但不限於蟲子,其中還包括蜥蜴、毒蠍子、毒蟲甚至其它的鼠類。看到這裡是不是大家就覺得後背一涼?之前也說了,食蝗鼠對於吃的東西並不挑剔,有什麼吃什麼,有時候連毒鞋子毒蟲也不放過。那麼大家也就會納悶了:這些毒物人家可不是吃素的,那也是有毒的啊,這可怎麼下嘴啊喂。這就是食蝗鼠的聰明之處了!
  • 昨夜急診|睡夢中被蟲子咬了一口,杭州阿姨腫得眼斜口歪,還險些窒息!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徐尤佳昨天(5月12日)晚上10點多,桐鄉的梁阿姨(化名)在家人陪伴下連夜趕到杭州市中醫院急診,只見她全臉腫脹、雙眼緊閉,左臉向外突出一大塊,嘴巴都歪了,顏面部腫脹得變了形,就像剛跟人幹了一架似的!
  • 好山好水好多毒蟲!住在大溫 要小心這些蟲子 一不留神小命不保
    2017年夏,素裡一名女孩被蜘蛛叮咬昏迷後慘遭截肢,一列治文男童疑似接觸毒蟲後感染食肉菌身患重疾,此外,全加境內多地出現蜱蟲傷人事件,受害者輕則臥床,重則致命……>一時間,毒蟲傷人新聞屢現,人們談蟲色變。
  • 南昌咬人毒蟲挺多 這6種要格外提防
    記者調查了解到,毒蟲咬人的事件在南昌也時有發生。為此,市疾控中心專家公布了南昌夏季最易出現的6種毒蟲,其中吸血蠓咬人最多。專家介紹說,今夏不少南昌市民被蠓蟲、跳蚤等蟲子咬傷,但市民不必「談蟲色變」,只要處置得當就不會引發疾症。
  • 怪物獵人冰原操蟲棍的蟲子怎麼選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怪物獵人冰原中操蟲棍蟲子的選擇方法,相信萌新玩家可能會對操蟲棍感興趣,畢竟用起來很帥氣,但是我們應該選擇怎麼樣的蟲子更好呢?下面就給大家帶來相關推薦! 龍屬傷害是我打著玩的,基礎面板是力15、速20、回5、無屬性。
  • 農村野外的蜈蚣是一種毒蟲,雞吃起蜈蚣卻像吃零食,雞不怕毒嗎
    蜈蚣是野外經常見到的一種爬蟲,好蠍子、蜘蛛也有,蜈蚣也是具有一定的毒性的,不小心被蜈蚣咬到也是相當的疼痛,有的還會出現腫脹的現象,蜈蚣也被叫做百足蟲,道理很簡單,蜈蚣的腿多啊,這種過去被認為是害蟲的蜈蚣,其實也是作用頗多,除了是一種傳統的藥物之外,蜈蚣也是一道美食,現在人工養殖蜈蚣的也是越來越多,蜈蚣的價值還算是挺高的,這種毒蟲在野外活的也是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