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直接從框架、假設樹、MECE入手,框架、假設樹、MECE其實就是直接面對「邏輯的應用了」,而要了解啥是「框架、假設樹、MECE」,要迂迴到屬性、概念、定義、內涵、外延、劃分,以迂為直,看似繞了一條很長的彎路「屬性、本質屬性、概念、定義、內涵、外延、劃分」,其實對於這條彎路來說,卻直達「框架、MECE、假設樹」。
當談起框架時,你可能會很感興趣!但談起框架背後的認知基礎」概念與屬性「,你可能會覺得索然無味。越靠近應用,就越能讓人提起精神來。離開應用越遠,就越讓人覺得無味、無趣。
如果基礎詞語所對應的概念不掌握,圍繞著這些基礎詞語:比如屬性、定義、外延、內涵、劃分等相應的基礎詞語所對應的概念如果不掌握,那麼想真正理解框架,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談起框架之時,要能意識到採取「框架」去分類「事物」,一旦從分類的視角去談框架之時,這已經是在應用了。問題的重點是,如何去理解採取「框架」分類事物呢?不妨從事物談起!事物是具有屬性的的事物,如何快速辨別出班上有幾個女生呢?
此時,你會設計一個」框架「去辨別班上有幾個女生嗎?當然,要使用」框架「,你得首先理解啥是框架,要真正理解框架,你得理解框架背後的概念、屬性、定義、外延、內涵、劃分。
要建立起對框架的認知,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存在一些邏輯學知識層的障礙,比如概念、屬性、定義、外延、內涵、劃分。很多人避開了「概念、屬性、定義、外延、內涵、劃分」這些基礎,直接就進入'框架分類事物"的世界。但一旦跳躍、遷躍過基礎,框架就變成了無根之木。會讓人感覺有時懂得了框架,有時又不懂框架,會一直犯糊下去。
個人最初的學習就是從框架入手,就是從框架、MECE、議題樹、假設樹入手,花了很多時間、精力,但並沒有真正學明白圍繞框架的"MECE、議題樹、假設樹",不是不努力,學習的方向搞錯了,再努力也只能是在表面上去做折騰。最終連啥是框架也沒有真正的明白過一回,更別談通過框架來組織一系列假設而形成的假設樹了。學習的秩序一旦搞」錯了「,學得很累,收穫卻很少,而且學到了似是而非的一堆認知,一旦應用起來,才會發現不會用,才會覺得捉襟見肘。
回到剛才那個問題,設計一個」框架「去辨別班上有幾個女生呢?這個問題雖然簡單,如果沒搞清楚概念、屬性、定義、外延、內涵、劃分,那麼這個問題就會變成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了。因為不知從何入手,突破口在哪裡呢?可以把這個班級的學生理解為一類事物吧。
就是要從這類事物之中劃分中女生這類事物。如何劃分出女生這類事物呢?劃分的認知基礎是啥呢?劃分的認知基礎就是屬性了
性質屬性關係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