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直接從框架、假設樹、MECE入手,迂迴到屬性、概念、定義、內涵

2021-01-09 認知框架

不直接從框架、假設樹、MECE入手,框架、假設樹、MECE其實就是直接面對「邏輯的應用了」,而要了解啥是「框架、假設樹、MECE」,要迂迴到屬性、概念、定義、內涵、外延、劃分,以迂為直,看似繞了一條很長的彎路「屬性、本質屬性、概念、定義、內涵、外延、劃分」,其實對於這條彎路來說,卻直達「框架、MECE、假設樹」。

當談起框架時,你可能會很感興趣!但談起框架背後的認知基礎」概念與屬性「,你可能會覺得索然無味。越靠近應用,就越能讓人提起精神來。離開應用越遠,就越讓人覺得無味、無趣。

如果基礎詞語所對應的概念不掌握,圍繞著這些基礎詞語:比如屬性、定義、外延、內涵、劃分等相應的基礎詞語所對應的概念如果不掌握,那麼想真正理解框架,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談起框架之時,要能意識到採取「框架」去分類「事物」,一旦從分類的視角去談框架之時,這已經是在應用了。問題的重點是,如何去理解採取「框架」分類事物呢?不妨從事物談起!事物是具有屬性的的事物,如何快速辨別出班上有幾個女生呢?

此時,你會設計一個」框架「去辨別班上有幾個女生嗎?當然,要使用」框架「,你得首先理解啥是框架,要真正理解框架,你得理解框架背後的概念、屬性、定義、外延、內涵、劃分。

要建立起對框架的認知,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存在一些邏輯學知識層的障礙,比如概念、屬性、定義、外延、內涵、劃分。很多人避開了「概念、屬性、定義、外延、內涵、劃分」這些基礎,直接就進入'框架分類事物"的世界。但一旦跳躍、遷躍過基礎,框架就變成了無根之木。會讓人感覺有時懂得了框架,有時又不懂框架,會一直犯糊下去。

個人最初的學習就是從框架入手,就是從框架、MECE、議題樹、假設樹入手,花了很多時間、精力,但並沒有真正學明白圍繞框架的"MECE、議題樹、假設樹",不是不努力,學習的方向搞錯了,再努力也只能是在表面上去做折騰。最終連啥是框架也沒有真正的明白過一回,更別談通過框架來組織一系列假設而形成的假設樹了。學習的秩序一旦搞」錯了「,學得很累,收穫卻很少,而且學到了似是而非的一堆認知,一旦應用起來,才會發現不會用,才會覺得捉襟見肘。

回到剛才那個問題,設計一個」框架「去辨別班上有幾個女生呢?這個問題雖然簡單,如果沒搞清楚概念、屬性、定義、外延、內涵、劃分,那麼這個問題就會變成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了。因為不知從何入手,突破口在哪裡呢?可以把這個班級的學生理解為一類事物吧。

就是要從這類事物之中劃分中女生這類事物。如何劃分出女生這類事物呢?劃分的認知基礎是啥呢?劃分的認知基礎就是屬性了

性質屬性關係屬性

相關焦點

  • MECE及邏輯樹是以屬性-內涵-概念-定義-外延-劃分為認知基礎!
    屬性、本質屬性,概念、內涵、定義、外延、劃分、MECE、邏輯樹,是一串下來的。屬性-內涵-概念-定義-外延-劃分作為MECE-邏輯樹的認知基礎,或者說MECE及邏輯樹是以屬性-內涵-概念-定義-外延-劃分為認知基礎!
  • 折騰「屬性、定義、內涵、外延、劃分」的結構,去理解一類事物!
    概念,最熟悉的陌生詞,熟悉它,因為概念的形式就是詞語了,任何一片文章都充斥著詞語,而詞語就是表現「概念」的形式,看著各個「詞語」,你不能通過詞語就能明白其相應的概念是啥意思呢,概念的形式雖是詞語,但通過詞語本身是不能弄明白概念的意思,要搞明白一個詞語的概念,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是一件說來比較複雜的事情
  • 人的定義:人這類事物,再到事物的本質屬性,再到內涵,最後定義
    溫馨提醒:這篇文章深入探討內涵與本質屬性,最後形成對人這類事物相應概念的一個定義。人,是一個只有一個字的詞語,是一個長度最短之一的詞語,只有2個筆畫,夠簡單了,三歲的小朋友都會寫這個字了。但要折騰清楚人這個詞語所對應的概念,其實沒那麼簡單,可以說是超級複雜的。
  • 判斷、假設、MECE、框架、假設樹,它們是挖掘真相的邏輯工具!
    發現真相需要一定的邏輯思維,如果具體化一點來講,就是要掌握屬性-概念-內涵-定義-外延-判斷-假設-推理-論證;就是要掌握MECE 、框架、假設樹!這些基礎:屬性、概念直至MECE、框架、假設樹,它們是挖掘真相的思維工具!外部世界的事實,才是最大的。大腦裡的認知,都是主觀的。
  • 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對它有所認知,就是內涵,最後就是定義了!
    概念與屬性有啥關係呢?這要從事物的屬性開始談起,事物是有屬性的事物,事物的屬性分為2種,其一是性質屬性,事物自身有很多性質屬性;其二呢,是關係屬性,事物與其它事物存在關係屬性。一個事物可以被認知,就是通過它的屬性。事物在大腦中反映出來,就是人們對它屬性的認知。
  • 助你成為模型的設計高手:目標-抽取本質-概念-內涵-定義-模型!
    任何一個模型,都是要對複雜的一類事物進行簡化,從複雜的一類事物之中抽取出本質屬性,用這個本質屬性來指代這類事物,這樣子才能從複雜走向簡單。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捨棄掉次要的非本質特徵,才能達到簡單。從一類事物之中抽取出關鍵的本質特徵,捨棄掉次要的特徵,以達到對一類事物的共同抽象。
  • 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義的區別和聯繫
    概念(Idea;Notion;Concept)是人類在認識過程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是自我認知意識的一種表達,形成概念式思維慣性。任何一個概念都有內涵和外延,內涵是指一個概念所反映的思維對象本質特有的屬性的總和;外延是指具有該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一切對象。
  • 一類事物是有質與量的,一個概念是有內涵與外延的!
    想要理解概念,就要回到事物,回到一類事物去談概念,一類事物共同的本質屬性的概括就是概念了!換一種說法,概念是反一類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要了解一個概念,就要了解其內涵與外延,但不管是內涵還是外延,都要回到外部世界的一類事物,這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就是「質」,對」質「的認知就是事物相應概念的內涵了。這類事物的範圍,就是」量「,這個」量「,就是事物相應概念的外延了。一類事物,是有質與量的,一個概念是有內涵與外延的,對一類事物質的認知,就是內涵了。對一類事物範圍的認知,就是外延了。
  • 理論的基礎必然是不能定義的概念
    所有用語言表達的理論,其基礎必然是不能定義的概念,這是由語言的特點決定的。在展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首先明確一下「定義」是什麼意思。新華字典上的解釋是「對於一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或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確切而簡要的說明。」
  • 一類事物到概念:從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到概念是認知的巨大飛躍!
    事物是有屬性的事物,事物具有屬性,具有性質屬性與具有關係屬性,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屬性「性質屬性與關係屬性」來了解事物。我們談事物之時,從概念的視角,是在談一類的事物,比如人是一個詞語,概念的形式就是詞語,人這個概念,是代表著」類「,對應著人這類事物,而不是對應某個具體的人。
  • MECE法則(2/99個思維模型)
    在邏輯上定義概念的過程分為兩步:第一步,將要定義的屬於放進最相近的類別當中;第二步,確定其與同類中其他事物的不同特性,即為【特有屬性】比如,亞里斯多德將人定義為『理性的動物』,在這個定義中,「動物」是最相近的類,是與人之歸屬最貼近的類別。因為人與這個類別中的其他成員一樣,具有動物的屬性。
  • 筱陽說27|用MECE法則解構你的思維
    第一點說的是做好飲食管理,要吃的健康,第二點是少吃油膩,辛辣的食物,這兩點明明表達的是同樣的內容,為什麼不放在同一點呢?而且吃的健康,堅持運動就夠了嗎?定期體檢,作息規律等,這些也很重要。儘管用了第一,第二,第三,但有重複,有遺漏,感覺仍然很混亂。所以我要分享怎麼用mece法則來梳理清楚第一、第二,第三之間的邏輯關係,也就是你的邏輯思維。
  • 這個小學生的問題,卻涉及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概念要應用的準確,要死死地扣內涵與外延!內涵是概念所對應的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的認知,外延是指概念所對應的這類事物的範圍。小朋友們有時候要羅列出身邊的昆蟲,你知道的昆明有哪些呢,這可是一個頭痛的難題,你要找到昆蟲,就要明白啥是昆蟲。
  • MECE法則,讓你變成邏輯大佬!
    在寫文章中,要特別會提取信息,總結歸納信息,或者把一個抽象的選題,進行分解,我們都需要運用mece法則,相信對於大家拆解問題,解決問題很有幫助。mece法則,是著名邏輯書籍《金字塔原理》中提到的一種思考方式,目的是讓我們思考問題可以更全面,更系統,不重複不遺漏。
  • 屬性這個概念很重要,人們對它重要性的認知要放大至10的N次方!
    溫馨提醒,屬性這個概念,很重要很重要,人們對屬性重要性的認知,起碼要放大到10的N次方才可以,這是一個在學習邏輯學之時,很容易就被自己丟到角落而被忽視或者無視的一個概念。大腦裡對屬性沒有建立起相應的認知,壞處會很大,大到怎麼程度呢,會超出你的想像,對屬性認知的不到位,會以聯繫的形式波及至概念、內涵、定義、外延、劃分、判斷、推理、論證,最終會影響到對「邏輯思維」的整體認知。就這麼一個重要的概念:「屬性」,卻被人們隨手當作邊角料給扔掉了,今天我們來重新認知一下屬性。
  • 數學概念學習,想說愛你不容易
    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概念,筆者建議教師採取如下教學方法策略:1、情境引導,發現本質概念是對研究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概括。而本質屬性的概括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要使學生獲得清晰的概念,就要在概念教學中充分開展這樣一個過程。
  • 玩轉邏輯思維,框架的分類思考,來解讀MECE!
    今天談一談框架,從啥開始談呢,當然要從大家都熟悉的地方開始談,大家都上過學,一定是在一個班級裡上學。這個班級呢,有很多學生組成了這個班級。現在要從這個班級來談「框架」。談框架之前,其實要想好人的目的,這個框架是為啥目的服務的呢。
  • 設計產品之時,你不是從0開始:產品-功能-本質屬性-概念-外延!
    競爭對手的產品這樣去尋找可以借鑑的產品,還不是很準確,個人認為應該回到功能的本質屬性來說。某個功能的本質屬性是啥,而具有本質屬性的產品都是可以給我們的產品設計予以啟發。從尋找競爭對手的產品的視角,轉向到到尋找具有本質屬性的產品。這個轉變其實很有意思,你會發現,大大降低了向何處尋找可借鑑產品的難度。
  • 經濟學需要新的時間背景和分析框架
    新框架有利於經濟學在分析現實世界中選用更合適的邏輯時間概念,突破傳統靜態分析範式,從只聚焦於均衡時點轉變到真正關注過程,在時間視野上更好地達成主觀與客觀的一致性。  理論與實踐  時間背景對經濟學的重要性  時間是人類感知與認識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同時其本身也是需要認識的對象。
  • 石牌理論 | 框架和基模這兩對看起來如此相像的理論,你能夠分清嗎?
    今天,白石君就來帶大家理清這兩個理論的內涵以及聯繫,為大家撥開雲霧,相信大家看完這篇推送,會對兩者有不一樣的認識,接下來就開始學習吧! (二)理論內涵「框架」作為考察人類的認知與傳播行為的學術概念,最早見於美國人類學家G.貝特森於1955年發表的論文《一項關於玩耍和幻想的理論》提出的「元傳播」理念——人們為了傳播而進行的傳播行為,包括對傳遞符號的定義及詮釋規則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