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事物是有質與量的,一個概念是有內涵與外延的!

2021-01-10 認知框架

想要理解概念,就要回到事物,回到一類事物去談概念,一類事物共同的本質屬性的概括就是概念了!換一種說法,概念是反一類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

要了解一個概念,就要了解其內涵與外延,但不管是內涵還是外延,都要回到外部世界的一類事物,這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就是「質」,對」質「的認知就是事物相應概念的內涵了。這類事物的範圍,就是」量「,這個」量「,就是事物相應概念的外延了。

一類事物,是有質與量的,一個概念是有內涵與外延的,對一類事物質的認知,就是內涵了。對一類事物範圍的認知,就是外延了。

所謂質:這類事物共有的本質屬性,想一想,從質到內涵!所謂量:具有本質屬性的各個具體事物,想一想,從量到外延!對於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需要使用兩種邏輯方法去明確概念,哪2種邏輯方法呢

其一:是定義其二:是劃分不妨舉一個例子,來闡述一下一類事物-本質屬性-內涵-概念-外延-劃分,看下圖

相關焦點

  • 折騰「屬性、定義、內涵、外延、劃分」的結構,去理解一類事物!
    概念,最熟悉的陌生詞,熟悉它,因為概念的形式就是詞語了,任何一片文章都充斥著詞語,而詞語就是表現「概念」的形式,看著各個「詞語」,你不能通過詞語就能明白其相應的概念是啥意思呢,概念的形式雖是詞語,但通過詞語本身是不能弄明白概念的意思,要搞明白一個詞語的概念,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是一件說來比較複雜的事情
  • MECE及邏輯樹是以屬性-內涵-概念-定義-外延-劃分為認知基礎!
    MECE+議題樹,包裹一層甜甜的裝修,你以為懂了,懂的是那層裝修,但MECE-議題樹的認知基礎,不曾明說的各個邏輯學基礎概念,比如屬性-內涵-概念-定義-外延-劃分,你對它們的認知,是真不懂。概念的內涵,要從何說起呢,概念對應外部世界的一類事物,你對這類事物共有本質屬性的認知,這個共有本質屬性的認知就是內涵,這是認識論。
  • 你知道有哪些昆蟲呢?這個小學生的問題,卻涉及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概念要應用的準確,要死死地扣內涵與外延!內涵是概念所對應的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的認知,外延是指概念所對應的這類事物的範圍。小朋友們有時候要羅列出身邊的昆蟲,你知道的昆明有哪些呢,這可是一個頭痛的難題,你要找到昆蟲,就要明白啥是昆蟲。
  • 助你成為模型的設計高手:目標-抽取本質-概念-內涵-定義-模型!
    任何一個模型,都是要對複雜的一類事物進行簡化,從複雜的一類事物之中抽取出本質屬性,用這個本質屬性來指代這類事物,這樣子才能從複雜走向簡單。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捨棄掉次要的非本質特徵,才能達到簡單。從一類事物之中抽取出關鍵的本質特徵,捨棄掉次要的特徵,以達到對一類事物的共同抽象。
  • 一類事物到概念:從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到概念是認知的巨大飛躍!
    事物是有屬性的事物,事物具有屬性,具有性質屬性與具有關係屬性,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屬性「性質屬性與關係屬性」來了解事物。我們談事物之時,從概念的視角,是在談一類的事物,比如人是一個詞語,概念的形式就是詞語,人這個概念,是代表著」類「,對應著人這類事物,而不是對應某個具體的人。
  • 不直接從框架、假設樹、MECE入手,迂迴到屬性、概念、定義、內涵
    不直接從框架、假設樹、MECE入手,框架、假設樹、MECE其實就是直接面對「邏輯的應用了」,而要了解啥是「框架、假設樹、MECE」,要迂迴到屬性、概念、定義、內涵、外延、劃分,以迂為直,看似繞了一條很長的彎路「屬性、本質屬性、概念、定義、內涵、外延、劃分」,其實對於這條彎路來說,卻直達「框架、
  • 一個概念所指的事物就是外延了,對外延分類就是劃分,如何劃分呢
    啥是劃分呢,針對啥劃分呢,當然是對概念的外延進行劃分,首先要弄懂啥是概念的外延,一個概念所指的事物就是概念的外延了,舉兩個例子,一個採取性質屬性來對外延劃分的例子,一個採取關係屬性來對外延劃分的例子。劃分有什麼要求,劃分的要求是根據什麼來的呢?外延是一個大集合,概念所指的每一個事物,就是概念的外延,概念所指的每一個事物組成了一個「大集合」,這個大集合稱之為外延,而劃分呢,就是對這個大集合進行分類,要分類,一定要先有目的,有了目的,才能確定劃分的標準。
  • 人的定義:人這類事物,再到事物的本質屬性,再到內涵,最後定義
    溫馨提醒:這篇文章深入探討內涵與本質屬性,最後形成對人這類事物相應概念的一個定義。人,是一個只有一個字的詞語,是一個長度最短之一的詞語,只有2個筆畫,夠簡單了,三歲的小朋友都會寫這個字了。但要折騰清楚人這個詞語所對應的概念,其實沒那麼簡單,可以說是超級複雜的。
  • 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對它有所認知,就是內涵,最後就是定義了!
    概念與屬性有啥關係呢?這要從事物的屬性開始談起,事物是有屬性的事物,事物的屬性分為2種,其一是性質屬性,事物自身有很多性質屬性;其二呢,是關係屬性,事物與其它事物存在關係屬性。一個事物可以被認知,就是通過它的屬性。事物在大腦中反映出來,就是人們對它屬性的認知。
  • 教師招聘公基知識:概念的理解與教學
    考試已經越來越近,不知道各位小夥伴有沒有做好備考準備呢?小編給各位小夥伴帶來了教師招聘考試備考資料,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一、概念的含義概念,就是用某種符號所代表一類具有某些共同關鍵特徵的事物。3.外延即這一概念所代表的具體事物(實例)的範圍。例子:「杯子是能盛水的容器」這一內涵的範圍包括了「所有的杯子」。內涵與外延的關係:概念的內涵越大,外延越小。內涵越小,外延越大。既內涵與外延成反比的關係。比如擴大外延:玻璃材質的盛水容器。其內涵則變小:玻璃杯。
  • 2020福建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備考:概念的理解與教學
    一、概念的含義概念,就是用某種符號所代表一類具有某些共同關鍵特徵的事物。概念一般都涉及以下要素:1.名稱即代表概念的詞語、符號。例子:「杯子」能代表杯子的概念。2.內涵即這類事物所共有的關鍵特徵。例子:杯子是能盛水的容器。3.外延即這一概念所代表的具體事物(實例)的範圍。
  • 黃河石的內涵和外延
    黃河石的內容極其寬泛,本文只就其內涵和外延談點學習體會。一、黃河石的外延黃河石的外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黃河石的分布範圍,二是黃河石的類型,三是黃河石的品種。內涵是指一事物區別於它事物的根本屬性和基本特徵。
  • 設計產品之時,你不是從0開始:產品-功能-本質屬性-概念-外延!
    你不是從0開始去構建一個新產品,在現有的產品基礎之上去思考一個新產品,你可能把市場上所有競爭對手的產品用了個遍。你為什麼會去用競爭對手的產品呢,這叫知彼,不能閉門造車,其實,你最後做出的產品就是要跟對手去競爭的。
  • 框架把外延劃分子類,組織子類下的假設,形成假設樹,然後剪枝!
    MECE,是啥意思呢,中文意思就是對一個概念的外延進行劃分,劃分成的各個子類之間要相互獨立,劃分的各個子類之和要等於父類。MECE有啥用呢,比如一個結論,你尋找解決這個結論的原因,這些原因要採取一個框架來組織,而這個框架呢,其實是一個分類框架。這個分類框架要符合MECE,這些原因被分類框架組織成一棵有序的原因之樹,結論-符合MECE的分類框架-各個原因-原因之樹!
  • 數學概念學習,想說愛你不容易
    數學概念是關於數和形的某一類對象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反映數學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數學概念是一切基礎知識的基石,是整個數學內容的「脈絡」。學生只有掌握數學概念,運用概念,才能進行分析比較判斷推理,培養其初步邏輯思維能力,進而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
  • 授信的內涵與外延
    正因為授信前後加上不同的疊詞其概念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單獨來定義「授信」的概念難度很大,必須要結合特定的場景。筆者通過法規中對授信概念的演進讓大家體會其中動詞和名詞之間的轉換。
  • 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義的區別和聯繫
    概念(Idea;Notion;Concept)是人類在認識過程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是自我認知意識的一種表達,形成概念式思維慣性。任何一個概念都有內涵和外延,內涵是指一個概念所反映的思維對象本質特有的屬性的總和;外延是指具有該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一切對象。
  • 邏輯思考的技術,9個詞語構建的一個推理的世界!哪9個詞語呢?
    昨天一個粉絲的問題,當你看到概念一詞的時候是什麼感覺?當然談概念一詞之時,總要明確的去談一個詞語,概念的表現形式就是詞語了。這個問題可以轉化一下,比如當你看到「需要、需求「這兩個詞語之時,是啥感覺。比如當你看到」蘋果「這個詞語之時,是啥感覺呢?
  • 概念的理解與教學
    概念的理解與教學是心理學部分需要系統掌握的知識點之一,在我們平時的教綜考察中多以單選題與多選題為主,這就要求一方面要理解知識點本身,另一方面要對知識進行識記。現在我們從概念的含義、學生獲得概念的方式以及教師幫助學生掌握概念應該做到的注意事項三部分進行學習。1.概念的含義概念,就是用某種符號所代表一類具有某些共同關鍵特徵的事物。
  • 教師招聘概念的理解與教學
    從四川歷年考試來看,概念的理解與教學考察不多,但是難點知識與易混淆知識還是很多,因此需要大量例子進行解釋,在我們平時的考察中多以單選題與判斷題為主。1.概念的含義概念,就是用某種符號所代表一類具有某些共同關鍵特徵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