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季等:團結抗疫,應把視線轉向太空丨Calling太空

2020-08-19 中科院之聲

編者按:在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數超過2千萬之際,吳季以及另外兩位國際主要空間機構的前負責人再次呼籲人類團結起來一致抗疫。為此,我們應該將視線轉向太空,當你在那個距離上回望我們的地球、思考人類命運的時候,你一定會同意,我們應該團結起來,一致對抗人類的共同的敵人。

人類正在面臨一次外敵的入侵。僅僅幾個月的時間,一個我們知之甚少且看不見的外敵,已經殺害了幾十萬人,還侵入到了全世界的各個角落。

一直以來,我們曾多次設想過這樣的場景,如文學作品和電影裡面所描寫的,當我們面對兇險的外敵入侵時,多數時候人類都能夠放下分歧團結起來,為了自身的生存、物種的延續而一致對外。在那一刻,地球被全人類稱作「家園」。

然而今天,當我們面對新冠病毒鋪天蓋地無差別地進攻的時候,這一幕並沒有發生。與團結一致相反,人類正陷入相互攻擊和詆毀之中。

所以,如果我們還想在阻止新冠病毒傳播上取得勝利的話,並準備好面對下一個外敵入侵,我們唯一的生存法則就是放棄任何現實存在甚至是想像出來的分歧,團結起來共同抗敵。就像那些科幻故事中描寫的英雄一樣,讓這個星球上生存的75億人站在一起,一致對外。

為了使我們更好的理解這一點,也許有必要讓我們簡要地回顧一下太空給人類傳遞的信息和啟示。對人類而言,太空是巨大而神秘的,自古以來,探索太空就是凝聚人類意志的一個途徑,它可以使我們清醒的看到目標並一致行動起來。

(圖片來自網絡)

當你飛過馮卡門線,那條100公裡高的地球大氣層和太空的邊界線時,你就來到了太空。你會看到黑色的宇宙布滿繁星,銀河是那樣的壯麗。你會發現地球和太空的邊界被那薄薄的一層大氣層包裹著。白雲、藍海和大地就在你腳下飛過。你眼前的森林、大海、沙漠,是你從來沒能到達過的視角和沒有看到過的景色。

當你從那裡縱覽地球的時候,一方面你會體驗到對人類所創造的如此先進的科技的敬畏,它使得你可以在這樣的高度和如此快的速度飛行;另一方面,你也會感受到與如此壯麗的自然景色、行星地球相比,人類又是那樣的渺小。這也就是為什麼當那些太空人們在回到地面上之後,大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環境保護主義者、國際合作的推動者、可持續發展的倡議者和世界和平的使者。

另有一些太空人有機會飛的更遠,飛過地球同步軌道,飛過地月系統的拉格朗日點,直到來到月球。在那個距離上,當他們回望我們的地球的時候,他們發現地球就是一個完整的行星,她在黑色的宇宙中孤獨的旋轉。在向著太陽那一面,藍色的海洋以及白雲點點呈現出藍色;在背向太陽的一面,或許會有閃電和極光顯現。從那裡看去,你會不可避免地被地球和人類在宇宙中的孤獨所打動。就我們現在所知,我們是太陽系中唯一的智慧生命,且在我們鄰近的恆星系統中,我們也是唯一的智慧生命。當我們在這個位置上看地球和人類,很顯然那些不同和分歧都變的不足為道了。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都不能掩蓋我們是太陽系中唯一一個智慧生命物種。

我們是人類,我們能夠使用工具並用複雜的語言交流。我們創作出音樂和藝術,我們發現和發明複雜的科學技術。太空探索使我們能夠從如此遠的距離上審視我們自身,欣賞我們作為人類的、如此獨特的美麗及其價值。

太空探索技術,還可以把我們的探測目標帶的更遠,超過月球來到太陽系的邊緣。1990年以後,人類發現了第一顆系外的行星,此後又陸續發現了超過4000顆。在他們之中必然有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而其中也許就有智慧生命。我們還無法直接到達那裡,但是我們當然可以設想他們的存在,提出相關問題,以及思考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

我們一定會問:宇宙中真的有其他智慧生命存在嗎?如果真的有的話,我們能否,或者是否要和他們來往呢?或許我們的文化、技術,甚至生物特性就根本無法和他們溝通。這些地外智慧生命,如果他們知道了我們的存在,是否會來消滅我們?就像我們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描寫的那樣。

在現實中,一個高度發達的系外智慧生命經過長途跋涉來到我們太陽系,搶奪我們的能源和資源的可能性是極小的。在宇宙中,能量實際上是無處不在的。所以如果那些生命真的能來訪問我們,就如同我們未來能訪問他們一樣,唯一可能的目的一定是相互了解和發現,而不是相互消滅對方。

無論這些會不會發生,僅僅是想到這些問題,就足以讓我們珍惜我們在地球上的溝通,合作以及文化交流的價值。與此同時,我們也特別感到,與和外星人溝通交流相比,人類之間所有那些交流之間的距離有多小。

也許有人會問,太空探索只能使那些有限的太空人們,那些從事空間天文觀測的天文學家和科學家們才能受益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今我們有大量的書籍,有媒體和網際網路,人類迄今為止所獲得的空間知識,以及去過那裡的少數人的經歷、感受和想法,在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廣泛地接觸到。我們可以讀那些太空人們寫的書和文章,我們甚至可以看他們在國際空間站上拍攝的視頻。

對太空的探索,並不僅僅是為了發現新世界和獲取關於宇宙的新知識,還是為了使我們不要忘記我們人類獨特的性質和責任,並使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我們三位作者,來自地球上三個大洲,說著三種語言,甚至代表了三種膚色,還分別是科學家、工程師和太空人。我們曾為人類探索太空做出過非常獨特的貢獻。我們的工作使我們成為了朋友,也使我們具備了太空情懷,不僅關注著我們的行星地球,也關注著其他可能的智慧生命。

我們相信,通過大力發展對太空的探索,甚至太空旅遊,可以使太空傳遞給人類的信息和啟示更加深入人心。傾聽那些參與和探索過太空的科學家、工程師、太空人,以及太空遊客的心聲,可以使人類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保護我們的地球和面對更美好的未來。

如果政治家們,花一點兒時間把視線轉向太空,想一想如何在這個宇宙中孤獨航行的藍色星球上分享一個共同的命運,他們也許就可以從當前激烈的爭論中脫身並團結起來,不光是為了保護「他們的人民「,而是為了保護全人類的利益而努力。

最後,無論你同意與否,我們每一個人不都是地球這艘航船的船員嗎?

作者: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NSSC)主任;讓-雅克·多爾丹,歐洲空間局(ESA)局長;查爾斯·博爾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局長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NSSC)原主任

讓-雅克·多爾丹,歐洲空間局(ESA)原局長(圖片來源:ESA)

查爾斯·博爾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原局長(圖片來源 :NASA)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相關焦點

  • 中美歐空間機構前負責人:太空視角啟示人類團結抗疫
    (抗擊新冠肺炎)中美歐空間機構前負責人:太空視角啟示人類團結抗疫中新社北京8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太空中回望地球,思考人類命運的時候該如何應對這場突如其來、席捲全球的來自中美歐三大空間機構的前負責人近期共同發聲強調,「如果我們還想在阻止新冠病毒傳播上取得勝利的話,並準備好面對下一個外敵入侵,我們唯一的生存法則就是放棄任何現實存在甚至是想像出來的分歧,團結起來共同抗敵」。要讓這個星球上生存的75億人站在一起,一致對外。
  • 他想去太空旅遊一趟,還想試試在月球上面拉小提琴……
    擔任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後,吳季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空間科學發展規劃的研究制定。也因此,前不久在全國政協的線上讀書群裡,在導讀科技與創新主題時,頗讓人撓頭的導讀任務,吳季卻覺得「困難不大」。正因為讀書群選的那本《科技革命與中國的現代化》,是吳季曾經參與編寫的。
  • 吳季解讀美國「深空探索和開發新紀元」藍皮書
    為了深入解讀這個也許對人類未來探索太空的發展影響很遠的政策文件,《環球財經》記者再次來到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採訪了該中心原主任、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吳季研究員。吳季是我國空間科學領域重要的推動和開拓者。他曾經協助劉振興院士推動和實施了我國第一個空間科學計劃——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該計劃也是我國與歐洲空間局第一次深度合作的航天計劃。
  • 新冠病毒大流行和來自太空的啟示
    作者: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NSSC)原主任);讓-雅克·多爾丹(歐中空間局(ESA)原局長);查爾斯·博爾登(美國航空宇航局(NASA)原局長)編者按從太空俯瞰,地球這顆藍色星球是這樣孤獨。居於其上的人們,是我們目前所知的宇宙中的唯一智慧生命。今天,新冠病毒仍在肆虐,它是人類共同的敵人,不會因為國別或種族就對誰網開一面。
  • 聽抗疫故事、探索太空奧秘……有料有趣的「開學第一課」你想上哪...
    陝西:分享防疫知識 聆聽抗疫故事開學第一天,陝西西安黃河中學集中開展了有關防疫知識的入學教育,邀請陝西省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隊員走進教室讓孩子們在增強防疫知識的同時,感受抗疫一線人員的愛國情懷。殲—15艦載戰鬥機、長徵系列火箭、神舟載人飛船、玉兔號月球車,科技館內老師一一為同學們介紹著各種航空航天模型,炫酷的戰機、奧妙的宇宙、神秘的太空,激起了同學們對於航空航天科技的無限好奇。
  • 【童心戰「疫」】廣西小朋友繪製科幻畫致敬抗「疫」勇士(七)
    【童心戰「疫」】廣西小朋友繪製科幻畫致敬抗「疫」勇士(七) 2020-04-21 22: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吳季
    在維基百科的釋義裡,新航天被定義為新興的私人太空飛行產業。在《月球旅店》裡,吳季對此的分類是:「商業航天目前有兩類企業:一類是體制內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分流出來,成立公司,再反過來承擔體制內單位的任務,這樣雙方都有好處:體制內的單位可以降低成本,分流出來的人通過高效的商業組織,也可以賺到錢。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在政府投入的大蛋糕裡面分一點兒出來吃,蛋糕並沒有做大。
  • 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凸顯中非命運共同體的特殊意義 宣講家網評論
    2020年6月17日,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以視頻方式舉行,此次峰會由中國和非洲聯盟輪值主席國南非、中非合作論壇共同主席國塞內加爾共同發起,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以及非洲多國政要參會發言。這次特別峰會也是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主席出席的第三次國際抗疫「雲會議」,前兩次分別是3月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5月的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
  • 太空研究項目轉向中國,國際空間站將被廢棄
    隨著中國空間站逐漸建成向世界開放,眾多國家都開始把自己的太空研究項目轉向中國,而被延緩壽命的國際空間站,卻迎來首次不屬於太空研究的項目。據俄羅斯通訊社11月3日的報導稱:俄羅斯第一頻道宣布,將舉行全俄羅斯公開比賽,選出一位女主角,在2021年前往國際空間站拍攝首部太空電影。此消息一出,就讓人十分驚訝了,這將會是人類第一次真實地在外太空拍攝電影,也是國際空間站上首次迎來不屬於太空項目研究純屬紀錄的電影拍攝,這是國際空間站眼看著就不行了,之後的廢物利用吧!
  • 專訪吳季:新航天、新觀念、新產業、新敘事
    在維基百科的釋義裡,新航天被定義為新興的私人太空飛行產業。在《月球旅店》裡,吳季對此的分類是:「商業航天目前有兩類企業:一類是體制內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分流出來,成立公司,再反過來承擔體制內單位的任務,這樣雙方都有好處:體制內的單位可以降低成本,分流出來的人通過高效的商業組織,也可以賺到錢。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在政府投入的大蛋糕裡面分一點兒出來吃,蛋糕並沒有做大。
  • 「直播預告」宇宙生活指南:太空旅行離我們還有多遠?|鈦媒體「全球...
    在這個時代的轉折點,鈦媒體聯合百家號,將在7月5日起進行《宇宙生活指南》系列太空科普線上直播,並將其作為T-EDGE-X全球連線科技月的線上直播活動之一。7月5日的第一期《宇宙生活指南》系列直播中,4位航天專家將遠程連線前歐洲航天局科學家、資深太空旅遊行業專家,一起探討太空旅行與普通人的關係:太空旅遊為什麼吸引人?
  • 美方在安理會抹黑中國抗疫 耿爽用英文當場駁斥:轉移視線、嫁禍於人
    美方在安理會抹黑中國抗疫 耿爽用英文當場駁斥:轉移視線、嫁禍於人耿爽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方本著公開、透明
  • 比利時歐洲太空中心疫後重啟靜待遊客
    作為聞名遐邇的太空主題公園,比利時歐洲太空中心疫後重啟,定於10月3日重新對公眾開放。歐洲太空中心位於比利時東南部盧森堡省利班市,由歐洲航天局和比利時政府於1991年投資建成,長期以來是比利時乃至歐洲地區重要的太空科普基地。圖為9月25日拍攝的太空中心模擬太空人訓練的「三維滾環」。
  • 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吳季:新航天、新觀念、新產業、新敘事
    在維基百科的釋義裡,新航天被定義為新興的私人太空飛行產業。在《月球旅店》裡,吳季對此的分類是:「商業航天目前有兩類企業:一類是體制內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分流出來,成立公司,再反過來承擔體制內單位的任務,這樣雙方都有好處:體制內的單位可以降低成本,分流出來的人通過高效的商業組織,也可以賺到錢。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在政府投入的大蛋糕裡面分一點兒出來吃,蛋糕並沒有做大。
  • 聊點科技「你期待太空旅遊嗎?」中國科學
    聊點科技【 你期待太空旅遊嗎?】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吳季: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國航天任務的經費來源,除了少量衛星通信的經費是直接源於市場以外,絕大部分還是來源於政府項目。太空旅遊就是一個非常大、能夠創造巨大利潤的民用市場。為此,我們需要儘快做的是:①在社會層面,加強太空旅遊對人類發展的意義的宣傳;②在政府層面,支持以太空旅遊為目標的商業航天企業的發展;③在商業航天企業層面,加快對廉價的、創新的天地往返技術,太空資源的就地利用技術,以及高速天地通信等技術的研發;④在金融業資本業層面,積極參與到和太空旅遊事業相關的創業投資中來。你期待太空旅遊嗎?
  • 為清理太空垃圾,中國第一個站出來,打造出「太空清潔工」!
    為清理太空垃圾,中國第一個站出來,打造出「太空清潔工」!判定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可以從經濟、政治、科技等多領域觀察。這些年來,我們已經感受到中國正在慢慢變強,不再是以往的中國,實現自主獨立。曾經很多技術的研發都要依靠其他國家,如今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令其他國家刮目相看。
  • 宇宙生活指南攜手泡泡瑪特 DIMOO太空系列為你揭秘太空生活十二時辰
    太空中的時辰有沒有晝夜之分?太空生活什麼樣?零重力究竟是什麼的感覺?在太空中度過一天是怎麼樣的?怎么喝水?怎麼吃飯?怎麼洗澡?怎麼睡覺?《宇宙生活指南》前三期的節目帶領觀眾衝破了大氣,探討了太空旅遊離我們還有多遠?我們離開了地球,探索了星際移民的可能性?仰望星空,打卡了宇宙奇觀。本期百度百家號《宇宙生活指南》將進入實踐篇,邀請多位載人航天領域的專家,具體聊聊「太空生活十二時辰」。
  • 宇宙生活指南攜手泡泡瑪特,DIMOO太空系列為你揭秘太空生活十二時辰
    太空中的一天是不是十二時辰?太空中的時辰有沒有晝夜之分?太空生活什麼樣?零重力究竟是什麼的感覺?在太空中度過一天是怎麼樣的?怎么喝水?怎麼吃飯?怎麼洗澡?怎麼睡覺?本期分享嘉賓田如森教授,作為航天科普專家,也是《太空探索》雜誌社的原社長、主編。他曾經指導策划過我國首次太空授課的教學內容,直播中,他將與我們一起分享載人航天歷史上的一些奇聞趣事,為你揭秘世界上第一批上太空的太空人是怎樣吃喝拉撒的!
  • 宇宙生活指南攜手泡泡瑪特,DIMOO太空系列為你揭秘太空生活十二時辰
    太空中的一天是不是十二時辰?太空中的時辰有沒有晝夜之分?太空生活什麼樣?零重力究竟是什麼的感覺?在太空中度過一天是怎麼樣的?他曾經指導策划過我國首次太空授課的教學內容,直播中,他將與我們一起分享載人航天歷史上的一些奇聞趣事,為你揭秘世界上第一批上太空的太空人是怎樣吃喝拉撒的!來自航天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的研究員、中國載人工程高級工程師李志傑博士,來自原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韓娜,將為分別就「太空中的一天」 太空裡的豪華「家具」兩大主題進行分享。在太空中,所有簡單的事情都變得複雜,太空中的馬桶是什麼樣的?
  • 聽歌者說說心裡話:我的太空音樂之路
    太空音樂人在這次「抗疫有我,中國加油」的主題網宣活動中,以16天16首歌曲的創作量,交出了文藝戰「疫」的亮眼成績單。 今年春節,廣大醫務工作者和各領域各行業志願者戰鬥在抗疫一線,他們用熱血激蕩熱血、用生命守護生命,譜寫了一曲曲震撼天地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