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NSSC)原主任);讓-雅克·多爾丹(歐中空間局(ESA)原局長);查爾斯·博爾登(美國航空宇航局(NASA)原局長)
編者按
從太空俯瞰,地球這顆藍色星球是這樣孤獨。居於其上的人們,是我們目前所知的宇宙中的唯一智慧生命。今天,新冠病毒仍在肆虐,它是人類共同的敵人,不會因為國別或種族就對誰網開一面。在面對新冠病毒時,互相指責還是攜手應對?本篇文章的三位作者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NSSC)原主任,歐中空間局(ESA)原局長和美國航空宇航局(NASA)原局長。他們希望通過太空對人類的啟示,喚醒人類團結一致應對疫情的意識。同時,這些來自太空的啟示,也是我們人類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實現自我可持續發展的最好的精神境界和參考坐標。三位作者經過討論,將這個想法寫成此文,其核心內容已在《自然》雜誌上以通信形式發表。這裡刊出的是他們全文的中文版。該文也將以英文、法文在不同的國際主流媒體上刊出。
中國科研工作者奮戰在抗疫一線,圖為科研人員在進行新冠疫苗研發工作。新華社發
近來,新冠病毒的疫情信息佔據了所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大量版面。一方面,我們不得不關心那些有我們親屬或者朋友的國家裡新確診病例的情況;另一方面,當看到數字仍在不斷的增長或上下跳動的時候,就像是看到了那些病人正在哭泣和死亡。更有甚者,還有那些關於「甩鍋」和相互攻擊的負面消息。
曾幾何時,我們都認為,當人類受到來自天外敵人攻擊的時候,我們一定會團結一致和它們鬥爭。但是,現在我們面對新冠病毒這個突如其來的共同敵人的時候,我們卻沒有看見那種人類應該具有的、足夠的、團結一致的精神,現實和理想似乎相差甚遠。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那種理想中的精神到底是什麼呢?人類的精英階層和領導人們是否都具有這樣的精神境界呢?這裡,我們想通過人類進入空間時代以來,從太空得到的三次啟示做些探討。
第一次啟示,來自太空時代的開始階段。當太空人飛過110公裡高的馮·卡門線,就真正進入了太空。他們看到了黑色的宇宙,布滿繁星的銀河系。他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具有曲率的地球邊界和那一層薄薄的大氣層。白雲、海洋、山川、大地從腳下飛快地划過。他們驚嘆人類的偉大,居然能夠通過科學與技術使自己在如此高的高度上飛翔;同時他們也驚嘆在浩瀚的大自然面前,人類是如此渺小,從太空中無法將他們分辨。在宏大的宇宙和自然中,人類不過是千萬生靈中的一種而已。
凡是到過太空的太空人,都曾講述過他們對地球上那層薄薄的大氣的憐憫心態——她如此之脆弱和易於被破壞。如果大氣層被破壞殆盡,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將毀滅於太空輻射。從更為哲學的層面來講,他們都不由自主地想到過人生、親情、友誼,祖國,腳下的白雲、藍海、甚至黃色的沙漠都是那樣的美麗,人類就是大地的孩子,無論如何都有義務和責任保護好地球環境,不容許把她毀掉。他們在任務結束回到地面上之後,大多自然而然地成了環境保護主義者、國際合作的推動者、可持續發展的倡議者和世界和平的使者。我們將這種情懷稱為太空情懷。
第二次啟示,來自於阿波羅計劃太空人的發現。人類在進入太空之後,必然會走得更遠,並來到月球。在那個距離上,當他們回望地球的時候,得到了太空給人帶來的第二次啟示。正如阿波羅8號太空人說的那句話:我們長途奔襲來到這裡探索月球,但實際上我們發現的是我們的地球。那幅地球從月面上伴隨著飛船的高度變化升起的景色已成為改變人類對地球認知的裡程碑。在那個距離上,我們發現地球就是一個藍色的行星,她在黑色的宇宙中孤獨地旋轉。在向著太陽那一面,藍色的海洋以及白雲點點;在背向太陽的一面,或許會有閃電和極光顯現。從那裡看去,地球如同金星、火星一樣,就是一個天體,一顆行星;但她又是如此的特殊,水在地球上恰好能以液態形式存在,經過數十億年孕育了生命,甚至智慧生命——我們人類。就我們所知,已經可以判定,人類就是太陽系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因此,膚色的不同、語言文化的差別都不能掩蓋我們實際上就只有一個名字——人類。我們創造了如此輝煌的文明,我們有責任保護、發展並使其永續。正因為我們是太陽系中唯一的智慧生命,我們有義務探索、研究和保護太陽系,利用和開發其中的資源,享受其壯麗的景色。這種將地球作為一顆行星,站得更高想得更遠的情懷,也可稱之為行星情懷。
第三次啟示來自於人類在20世紀90年代發現了第一顆系外行星之後。到目前為止,已經確認的系外行星的數量已經達到了數千顆。在太陽系之外,幾乎每顆恆星都擁有一定數量的行星圍繞其旋轉。那麼其中一定有表面存在液態水的類地行星,而其上是否有生命、甚至是否存在智慧生命就成了真正的科學命題。當我們面對地外文明的時候,他們的科技、文化和我有什麼不同?我們應該如何與他們溝通呢?
來自於科幻的敘事設定,曾經把這些外來的文明描寫為侵略性文明。他們到地球上來就是因為自己的能量不能滿足需求,要來掠奪我們的資源。但實際情況大概率不會是這樣的。首先,高度發展的文明是不會將自身生存的環境內的資源耗盡的。其次,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到處都是,用之不竭,他們也沒有必要非要到如此平凡的太陽系來掠奪能量。如同我們渴望和他們交流的目的一樣,他們一定是希望和我們交流對宇宙的認知和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因此,交流、溝通,相互學習與合作,將是未來人類與地外文明建立聯繫的主要目的。這就是太空給人類帶來的第三次啟示,也可稱之為宇宙情懷。
太空情懷、行星情懷和宇宙情懷,都是太空為人類帶來的啟示,我們可以將其統稱為太空情懷。
也許有人會問,只有那幾百個太空人才能具有太空情懷嗎?只有那二十幾個阿波羅太空人才具有行星情懷嗎?只有那些參與系外行星觀測的天文學家才具有宇宙情懷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由於人類發明了文字,我們可以從那些太空人們的文字中體會他們的感受——從「地球是圓的」到「藍色彈珠」,已經有很多這樣的描述。當然,如果是用自己的雙眼現場看到那些景色,並親身在太空經歷過這些感受,一定會更加終身難忘。因此,我們非常支持各國政府發展太空事業,特別是那些航天大國應該發展載人航天活動,支持太空旅遊事業的發展,讓更多的人能夠有機會親身體驗太空給人類帶來的啟示。
我們三位作者,來自地球上的三個大洲,說著三種語言,甚至代表了三種膚色,還分別是科學家、工程師和太空人。正是因為上述的太空情懷,使我們成了朋友。我們都是地球這艘航船上的船員。我們想用我們的體驗,再次向讀者轉達太空給人類帶來的這三個重要啟示。
今天,當人類真的面對我們共同的敵人——新冠病毒的時候,我們發現那些具有太空情懷的人,一定是能夠團結一致,攜起手來,共同面對病毒並協力戰勝它的人。如果他們再向前走一步,就應該盡力藉此機會,重新塑造這個世界,為人類創造一個更團結、更和諧和更美好的未來,使其能夠可持續地不斷發展,永續萬代。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02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