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Lead
語
「比起文學,我們更應該跟莎士比亞學學投資思路」
來源:高度見聞
威廉·莎士比亞作為英國大文豪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名垂千古。
在短短52歲的生涯中,他先後創作了著名的四大悲劇和四大喜劇,及其他包括《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在內的至少38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的輝煌作品,奠定其在英國文學史和作為世界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作家和文學家之一的地位。
殊不知,在他那個年代,莎翁也是在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前當地的地產投資高手。而他的投資邏輯和投資節奏,至今依然可供後人回味,可圈可點。
妙筆生花,積攢人生第一桶金
莎士比亞有句名言:「有的人天生偉大,有的人成就偉大,有的人追求偉大」——《第十二夜》
莎翁肯定不是天生偉大,可能也算不上是成就偉大,但絕對是一生追求偉大。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出生於英格蘭中部沃裡克郡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鎮,位於倫敦東北方約100英裡(約160公裡)。
父親叫約翰·莎士比亞,是當地一個殷實的手套商人和市鎮官員,母親瑪麗·阿登則是一個富裕地主的女兒。他在家裡的八個孩子中排行第三,也是兒子中最年長的一個。
用現在的說法,莎翁也算得上是地方上的官二代、富二代。所以,他的童年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特別是在文法學校裡接受了拉丁語和古典文學的強化教育。
但因為宗教信仰與當時的政權相悖,莎翁的父親在他13歲之時辭去了公職。更不幸的是他父親的生意也遭遇投資失敗,一夜之間,家道中落。15歲時的他,還跑去鄰鎮的大戶人家勃克雷伯爵家裡給伯爵的兒子做家教,減輕家裡的負擔。同時他的文學才華和戲劇天賦也頗受喜愛戲劇的伯爵的讚賞。
1582年,莎翁在18歲時與26歲的安妮·哈瑟維結婚,隨著3個兒女(有一對龍鳳雙胞胎)相繼降生,孩子們嗷嗷待哺,一家人的經濟境遇變得更窘迫了。
1586年,22歲的莎翁離開了家鄉斯特拉特福,隻身去倫敦闖世界。
經勃克雷伯爵的極力推薦,莎士比亞加入了伊莉莎白女王的劇團。先後在多家劇院打雜,還做過劇團的馬夫、催場員、演員助手。但他的寫作才華並沒有被埋沒多久,僅僅兩年的時間,他所在的劇團就開始演出他改編的劇本。
南安普敦伯爵
不久他開始獨立創作,到了26歲,莎士比亞已經成為「宮內大臣劇團」的專職劇作家。
當時,一部「原創」劇本的酬金是5到10英鎊左右。以莎士比亞流傳後世的38部「獨立原創」劇作計算,他至少靠寫劇本收入了200英鎊。
除了劇本寫作、演出和出版之外,莎翁的長詩創作也是備受各階層讀者的歡迎。特別是長篇敘事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和《魯克麗絲受辱記》的出版,一夜之間,倫敦城裡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成了他的「粉絲」,這兩部作品遠比他的任何一部戲都要受追捧。
長詩的一版再版,自然給莎翁帶來不菲的稿酬。而營銷眼光獨到的莎翁還給自己的詩作找了一個埋單的大金主——年僅19歲的南安普敦伯爵。當時,伯爵很受伊莉莎白女王的器重,既英俊,又好文學,還非常有錢。
莎士比亞在兩部詩作的開篇都附有給南安普敦伯爵的獻詞。「我所寫出的作品屬於您,我將要寫作的作品也同樣屬於您,凡我所有的,也都必定屬於您,您忠誠的莎士比亞」。——《魯克麗斯受辱記》獻詞
伯爵似乎非常受用,惠贈了莎士比亞一大筆錢,有傳說高達一千英鎊。
按當時的收入和物價水平,英國一個學校校長的收入是每年20英鎊,熟練工人的年收入則是8英鎊。一匹馬大概1英鎊,看戲的門票站票1便士,坐票2便士(1英鎊=240便士)。
由此可見,莎翁一個字一個字勤奮寫作成名,一英鎊一英鎊積攢人生第一桶金。
以錢生錢,成功投資房地產
隨著收入的增加,莎士比亞開始涉足投資,以錢生錢。但莎翁始終堅持信守「勤為無價寶,慎乃護身術。」
也許是繼承了父親的經商基因,莎士比亞從一開始就非常具有商業頭腦。與劇團其他同事把家安在倫敦不同,他只是在離劇場很近的地方租了一個單身公寓居住,便於工作且生活簡陋。而在自己家鄉的房地產投資上十分豪氣。
1597年,33歲的莎士比亞花了60英鎊購置了斯特拉福鎮上第二大的豪宅。此物業是莎翁的同鄉前輩,曾在1491年擔任過倫敦市長的休·克洛普頓爵士在當年修造的百年豪宅。但這棟房子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在旁人眼裡是越來越不值錢了,而莎士比亞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投資的好機會。
把家人安頓在這座豪宅以後,一家人對房屋本身進行了大量修繕工作。
隨後他又買下了豪宅對面的15畝地,帶有兩個穀倉和兩個花園,其中一個花園種植了葡萄,供釀酒之用。以此為基礎,莎士比亞夫婦把家打造成一個伊莉莎白時代典型大戶人家那種集烘烤,釀造,蒸餾和其他製造活動於一體的大莊園。而這些製造活動,除了自給自足之外,還帶來額外的收入。
6年後,他以320英鎊收購了家鄉北部107英畝耕地,出租給當地佃戶耕種以收取租金。
隨後,他在家鄉最大的一筆投資就是用440英鎊的高價買下斯特拉福鎮及附近地區的「玉米、穀物、菸葉、秣草」的什一稅一半份額的權益。這筆租稅可使他每年收益60英鎊。
到41歲時,莎士比亞陸陸續續在家鄉投資房地產800多英鎊,每年收益達80-90英鎊,年化投資回報率超過10%,跑贏了當今大多數理財產品。
薩翁在《哈姆雷特》裡有這樣一句臺詞「不要把錢借給別人,借出去會使你人財兩空;也不要向別人借錢,借進來會使你忘了勤儉。」
但是,正如俗話所說,「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莎翁自己在投資的時候,可都一不做二不休地使用槓桿,巧用貸款。
1613年3月,他進行了最後一項地產投資,以140英鎊高價購得倫敦黑修士地區一所公寓,從賣主那裡取得了60英鎊抵押貸款,槓桿率達到了75%。等把房子租出後,用收到的租金才慢慢付清貸款。
順勢而為,進軍文化地產
在家鄉投資房地產屢屢斬獲收益的同時,莎士比亞在倫敦的文化產業也是頻頻出手。
在倫敦期間,他一方面繼續勤奮地進行劇本和詩集的創作,源源不斷地給劇院上演新戲提供廣受歡迎的劇本,有時還親自導演和客串劇中角色,集編、導、演於一身,堪稱當時娛樂圈的「網紅」。
另一方面,莎翁開始參與劇院的經營。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入股劇團,投資文化娛樂業。
也許是看到了文藝復興帶來的文化產業的巨大商機,同時可能也看到了象他自己一樣到倫敦討生活的人口大量增加而帶來的城市化效應,莎士比亞和七個劇團的朋友各出資50英鎊,成為了宮內大臣劇團的創始人和股東之一。這意味著,他將享有劇團票房收益的八分之一分紅。
該劇團成為倫敦最主要的兩個劇團之一。1603年得到新國王詹姆士一世的支持,改名為國王劇團,莎翁也拿到了原始股。
除了投資劇團之外,莎士比亞又進一步投資文化地產——劇場。
1599年,莎士比亞和他的劇團合伙人,在泰晤士河南岸,建造了他們自己的劇院——環球劇場。開始時,莎翁持有劇場十分之一的股份,後來,有一個股東退出以後,他的股份達到了七分之一。
在當時的倫敦,環球劇場堪稱最「壕」的劇場。佇立在泰晤士河邊絕佳地段,又有莎翁親自坐鎮,他創作的劇目,保質保量保上座率,而且,環球劇場演出效果冠絕天下。
其實在當時,合資投資文化地產絕對是業內領先的冒險決定。一方面,合資公司的模式在英國還剛剛起步。學界公認最早出現的典型的股份公司是1600年的英國東印度公司。莎士比亞投資入股環球劇場時比這還早了一年。
另一方面,文化產業面臨著各種風險因素。在當時的倫敦,除了王權紛爭、宗教衝突之外,瘟疫是最直接的衝擊。
莎士比亞一生經歷過很多次瘟疫。在席捲倫敦的瘟疫中,他有許多親朋友人感染過世,包括他的兒子哈姆內特。
為了避免疫情蔓延,人員密集的劇院通常是第一個被勒令休業的。莎士比亞所屬劇團和後來投資的倫敦環球劇場先後在1593年、1603年、1606年都關門休演過。休演就沒有收入,所幸莎翁分散投資、多種經營,才能在瘟疫衝擊下安然渡過。
高風險往往伴隨著高回報。作為劇團和劇場的雙重股東身份的莎士比亞當時的收益應該是相當可觀的。當1613年退休時,莎翁把手上劇團的股份全部賣掉的時價估算,他每年從劇團的分紅能賺到200多英鎊。
退休以後,莎士比亞回到家鄉斯特拉特福鎮安度晚年。1616年4月23日,他在家鄉那座氣勢恢宏的花園裡,溘然辭世。那一天,正好是他的52歲生日。
從莎士比亞一生的投資軌跡來看,呈現給我們的是連當代資本運作高手也可能要嘆為觀止的投資案例和基本邏輯:
-發掘價值窪地:比如投資百年豪宅
-把握趨勢:比如投資劇團和劇院
-注重現金流:比如投資耕地、什一稅權益和出租公寓
-善用槓桿:比如借貸投資倫敦公寓
-選擇合適投資人:比如獻詩給南安普敦伯爵
最為難能可貴的是莎翁一生堅持文學創作的本業,不僅成就了他世界文學巨匠的地位,而且保證他在投資波動時也能立於不敗之地。
在莎士比亞去世後7年出生的威廉·配第(1623年5月26日-1687年12月16日)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之父,配第的經濟思想就是「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
而莎士比亞的投資運作,正是完美體現了這一思想。也許,這就是英雄所見略同吧。
-END-
來源|高度見聞
責編|林伯宴
平臺|她鄉LaChic
I D |chicvancouver
版權聲明:【除原創作品外,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