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小知識:元陽縣以典型的立體地貌形成「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文/旅遊小哈哈
雲南省元陽縣地處哀牢山南部,以其典型的立體地貌形成「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一山分四季,隔裡不同天」的獨特邊地風光。這裡聚居著哈尼、彝、傣、苗、瑤、壯、漢七個民族,是一幅多姿多彩的邊地民俗風情畫廊。元陽梯田,位於元陽縣境內,地處哀牢山南段,總面積約2萬多平方千米,在海拔約200~2000米、坡度25度左右的溝壑山嶺間嵌刻著19萬畝層層疊疊的梯田。
2500年前,哈尼族的祖先從西藏高原來到雲南南部這個邊陲山區。哈尼族人以頑強的民族性格與大自然搏鬥,用石塊砌起圍牆,圍住新開墾的農田,還引來山泉灌溉,並在水霧繚繞的梯田中種植稻穀。經過千百年來各族人民辛勤的勞動,依山開墾了36萬多畝的梯田,創造出了元陽梯田這一無與倫比的絕世人文景觀。在綿延起伏的哀牢山中,數十級以至數千級梯田依山而建,曲曲彎彎,層層疊疊,雲霧天氣多的季節,山坡上大片的梯田在雲霧籠罩下,宛如一道道拾級而上的天梯直伸雲天,異常壯觀美麗,好似仙人遺田。每當秋收過後,清水人田,在朝暉夕陽照耀下,漫山遍野金光燦燦;白雲藍天倒映在梯田中,光波閃爍。色彩變幻,仿佛置身無邊無際的巨大迷宮中,不知起點和終點;遠處的哈尼山寨時隱時現,如詩、如畫、如夢境、如神仙居住的世外桃源。
元陽梯田生在滇南哀牢山密林之中,與當地哈尼等民族兄弟姐妹相依相存。它的存在,是人類對大自然的深刻認知與把握,集中表現了人類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堅強意志,同時也折射出哈尼人高超的生命智慧。直至今天,元陽梯田仍是哈尼人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哈尼人祖祖輩輩在梯田裡勞作和收穫的交融中,形成了獨特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形態,是「天人合一」最佳的表現,更是令世人魂牽夢縈的佳境,是「取之自然」的偉大的人文景觀!「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是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的描寫,寄託了人們對世外桃源的嚮往。
廣南縣壩美壯族村寨在一片青山環抱之中,正是一個酷似陶淵明筆下所描寫的「世外桃源」。東北面的山峰拔地而起,河水在村前緩緩地淌過,遠遠望去,猶如一幅水墨山水畫(圖2-34)。進入壩美村,需要經過一個巨大的溶洞,這是通往壩美村的水道。船緩行十餘分鐘,突然不遠處透出絲絲光亮,再前行,已臨洞口,眼前一片青翠,眼前儘是河谷、流水、翠竹、水車、農田、茅舍……這是一條狹長的河谷,鬱鬱蔥蔥的植被披灑在兩岸的山坡上。河流兩岸架著很多老水車,三三兩兩相依相偎,流轉不息,與這山水渾然一體。經過水車旁,清清冽洌的水花濺起來,炙熱的陽光下,沁人心脾。沿著籬笆進村,村中大多數民宅皆是木屋和草舍,有的人家門前晾掛著自己染好的深藍色土布。
村中婦女著裝都以藍色為基調,頭上清一色裹著頭巾。小橋、水車、黃色油菜花盛放在田野,早晨的壩美大霧瀰漫,村寨和田野幾乎被濃濃的、溼溼的、有些嗆嗓子的霧氣籠罩,山隱了,水也隱了,只顯出幾團朦朧的樹影,樹影中偶爾滲出來幾聲輕盈圓潤的鳥鳴。在壩美,一切好像都可以天長地久地持續下去,古風遺俗在「世外桃源」不斷延續著,人們的一切都遵循著古老的規範、標準和尺度。他們清楚地知道,陽光在一年四季中將抵達自己屋簷下的哪一個位置。他們大多克制隱忍而有耐心,善良謙和卻絕不貪婪,形成了與現代都市迥然不同的社會文化氛圍。團結互助、鄰裡和睦相處是當地盛行的社會風氣。村中依然保持著豐富多彩的傳統集體活動,如祭龍、圍魚、潑水節、對歌、耍獅子、踢葉子球、演練古兵器等。
滇東北含曲靖市、昭通市及昆明的一部分,總面積5.7萬平方千米。滇東北與四川、貴州接壤,是雲南最早開發的地區,也是內地進人云南的重要通道。這裡是落差最大、氣勢最為磅礴跌宕、色彩最斑為斕濃烈、最為動人心魄的紅土地,這裡也是瀕危物種黑頸鶴越冬的國際重要溼地,並且,這裡還承載了悠遠的古道文化。絢爛的紅土大地這片如詩如畫的大地,很難分得清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紅的、綠的,色彩斑斕的紅土高原演奏著最華麗的音符,帶給人們太多的驚喜和震撼。
好了,這次小編就先分享到這裡了,你對這些事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評論。文章為原創,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