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人類遺傳資源中心用RFID實現智慧無人倉「無感」管理

2021-01-21 RFID世界網

這家佔地1500㎡的青藏高原人類遺傳資源中心,是從國家戰略角度出發,專用於採集和保藏世居青藏高原和遷居青藏高原人類遺傳資源樣本。

就在這裡,1月12日,海爾生物醫療聯合青藏高原人類遺傳資源中心,共同發起了一場"無感"智慧無人倉管理全場景體驗雲眾播。現場,青藏高原人類遺傳樣本庫趙延禮教授、胡明芳老師向全國用戶分享了包括智慧無人倉在內的物聯網全場景方案,以實際行動落實醫藥行業降費控費要求,破解試劑耗材損耗及管理盤點等難題,並推動實驗室進入"無感化"管理時代。

(青藏高原人類遺傳樣本庫趙延禮教授現場分享)

全徑追蹤,萬事可尋,智慧試劑藥品管理不損耗!

試劑耗材是實驗室常用物資之一,但由於人工操作等因素,在管理試劑耗材時不可避免會出現遺漏、多拿、少拿、錯拿等情況;以及不能實時追溯,出現過期等問題,產生不同程度的"損耗"。

眾播過程中,趙延禮教授談到,在落地海爾生物醫療無感智慧無人倉後,青藏高原人類遺傳資源中心對各種試劑耗材管理有了很大改進,走出了一條全新的試劑耗材智能化管理道路,實現了"無人化"、"無紙化"、"無感化"管理,不損耗、秒盤點、零庫存,不錯不丟不過期,省時省地省人工。

進門能拿貨,出門可盤點,"無感"出入庫更省心!

現場,青藏高原人類遺傳樣本庫胡明芳老師也介紹,以前用的是普通貨架,擺放試劑耗材時雜亂無章,拿取時要翻箱倒櫃很不方便,有些試劑耗材被壓在最下面,很容易過期。

(胡明芳老師傳授"無感"智慧無人倉的使用體驗)

自從用了智慧無人倉"無感"管理,試劑耗材依託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無感出入庫,自動記錄出入庫全流程,不錯不丟更安心;盤點時,用物聯網RFID取代人工,關門即盤點,之前半天才能盤點完,現在只需幾秒鐘;在取貨時,智慧無人倉設置最低庫存,能及時通知自動補貨,省空間更省心。

(關門即盤點,之前半天才能盤點完,現在只需幾秒鐘)

當然,智慧無人倉還能實現無感自主選擇,一鍵下單,供貨商實時接收需求,快速送貨;之前試劑擺放雜亂的情況也會變得科學、有序,告別翻箱倒櫃找試劑,讓試劑耗材管理變得更便捷、更高效、更安全。

除了試劑耗材智慧無人倉"無感"方案,青藏高原人類資源中心還針對不同科研需求升級智慧場景方案。像在生物樣本網場景中,配備海爾生物醫療最新一代碳氫變頻-86度超低溫冰箱;在細胞培養場景,配置雲育二氧化碳培養箱等,提供更多智慧服務體驗,加速生命科學探索進程。

1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8月8日開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科考隊,從關中平原出發,挺進青藏高原腹地。在近1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行程6000多公裡,踏上高原牧場,邁入河流溼地,用嚴謹紮實的工作態度圓滿完成了這次科考任務。此次科考的目的是什麼?
  • 青藏高原 人類基因「大熔爐」
    徐書華日前,《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徐書華研究組的研究成果,該項工作解析了青藏高原人群的遺傳背景,重構了高原人群的祖先起源、基因交流和演化歷史,揭開了遠古人類和現代人類徵服青藏高原神秘面紗的一角。
  • 國家青藏高原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在北京籤約共建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戰略合作籤約儀式當天下午在北京舉行,為服務青藏高原科學研究和青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青海省科學技術廳、青海師範大學
  • 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推動新藥臨床試驗中心 GCP建設
    「我國的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工作從零開始,不斷發展完善,逐步達到規範管理與促進合作的管理目標,對我國新藥臨床試驗尤其是研究者發起的藥物臨床研究中心GCP建設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而這些與人類資源管理的相關行政審批工作是分不開的。」
  • 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通過《自然》認證
    中國日報9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近日,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通過《自然》(Nature)數據期刊Scientific Data認證,成為Nature及其子刊文章投稿時可靠和便捷的數據倉儲中心,這是我國首個通過Nature認證的數據倉儲中心。
  • 聽科研人員講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研究
    飯桌上的蘑菇、木耳,可供人們食用;感冒時注射的青黴素,可以治癒疾病……真菌正在醫學、釀造業、農業等諸多領域造福人類。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氣候,青藏高原孕育著豐富多樣的真菌資源,如何對其開展研究與利用?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主導、聯合西藏自治區農科院和西藏農牧學院四家單位近200餘名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的科研項目「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研究與評價利用」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 中國在青藏高原發現大量重要礦產資源
    中新社發 朱鴻山 攝新華網北京2月12日電(記者 韓潔)中國地質調查局12日在北京宣布,歷時7年、投資3.4億元的青藏高原地質調查獲重要發現,青藏高原新發現600餘處礦床、礦點及礦化點,包括銅、鐵、鉛鋅等目前中國非常緊缺的重要礦產資源。
  • 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通過國際數據期刊認證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通過《自然》(Nature)旗下數據期刊認證。(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1日發布消息說,設在該所的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近日通過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旗下數據期刊《科學數據》(Scientific Data)認證,成為《自然》及其子刊文章投稿時可靠和便捷的數據倉儲中心,這是中國首個通過《自然》認證的數據倉儲中心。
  • 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第二期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白石崖溶洞遺址重要考古成果◆ 通過對這個洞穴和出土於此的化石開展多年研究,證實此前只發現於阿爾泰山地區的一支新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曾在世界屋脊留下清晰足跡,並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提前至距今16萬年,甚至距今19萬年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這個神秘的「全新」人,相關明確的人骨化石發現較少,但遺傳特徵研究深入,對現代大洋洲、東亞、南亞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遺傳貢獻,是國際廣泛關注的研究熱點。  中國研究團隊成功獲取了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最終揭示丹尼索瓦人成功適應了高寒缺氧的環境,在晚更新世就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也是支撐丹尼索瓦人在亞洲地區廣泛分布的一個有力證據。
  • 人類佔據青藏高原的時間比想像中早
    來源:科技日報原標題:丹尼索瓦人DNA告訴你 人類佔據青藏高原的時間比想像中早「我是誰?」「從哪裡來?」當哲學家在進行形而上的苦思冥想時,科學家們則忙著在現實世界中尋找證據。10月30日,在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張東菊介紹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項目對丹尼索瓦人研究的最新進展。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目前,中國已建立起覆蓋全國的主體功能區制度和資源環境管理制度,中央環保督察實現了31個省區市全覆蓋,對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實行垂直管理,並全面實行河長制、湖長制及控制汙染物排放許可制。開展按流域設置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機構試點,增強流域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合力,實現流域環境保護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環評、統一監測、統一執法。
  • 我國科學家發現:啤酒酵母可能發源於青藏高原
    來源:人民日報根據發酵工藝和所用菌種的不同,啤酒通常分為兩大類,即愛爾啤酒和拉格啤酒。前者使用釀酒酵母菌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發酵,酵母菌往往浮在上層,故又稱上層發酵啤酒。人類最開始釀造的是愛爾啤酒,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拉格啤酒一般認為最早於15世紀出現在德國巴伐利亞地區,它很快流行開來,逐步取代愛爾啤酒成為全球生產和消費量最大的酒精飲料。我國生產的啤酒基本上都屬於拉格啤酒。
  • 環青藏高原盆地油氣資源豐富
    參加「東特提斯中生代造山過程的盆地響應及其能源效應」學術會議專家認為環青藏高原盆地油氣資源豐富自然資源部沉積盆地與油氣資源重點實驗室日前召開「東特提斯中生代造山過程的盆地響應及其能源效應」學術會議,浙江大學楊樹鋒院士、吉林大學李才教授、南京大學胡修棉教授應邀出席,並作學術報告。
  • 探訪青藏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種類繁多 物流暢通
    中新網西寧2月23日電 題:探訪青藏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種類繁多 物流暢通中新網記者羅雲鵬朝陽初升,青藏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3號門已有數10輛半掛貨車排隊,等待登記和一系列消毒。記者在集散中心蔬菜交易區看到,雖時間還不到早上8點,但市場管理人員已各執其責,往來貨車與商鋪間,廣播裡不間斷播放著防疫注意事項。作為青藏高原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中心,此間設有交易區、冷鏈區、配貨區等五大貿易區,日均進場蔬菜近1487噸,除西寧外,這裡的貨物還供應青海藏區六州和西藏自治區。
  • 成都生物所闡明青藏高原特有兩棲類遺傳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成都生物所闡明青藏高原特有兩棲類遺傳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2019-03-25 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胡軍華團隊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特有的兩棲動物——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為指示物種,結合氣候穩定性與遺傳數據的空間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兩棲動物對過去與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發現距離冰期避難所的距離遠近是影響種群遺傳多樣性的主要因素,種群遺傳多樣性自末次間冰期以來的變化格局與生境破碎化程度高度相關。
  • 最新古DNA研究:丹尼索瓦人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古DNA研究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科研團隊 供圖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團隊2019年通過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為丹尼索瓦人,並利用鈾系測年方法將其年齡確定為距今至少16萬年,這一研究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實現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雙重重大突破。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該研究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成為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重大突破。 儘管夏河人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卻也非常有限。夏河人是從何時開始生活在世界第三極?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該研究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成為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重大突破。儘管夏河人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卻也非常有限。夏河人是從何時開始生活在世界第三極?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有怎樣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這些問題亟待考古攻克。關於夏河白石崖溶洞的考察,早在2010年開始,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張東菊和團隊就在以夏河縣甘加盆地為中心的方圓6000平方公裡範圍內多次開展考古調查。
  • 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如何監管「基因編輯」?官方回應
    ——《條例》制定的背景和過程中國是多民族的人口大國,具有獨特的人類遺傳資源優勢,擁有豐富的特色健康長壽人群、特殊生態環境人群(如高原地區)、地理隔離人群(如海島人群)以及疾病核心家系等遺傳資源,為發展生命科學和相關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