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耕得深,對莊稼有好處的。不過如何耕深、耕多深,要靈活應用,否則會適得其反,導致莊稼的減產。
先看一下熟土、犁底層和生土的概念:
熟土:
熟土一般指地表有農作物進行生長、10~20釐米內有植物的腐植物、自然有機肥的土壤,也就是經常耕種的土壤部分。
熟土相對於土壤的熟化程度而言,對於耕地來講,耕作層的土壤經過人為的耕作、施肥,土壤的熟化程度高,熟土的土壤結構比較疏鬆,也比較容易耕作,具有良好的通氣透水性,肥力較高。
熟土以下是犁底層,犁底層是位於耕作層以下較為緊實的土層,由於長期耕作經常受到犁的擠壓和降水時黏粒隨水沉積所致。一般離地表12—18釐米,厚約5—7釐米,最厚的甚至可達到20釐米。
生土:
生土一般指在地表30-50釐米以下,終年不見陽光或者土表無植物生長的土壤。也就是未經耕種熟化的土壤。生土的土質一般比較結實,有機物質的含量很低,微生物的活動微弱,不適於農業作物的正常生長。
尤其是在犁底層以下,土壤熟化程度低,結構比較結實,很難以進行耕作,土壤的通氣透水性差,肥力較低的這部分就是生土。
一般來講,也可以說表面分布農作物根系的疏鬆表層可算熟土,下面緊實的植物根系很難扎入的這層土即是生土。
看完了這3個概念,各位應該對土壤分層有了初步了解了吧,也就是說,熟土可以種植農作物,而生土不適合直接種植農作物。
三種常見的耕作方式:旋耕、深耕和深松:
我們經常聽到農田旋耕、深耕和深松,那麼這三者有什麼區別呢?來看看旋耕、深耕和深松的區別:
深耕:
深耕是指當農田要進行播種或者移栽之前,先用犁將農田裡面深層的土壤翻上來,淺層的土壤覆下去。
深耕是農業種植中最常見的耕作方法,它不僅在耕作措施中對土壤的性質的影響較大,同時作用的範圍也廣,持續的時間也遠比其他耕作的措施長,而且其他耕作措施如旋耕、耙地等都是在深耕基礎上進行的。
深耕有哪些好處呢?深耕可以增強土壤對雨水的吸收速度,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避免雨水直接流失,改變墒情。同時可以有效打破犁底層,提高農作物的根系生長發育。
但不是任何情況下深耕都能增產,也不是愈深愈好,更不是唯一措施。
深耕必須根據當地氣候條件、作物種類以及經濟條件等合理運用,並要與旋耕、中耕等耕作措施相結合,同時還要重視合理施肥、合理灌溉、選用優良品種、合理密植等其他農業增產措施的配套使用,只有這樣提高增產潛力。
有的地方實行深耕深達50多釐米,他們認為最肥沃的泥土在深處,而這些泥土有助於讓植物長出超大根系。
但是,深耕過深,導致土壤底層沒有營養的生土被翻出,而肥沃的表層熟土卻被埋到了下面,直接種植農作物勢必會造成減產。
深松:
深鬆土地也叫土地深松,是指通過拖拉機牽引深松機具,疏鬆土壤,打破犁底層,改善耕層結構,增強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澇能力的一項耕作技術。開展深鬆土地作業有利於農作物生長,是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手段之一。
深松不翻轉土層,使殘茬、秸杆、雜草大部分覆蓋於地表,既有利於保墒,減少風蝕,又可以吸納更多的雨水,還可以延緩徑流的產生。削弱徑流強度,緩解地表徑流對土壤的衝刷,減少水土流失,有效地保護土壤。
同時,土地深松後,可增加肥料的溶解能力,減少化肥的揮發和流失從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深松後可減少旋耕次數(一般旋耕一遍即可),減低成本。
一般深松在30釐米左右,可以有效緩解長期旋耕帶來的土地板結和硬化。
旋耕:
旋耕是指旋耕機是與拖拉機配套完成的耕、耙作業。農田耕後地表平坦特點,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時能夠切碎埋在地表以下的根茬,便於播種機作業,為後期播種提供良好種床。
旋耕後的土壤相對比較平整,最大的好處是土壤比較碎塊、蓬鬆,有利於農作物的生根發芽。一般旋耕一遍就完成整地(當然也有旋耕2-3遍的),比較省事。
旋耕的弊端:旋耕機的耕深比較淺,一般是12-15公分,這就會影響農田土壤的蓄水保墒功能。
若是每年都使用旋耕機,則會造成土壤的板結情況加深,對後期農作物的生長有影響。對於秸稈比較多的農田,旋耕機作業效果也有影響。
再來看看農作物的生長根系
在常見的農作物中,以小麥和玉米為例,小麥的根系可深達2米以下的土層,但主要根系分布在50釐米以內的土層中;
玉米是鬚根發達,根系在土壤裡成錐形散布,一般地下根系達到60釐米,,地下最深80釐米到一米左右。
也就是說,理論上,耕深增加是有助於提高農作物產量的。
總結:
1、旋耕機整地雖然省事也便宜,但是不建議每年都單一用旋耕機進行整地,土壤容易板結。
2、同一塊土地,建議每1-2年用深松機深松一次,再用旋耕機進行旋耕,對於土壤是比較有利的。
3、若要進行深耕,建議通過用鏵式犁進行深耕後,進行測土配方,通過補充肥料等調整農田的養分均衡。
以上,不足之處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