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五次方
圖〇
最近沉溺學習,無法自拔,終於在一個陰鬱的冬日下午打通了任督二脈,成功通關。題庫共1692道題,內容頗雜,可謂包羅萬象,其中有一些關於植物的題目,今天先挑幾個「解讀」一下。
①一株向日葵只開一朵花,這種表述是【】的。判斷題,答案是「 錯誤」。
圖① 向日葵
向日葵的花盤實為頭狀花序,由無數朵小花組成,外輪像花瓣的舌狀花負責招搖,中間的管狀花專司結籽。退一萬步說,即便把整個花序視作「一朵花」,它也不見得只開一「朵」,偶爾也有些旁逸斜出的,如果不幸被砍掉了頭顱,則必然出現開幾「朵」花的現象。
②只要是花都有花瓣,這種表述是【】的。還是判斷題,答案仍是「錯誤」。
圖② 鐵線蓮
但凡被子植物都會開花,又有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之別。通俗的說,前者是花萼、花被、雄蕊群和雌蕊群俱全,後者則不一定。花瓣算是花被的一種情況吧,沒有花瓣的植物太多了,你說牽牛花有沒有花瓣?它也不分瓣啊。再舉兩個慄子:慄子花就沒有花瓣,上圖中的鐵線蓮也沒有,看似花瓣的結構實為花萼。
③沙漠中,有一種植物叫【】,它能夠在乾旱的時候把根捲成一團,隨風滾動。選擇題,答案是「 風滾草」。
圖③ 「風滾草」
「風滾草」是傳說中肆虐美洲的網紅入侵植物,生命力頑強,據說1960年代內華達試驗場的地面核武測試終止時,第一種重新生長的植物就是它。此物名頭雖響,但並不出奇,青島亦有分布,即海邊常見的 刺沙蓬/ Salsola tragus。該種一般生於河谷砂地、礫質戈壁或海邊,乾燥時莖的基部折斷與根分離,形成風滾草,利用草球在地上滾動時傳播種子,並非「把根捲成一團」。青島海邊環境溫潤,通常滾不起來。
圖④ 刺沙蓬
另外,除特指刺沙蓬外,能夠形成類似現象的植物均可稱「風滾草植物」,莧科鹼豬毛菜屬的種類差不多都行。多數是通過植物體(或一部分)以「滾動」的方式傳播種子或孢子,也有個別種類能夠「遇溼復活」,重新開始生長,如十字花科的含生草、卷柏科的復活卷柏等,但刺沙蓬是肯定不行的,滾蛋的時候就已經死透了。
④目前,苔蘚植物中【】可供食用的種類。
這道題有點兒意思,我第一次遇到時也遲疑了一下,當時感覺話不能說得太死,萬一也有人吃呢?但答案是斬釘截鐵的「 未見有」。搜索了一下,有不少人提到自己曾吃過「苔蘚」,大體上有這麼幾種情況:
西雙版納的傣家美食「青苔」
第一,西雙版納有食用「青苔」的習慣,如「青苔炒雞蛋」之類的,口感黏滑。這種「青苔」取自於水中,水綿之類的淡水綠藻類,並非是水生的苔蘚植物。
圖⑤ 微博截圖
圖⑥ 炒樹花
第二,有很多人說,在雲南吃過叫做「樹花(或樹毛衣)」或「青蛙皮」的苔蘚,採集於樹皮和石壁,但那都屬於地衣,藻菌共生體,和苔蘚毫無關係。多數苔蘚植物都有類似莖葉的分化(擬莖、擬葉),不是完全貼著樹皮或石壁生長的。「樹花」我也吃過,如圖⑥,「青蛙皮」尚未得見。
圖⑦ 地皮菜
第三,還有人認為,俗名「地皮菜」或「地骨皮」的東西就是一種苔蘚,這說法也不對。地皮菜的真實身份是普通念珠藻,別看名字中有「藻」字,實際上卻是集群生長的細菌,連植物都不是。瞅瞅地皮菜這個顏值,怪不得又叫「雷公屎」。
圖⑧ 暖地大葉蘚
前述三種情況,都不是苔蘚,但經我考證,還真有一種苔蘚和吃多少沾邊,它就是苔蘚中的明星物種 暖地大葉蘚/ Rhodobryum giganteum,俗名「回心草」。民間傳說具有某種藥用價值,有用來泡茶泡酒的,也有用來燉湯的。「燉湯」算不算食用?勉強算吧。
⑤稻、黍、稷、麥、菽均是我國種植歷史悠久的農作物,其中的「菽」是指【】。答案是「 豆類」,其餘選項還有葉菜類、薯類和高粱。
圖⑨ 稷
稻、黍、稷、麥和菽即古代「五穀」的流行版本之一。稻和麥不必多說,就是水稻和小麥;黍和稷有爭議,一般認為是《中志》中的 稷/ Panicum miliaceum,即「大黃米」,古人把黏性的叫做「黍」,不黏的為「稷」;菽就是豆類,主要指 大豆/ Glycine max,由 野大豆/ G. soja馴化而來。
圖⑩ 大豆
把「菽」說成「豆類」並沒有錯,但有一個知識點可能鮮為人知,「菽」最早也是作為「葉菜」存在的,而且持續的歷史相當長,後來人們培育出了顆粒飽滿的大豆品種,大豆逐漸成為專門的糧油作物。這個轉變意義很大,中國人攝入動物性食品偏少,全指著大豆補充蛋白質,沒有大豆說不定早都亡國滅種了。
大豆葉子質地粗糲,並不好吃,給古人留下了非常惡劣的印象,以至於後世專用「藿食」一詞來形容粗食,大概意思就跟豬食差不多。藿,即豆類的葉子,現代人真是比古人生活幸福太多,誰能想到豆葉也是葉菜呢?
OK,今天就到這裡吧,未完待續,也有可能沒有「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