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海春繪(新華社發) |
窗外建築工地轟轟的施工聲、隔壁鄰居家嗡嗡的裝修電鑽聲、樓下店鋪嘹亮的大喇叭、廣場上歡快的舞曲聲……城市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噪聲似乎成了人們無法擺脫的苦惱,因為噪聲而引發的民間矛盾也頻頻見諸媒體。
很多人都在思考:噪聲,這個城市管理中的難題,該如何破解?
投 訴
麻煩、傷感情不說,還未必能解決問題
甘肅省蘭州市的張先生國慶節搬進了新家,滿懷希望開始新的生活,卻被不絕於耳的噪聲擊得粉碎。「隔壁鄰居家裝修的電鑽聲、敲牆聲從早上6點就開始響個不停,一直響到凌晨1點多才罷休。我本來就有神經衰弱的毛病,被鬧得幾乎整晚都睡不著。我曾交涉過幾次,也找過小區物業,但人家根本不當回事,說裝修就是這樣。」熬了一個多月,本以為苦日子就要熬出頭的張先生卻沒有料到,隔壁家裝修接近尾聲了,但樓上的裝修又要開始了……
張先生的遭遇並不是孤例。筆者對周圍近100位親朋好友做了一個小型調查,結果發現,雖然調查對象來自不同地區、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但幾乎都遭遇過噪聲的困擾。其中,有30%左右的人曾經或正在噪聲中生活超過兩個月時間,直至「習以為常」。由此可見,噪聲,作為城市生活的附屬品,正在「廣泛而持久」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什麼是噪聲汙染?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汙染防治法》的規定,環境噪聲是指在工業生產、建築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幹擾周圍生活環境的聲音。而環境噪聲汙染,則是指所產生的環境噪聲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並幹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按照我國的城市環境噪聲標準,居民區一般為白天55分貝、夜間45分貝,這相當於人們一般交談時的音量。而在裝修中,最主要的噪音是電鋸和電鑽所產生的高頻音,最高在80至90分貝以上,即使經過牆壁的隔音仍能達到60分貝以上。長期呆在這種環境下,不僅會使人心情煩躁,損害聽力,而且還會導致心理疾病。
然而,面對噪聲,公眾卻往往只能「乾瞪眼」。「大家裝修不可能不用電鑽、電鋸,我家裝修也得用這些東西。所以只好自己調整,儘量降低噪聲的影響。實在覺得受不了了,我才會去找鄰居說說。」重慶市沙坪垻區被裝修噪聲困擾了一個多月的陳女士說,「一般碰到這種事情,要麼跟鄰居協商,要麼就找物業公司幫忙協調。這麼點小事,又是隔壁鄰居,實在犯不上找政府部門投訴,麻煩、傷感情不說,還未必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