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治7月7日電 題:91歲老軍人手寫《戰爭回憶錄》:頭上的炮彈殼伴隨我的一生
作者 楊靜 李卓華
參加過淮海戰役,獲得過二等功。91歲的老軍人黃增發有點耳背,記憶也模糊不清,但說起打仗時的故事和一起浴血奮戰過的連隊戰友,他記得清清楚楚。戰爭結束後,黃增發就開始整理資料,把自己的戰爭經歷寫成了一本回憶錄。「希望通過我的回憶錄,讓大家了解那個時代,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7日,記者在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黃碾鎮淹村見到黃增發的時候,他正在收看《新聞聯播》,「每天都要看一看國家發生了什麼事,咱們國家現在變化很大,變強大了」。
參加過淮海戰役,獲得過二等功。91歲的老軍人黃增發有點耳背,記憶也模糊不清,但說起打仗時的故事和一起浴血奮戰過的連隊戰友,他記得清清楚楚。 李卓華 攝
「我在的部隊是13軍37師111團3營8連,因為時間太長,有些戰友的名字已經忘記了。」在黃增發的心裡,部隊打仗的日子是一段崢嶸歲月。
黃增發的回憶錄中,有這樣一段記錄:那次為了佔領楊圍校村,作為輕機槍班的一員,因為掩護步兵衝鋒,我的頭上挨了槍子兒,當時也不知道自己受傷嚴不嚴重,心裡只有一個想法,把敵人消滅掉。
「當時血順著我的臉往下流,戰友給我做了簡單包紮。把敵人打退後,營長說連隊沒人,問我能不能扛住把這場仗打完,我告訴營長我能堅持。但第二天頭太疼了,衛生員幫我檢查的時候從我的頭裡夾出一塊大拇指甲蓋大小的炮彈殼,簡單包紮後我又繼續戰鬥,直到把敵人打退。」黃增發說,因為負傷不下火線,戰鬥勇敢立了大功,他從此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而頭上的炮彈殼,也給黃增發的身體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伴隨著他的一生。
對於當年的情景,黃增發記憶猶新。在他的回憶錄中,記者還看到這麼一段文字:在徐州北十八裡一個山頭,和敵人打了十幾個小時,直到天黑時敵人才撤退。第二天我們部隊挖起了交通壕,一米寬兩米深,晚上敵人的飛機往空中拋了幾個照明彈和大量炸彈。那六十多天裡,幾乎夜夜在打仗,打完後我們就挖交通壕。
「當時戰事緊急,我們吃飯睡覺都在交通壕裡。附近只有一個水井,水井周圍都是平地,敵人冒死去打水,咱們的槍自然也打得緊。」黃增發回憶,六十多天裡,他們就那樣日夜待在交通壕裡,一頓飯四個花卷就著冷水吃,生活十分艱苦。「沒有一個人叫苦,大家都情緒高漲,只有一個想法:早日把敵人消滅完,趕快結束戰鬥」。
打仗時頭上留下的炮彈殼,給黃增發的身體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伴隨著他的一生。 李卓華 攝
「淮海戰役的時候我們一架飛機都沒有,都是扛槍戰鬥,現在咱們中國強大了,有好多飛機。」說起當時一同戰鬥的戰友,黃增發有些哽咽,「淮海戰役打了兩個月,部隊都在戰壕裡,傷亡小,但還是有不少戰友犧牲,我非常想念他們。」
1953年,黃增發退伍回到家鄉,做過合作社主任、在民政局當過教育幹事、在烈士陵園當過會計、在收容所當過所長,最後響應國家的號召支援農業,報名參加了農業生產,幾十年來紮根農村。
退休後,黃增發時時關心國家大事,並把自己一直寫作的抗戰日記《戰爭回憶錄》交由家人整理,留存為電子書,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記錄。
「現在的好日子都是無數先烈用鮮血換來的,如今國家強大,人民生活幸福,不需要我們再上一線打仗了,我們要珍惜。」黃增發感慨。
「父親讓我感到非常自豪。」在黃增發的的教導下,其兒子黃長明深受影響,「父親時常告訴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生活中孝順老人,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先享受在後,這些普通的話語,我們一生受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