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濟南「城管開放日」活動走進章丘垃圾發電廠、餐廚垃圾處理廠等地,山大學生、人大代表、市民群眾等80餘人參加,近距離感受和體驗章丘垃圾分類的開展情況。
全章丘的生活垃圾在這都變成了「電」
位於濟南市章丘區高官寨街道和黃河鎮交界處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於今年4月1日點火運行。在這裡,每天都承載著章丘產生的800餘噸生活垃圾的焚燒發電。「垃圾從門口進廠,進到卸料平臺,再進入垃圾池,發酵5天左右就可以進行焚燒了。」章丘綠色動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正秋介紹說。
從濟南市區收集來的垃圾集中放置在垃圾池裡。在潘正秋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這套生活垃圾焚燒機制的源頭——垃圾池,「承載垃圾的垃圾池有3萬立方米,能夠滿足10-15天的垃圾儲存量。」潘正秋介紹說,所有的生活垃圾在這裡進行密閉發酵5天左右,就可以抓到爐膛進行焚燒了。垃圾池產生的廢氣和廢水如何處理?據介紹,在垃圾池上方,有專門用來處理沼氣等廢棄的窗口,廢氣收集之後,將有專門的系統進行處理。同時在垃圾池下方,也有專門處理廢水的通道。
據了解,該項目設計日處理生活垃圾1200噸,年發電量 1.63億度。運行以來,共處理生活垃圾11萬餘噸,發電近0.3億度。
餐廚垃圾成了10億隻蟑螂的盤中餐
一提到蟑螂,大家聞之色變。但在章丘的這家餐廚垃圾處理中心,蟑螂卻成了寶貝。在這裡養殖的10億隻蟑螂,每天可以處理章丘的餐廚垃圾50噸,成蟲烘乾後粉碎後可以用作蛋白飼料添加劑,產生的糞也是優質的有機肥料,可謂「渾身都是寶」。
在養殖車間內,記者看到了自動投餵系統、軀體卵鞘糞便自動收集系統,這些機器實現了餵食、收集全自動化運行。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及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在養殖室上方建設有溫室大棚,可種植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廠區內還養殖了1000多隻雞,蟑螂的成蟲烘乾粉碎的粉就成了這些雞的營養餐。
來到蟑螂生活的「房間」,這裡密密麻麻全都是解決餐廚垃圾的「功臣」。數量龐大的蟑螂,如何能夠保證不逃出房間?工作人員介紹說,為解決此問題,這裡設置了三重防逃逸體系:廠房為全密封的混凝土結構;廠房設備的維修、檢修口、大門等,由24小時不間斷的循環水簾360度完全密封,廠房外圍建有水溝,水溝中養有魚,蟑螂一旦被水衝至水溝,將會被魚吃掉。
據悉,該處理中心後續3個養殖車間預計今年12月底建成,屆時,項目最大日處理能力達200噸,章丘境內的餐廚垃圾可實現全處理。
章丘的這家餐廳已經實現了垃圾分類
在章丘老鄉廚飯店的垃圾暫存點,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幾個垃圾筒分門別類整齊放置。這裡每天產生的約1500公斤的垃圾中,不可回收垃圾約400公斤,餐廚垃圾約900公斤,可回收垃圾約200公斤。
據飯店負責人介紹,這裡的每個就餐房間都有1個不可回收的小型垃圾桶,專門用於收集包裝袋、餐巾紙等不可回收物品。在每層樓洗刷間還設置了可回收垃圾桶,用於收集易拉罐、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品。同時,專門設置封閉式垃圾收集房,配備了餐廚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分類垃圾桶,張貼分類標識,垃圾分門別類投放。
此外,在廚房位置也設置了餐垃圾收集桶,專門收集廚房內產生的廚餘垃圾。收集的三類垃圾統一由環衛部門運輸處置。根據可回收物產生大的實際,單獨配備了可回收垃圾存放場所,定期交由社會企業進行資源化處置。
「目前章丘的垃圾末端處理已經建好,下一步就要進行全民的宣傳發動。」章丘區環衛管護中心分類辦主任張時茂說,現在章丘的10個社區已經實現了定時定點投放垃圾,要求在規定時間內投放垃圾,其餘時間不投放,以促進居民形成良好的投放習慣。據了解,現在在章丘的主次幹道已經全部撤走了240升的大型垃圾筒。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夏侯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