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可完成高精度長讀擴增子測序

2021-01-20 科學網

新方法可完成高精度長讀擴增子測序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2 16:40:51

丹麥奧爾堡大學Mads Albertsen研究團隊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經過不懈努力,他們使用Nanopore或PacBio測序的獨特分子標識技術完成了高精度長讀擴增子測序。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高通量擴增子測序方法,該方法結合了獨特分子標識(UMI)與牛津納米孔技術(ONT)或Pacific Biosciences環形共有序列,可獲得宏基因組區域內高精度單分子共有序列。研究人員將該方法應用於模式微生物群落核糖體RNA操縱子的擴增子(?4,500 bp)和基因組序列(> 10,000 bp)中,觀察到嵌合率<0.02%。要達到平均UMI共識錯誤率<0.01%,需要UMI讀取覆蓋率為15倍(ONT R10.3)、25倍(ONT R9.4.1)和3倍(Pacific Biosciences環形共識測序), 其對應的平均錯誤率為0.0042%、0.0041%和0.0007%。

據悉,相比於短讀測序技術,針對宏基因組區域的高通量擴增子測序仍具有挑戰性。

附:英文原文

Title: High-accuracy long-read amplicon sequences using unique molecular identifiers with Nanopore or PacBio sequencing

Author: Sren M. Karst, Ryan M. Ziels, Rasmus H. Kirkegaard, Emil A. Srensen, Daniel McDonald, Qiyun Zhu, Rob Knight, Mads Albertsen

Issue&Volume: 2021-01-11

Abstract: High-throughput amplicon sequencing of large genomic regions remains challenging for short-read technologies. Here, we report a high-throughput amplicon sequencing approach combining unique molecular identifiers (UMIs) with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ONT) or Pacific Biosciences circular consensus sequencing, yielding high-accuracy single-molecule consensus sequences of large genomic regions. We applied our approach to sequence ribosomal RNA operon amplicons (~4,500bp) and genomic sequences (>10,000bp) of referenc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which we observed a chimera rate <0.02%. To reach a mean UMI consensus error rate <0.01%, a UMI read coverage of 15× (ONT R10.3), 25× (ONT R9.4.1) and 3× (Pacific Biosciences circular consensus sequencing) is needed, which provides a mean error rate of 0.0042%, 0.0041% and 0.0007%, respectively.

DOI: 10.1038/s41592-020-01041-y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20-01041-y

 

相關焦點

  • 16S/18S/ITS 擴增子測序
    18SrDNA測序:16SrDNA為編碼真核生物核糖體小亞基rRNA的DNA序列。18SrDNA序列圖略,它和16S很像,比16S稍長並且多一些臂和環結構,兩者空間結構十分相似,在核糖體中起到的作用也基本相同。
  • 盤點:新一代測序,今年又有啥變化
    花開花落,又是一年,是時候盤點一下新一代測序領域的新變化了。自今年2月份以來,測序儀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也不是說一切都是老樣子。新的樣品製備儀器正揭開面紗,而測序讀長更是逆了天。本月發售的HiSeq Rapid v2 Reagent Kit適用於HiSeq 2500,它將快速運行模式下的讀長提高至2 x 250 bp(雙端),能在60小時內帶來300 Gb。HiSeq X HD v2 Reagent Kit也將在11月發布。它讓研究人員能夠更快地製備測序文庫,而無需PCR擴增。
  • 利用分子標籤和長讀長測序揭示CRISPR基因編輯的安全隱患
    雖然現有的高通量測序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目前由於建庫和測序過程中導致的錯誤還是在所難免,所以難以檢測到大量樣品中的罕見突變【1】。尤其對於罕見的複雜結構變異,還沒有有效的檢測和定量的方法。納米孔測序(Nanopore sequencing)的長讀長優勢,有利於檢測複雜的結構變異,但由於其自身的高錯誤率(~8%),很難用於罕見突變檢測。
  • 基於納米孔測序開發同步檢測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的新方法
    其中,獲取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等動態變化信息對於分析表觀特徵有著重要意義。納米孔測序(Nanopore sequencing)是一種新興的單分子測序技術。利用納米孔測序進行快速、準確、高精度及高通量的DNA測序是後基因測序時代的熱點之一。
  • 測序原理-------一代測序、二代測序、三代測序
    (3)測序,分三步:DNA聚合酶聚合帶螢光且具有保護基團的NTP(可終止反應),螢光標記簇成像,保護基團被切除進行下一個循環。因為該測序方法先對插入片段的一端進行測序,其後對另一端進行測序,因此通常產出數據常為成對的reads.(4)數據產出。
  • 擴增子裡妥妥的C位是它,你想到了嗎?
    所謂擴增子,簡單地理解,就是經過人工擴增的DNA片段或RNA片段的擴增產物。擴增子測序主要包括16S rDNA測序、18S rDNA測序、ITS測序及目標區域擴增子測序等。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擴增子裡的C位——OTU君。
  • 16S rDNA擴增子測序研究健康人血液微生物多樣性
    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在健康人的血液中也存在著許多微生物,並且不同的血液成分中所含的微生物也不相同。樣本:30例健康人的全血樣本,並將30例全血樣本進行血漿,白細胞和紅細胞分離方法:qPCR對以上樣本中的16S rDNA進行定量分析;16S rDNA(V3-V4區)測序對以上樣本進行微生物多樣性分析1 不同健康人的血液中的微生物量不同,且不同的血液成分中的微生物量也不相同
  • 13種單細胞RNA擴增測序方法的比較
    然而,各種scRNA-seq技術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差異,目前並不清楚哪種方法最適合繪製組織、器官和生物體的細胞圖譜。Nature biotechnology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通過多個實驗室合作,對同樣的細胞樣本進行了13種方法的單細胞測序,系統地評估了這幾種技術在全面描述細胞類型和狀態方面的能力。
  • 長讀測序特刊徵稿 | Genome Biology
    >Genome Biology 目前正在為即將出版的長讀測序特刊徵稿長讀測序技術為解決許多複雜的生物醫學問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特別是對於那些短讀測序無法解決的問題。它們的長讀長度為基因組事件的可靠識別提供了明確的可映射性,也為長程分析提供了信息,如單倍型和基因組組裝。此外,長讀技術、PacBio和牛津納米孔技術對單分子進行測序,並可以檢測規範的核苷酸以及鹼基修飾。
  • 微生物擴增子測序圖表解讀最新
    當然,躍躍欲試的小夥伴也可自行使用我們提供的文件和軟體(STAMP)對不同層級以及不同分組之間進行統計分析和製圖,以及選擇不同的統計方法和顯著性水平。這裡提到的STAMP有些小夥伴說不太了解,別急,後面會有更多介紹。
  • 華大基因單細胞測序新方法為癌症研究開闢新路
    該團隊研發了一種解析單細胞基因組的新方法,並將該方法應用於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一種血癌)和腎透明細胞癌(一種腎癌)的腫瘤內部遺傳特徵研究。    據悉,此新方法解決了此前在用組織樣本測序時無法解決的腫瘤高異質性難題,為從單核苷酸水平深入研究癌症發生、發展機制及其診斷、治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並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
  • 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原理和應用——第二代測序技術
    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一個片段 = 一個磁珠 = 一條讀長,DNA片段無需進行螢光標記,無需電泳,邊合成變測序,鹼基在加入到序列中時,會脫掉一個焦磷酸,通過檢測焦磷酸識別鹼基,因此也被稱為焦磷酸測序。SOLiD以四色螢光標記寡核苷酸的連續連接合成為基礎,取代了傳統的聚合酶連接反應,可對單拷貝DNA片段進行大規模擴增和高通量並行測序。
  • 轉錄組研究新利器:ONT直接RNA測序,鹼基修飾、轉錄異構體一網打盡!
    ONT直接RNA測序還原真實RNA特徵 超過90%的人類基因存在可變剪接,它們會形成兩個或更多的表達異構體。在短讀長cDNA測序中有很大比例的讀長定位模糊,這種局限在正確識別和定量基因的多種異構體表達上尤為明顯。
  • 三大巨頭高通量測序(NGS)的原理特點、技術應用和意義
    技術進步使得這一方法變得不斷可靠( Hamady et al.2008),絕大多數的轉錄表達(包括那些表達量極少的轉錄本)都能夠被精準地定量( StoloⅦ itzky etal.2005)。隨著序列讀長的增加,454焦磷酸測序法的使用頻率將大增,能進一步增加在非模式物種中鑑定基因的概率( Hudson2008)。由於測序的讀長較短,這項技術最初只能用於已測序的模式物種  。
  • 第二代測序原理的詳細解析!
    後續隨著Illumina系列測序平臺的推出,極大降低了二代測序的價格,推動了高通量測序在生命科學各個研究領域的普及。目前,高通量測序已經成為一種常規研究方法,大量科研工作中均會用到。然而,為什麼二代測序能實現高通量?為什麼二代測序讀長如此之短?為什麼reads末端測序質量會降低?應該如何選擇測序讀長與打斷片段的長度?想要回答這些問題,都需要詳細了解二代測序的基本原理。
  • 課程免費領取 | 微生太擴增子分析第一節:α多樣性分析及繪圖
    擴增子測序是一種二代靶向測序技術,它使用PCR技術來生成稱為擴增子的DNA序列,它簡單、快速、應用廣泛。擴增子測序可以有效地識別微生物高可變區並有效獲取微生物物種的信息。擴增子測序主要包括16S rDNA測序、18S rDNA測序、ITS測序及目標區域擴增子測序等。
  • RNA+DNA同時測序 可檢測癌症組織中的基因融合和鹼基突變
    作者們報導了一種整合的NGS檢測方法,能夠檢測報告出從組織樣本中提取的總核酸(TNA)中的多種變異類型,並極大地簡化了變異檢測流程。研究者們開發了稱為平行擴增數字優化測序(PANO-Seq)的檢測方法,能夠將組織樣本中提取的總核酸(TNA)直接轉化為一個NGS文庫,而無需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將基因組DNA(gDNA)和RNA分別建庫。
  • 研究發明全新單分子測序方法
    高通量、低成本的DNA測序成為後基因組時代的挑戰之一。而單分子測序正承載著人們的殷切期望。
  • 我國科學家開發出轉錄組快速建庫新方法 有望助力新型冠狀病毒測序
    新華社北京2月1日電(記者魏夢佳)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聯合課題組近期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論文,稱開發出了名為「SHERRY」的轉錄組測序快速建庫新方法。研究團隊表示,這種方法大大簡化了建庫過程,不僅可用於高質量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對包括新型冠狀病毒等樣本的測序質量和速度也有望顯著提升。核糖核酸(RNA)是存在於生物細胞以及部分病毒、類病毒中的遺傳信息載體。目前,RNA測序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繪製物種轉錄組圖譜、研究疾病分子調控機制等方向。
  • 微生物擴增子測序圖表解讀(實例數據)
    當然,躍躍欲試的小夥伴也可自行使用我們提供的文件和軟體(STAMP)對不同層級以及不同分組之間進行統計分析和製圖,以及選擇不同的統計方法和顯著性水平。這裡提到的STAMP有些小夥伴說不太了解,別急,後面會有更多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