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萊陽人民的抗捐抗稅鬥爭,大體經過了請願示威和武裝衝突兩個階段。一九一〇年四月二十一日(宣統二年三月十二日),在群眾的擁戴下,曲詩文與其弟曲桂舟出面,邀約於祝三及各村代表二十餘人,在唐家庵(城西北二十餘裡的北鎮口)集會,商量成立「聯莊會」討還積穀。四月二十七日(古歷三月十八日),「聯莊會」在唐家庵集會,參加者達五、六十人。會議決定:一、曲詩文任總指揮,於祝三負責聯絡。二、以「轉牌」傳達命令,「轉牌」所至,每戶必出一人。三、一鄉鳴鑼,眾鄉皆出。當時萊陽西北鄉參加「聯莊會」者有三十多個村。
情願示威
五月十二日,曲詩文「轉牌」各村於河頭店集合。至五月十八日,已達數千人,鄉民手持口袋,要求立即進城討谷。曲詩文先率領群眾十多人進城,原計劃面見劣紳清算帳目,討還積穀,但因王圻走卒高峰告密,各劣紳避匿。於是曲詩文率領代表轉向縣署,城外群眾也蜂擁而至,索谷之聲眾口一詞,聲勢很大,知縣朱槐之驚恐萬狀,被迫答應群眾如下幾項要求 免去抽收的人口稅;二、減免戲捐;三、以銅元徵收錢糧,不折不扣;四、門丁、衙役以及鄉長紳董,有魚肉鄉民者即速撤換;五、往年倉谷無論何人侵吞,非從速墊出不可,傳質經管紳士,十日內算帳,缺者追賠。索谷群眾逼迫縣令「當堂寫給示諭」,方才散去。
討還積穀的初步勝利,進一步擴大了鬥爭的影響。當時,萊陽官紳曾以舉辦「新政」為名下令提廟產三成興辦學堂,以後又以所提三成歸官,「僧道愈憤」。在鄉民索谷鬥爭的影響下,僧人隆歆帶領僧道徒數百人,於五月二十日面見縣令朱槐之,要求「將前已提公者盡數追索,並請以後免提」。隆歆還「自草免提廟產諭稿,逼官(縣令)照草用印。朱槐之表面允諾,五月二十一日即密調古硯村水師營兵四十名,於第二天趕到萊陽城,拿獲僧人二十一名,道士七名,尼姑五名,嚴刑拷訊,並當場刑斃僧人一名;還勒令城裡各鐵匠爐趕製鐐銬數百付備用,揚言要捉拿曲詩文等。朱槐之原應允十日內清算帳目,不僅拖延不辦,而且通知諸劣紳避匿,並又調駐岔河王步青巡防營兵四十名進駐城裡,意圖反撲。
五月二十七日晚,登州知府文淇由海陽抵萊陽,與朱槐之密談半夜(相傳賄以千金),天未明即行,至榆科頂,僧道、各社長、莊長五、六十人攔輿遞稟,「文淇閱竟,擲之地,且出言威嚇,乘輿急去」,鄉民尾追至太平莊,「繞道出其前,再遞稟,文淇仍辱罵而擲諸地,眾大憤」。朱槐之伺機反撲知府、知縣狼狽為奸,進一步激怒了廣大群眾,甚至一批中小地主和商人也程度不同地站在農民一邊。
六月十日,曲詩文再次轉牌各村,在城西九裡河集合約四、五千人,向官紳討還積穀。朱槐之大懼,推託一切苛捐雜稅全是王、王景嶽所為,與官府無關。廣大鄉民對王景嶽等劣紳本就切齒已久,次日,曲詩文即率鄉民六、七千人向王景嶽追還一切苛捐雜稅(王與曲詩文同裡)。王聞風逃遁,群眾怒之下,焚毀其宅。六月十二日,曲詩文等又分頭率領鄉民焚毀魚池頭高酉峰、葉家莊陳裕德(均為王的走卒、劣紳)兩家,並包圍萊陽城,揚言要拆毀城裡部分地主豪紳住宅、店鋪,官紳驚恐。朱槐之不得不請城訊王鳳苞出面調停,富商姜爾受情願以財產家口保曲詩文,城裡商號四十餘家皆願蓋水印具保。朱槐之又被迫答應群眾革去「三害二蠹」的官職;清算積穀;用銅元交納錢糧一律不折扣;悉免一切苛捐雜稅;巡警不得下鄉裁免戲捐,裁撒教育會
鄉民們惟恐朱槐之搪塞中變,要求立碑為憑,朱亦勉強答應,且出曲詩文無罪之諭,眾方散去。
劣紳王景嶽逃遁後,差其子王廷蘭,隨王圻赴省城控告,並隨身帶去萬餘金賄賂。六月二十七日,朱槐之被撤,新縣令奎保到任。六月二十九日,奎保下令嚴拿曲氏兄弟。同日,山東巡撫孫寶琦派補道員楊耀琳,督兵百餘人抵萊。官兵們在搜捕曲氏兄弟的途中,姦淫搶掠,甚至開槍射擊,群眾「死於槍炮,死於騷擾及婦女之死於姦淫者,不可勝計」畫。鄉民怒不可遏,各執刀槍鍁钁,以為抵禦。官兵途經野豬坡、大溝子、記馬溝、小院等村時,都受到自發集合起來的鄉民的狙擊。從此,這場抗捐抗稅鬥爭,逐步由請願示威發展為武裝衝突。
武裝衝突
七月四日,曲詩文自北向南轉牌告急,七月五日集合於南嵐鎮西沽河岸。後接於祝三通知,要各路鄉民迅速包圍縣城。於是曲詩文率眾東行,經野豬坡、九裡河,駐紮在馬山埠帶。據當時參加起義的群眾回憶:民軍的大營設在柏林莊廟內,曲詩文任總指揮,人稱「曲大帥」,魯鳳岐任軍師,於祝三、李壽山、馬老三、錢金三分別任東、西、南、北四路軍指揮。隊伍分別駐紮在城東的望石廟、梁好泊一線;城西的水溝頭到萊陽城一線;城南的趙旺莊到古城一線;城北的亭山一帶。
時各路圍城的鄉民達三、四萬人,他們自帶乾糧,雖大雨滂沱仍堅持不散。各鄉自動將團練遺棄的土炮運到城下,準備攻城。此時縣令奎保、道員楊耀林恐慌萬狀,連發數電,向巡撫孫寶琦告急。七月十日上午九時,曲詩文首先自城北亭山發炮轟城,群眾蜂擁而進,決一死戰,但城防甚嚴,未能攻破。曲又從城東北、西北兩處同時發起進攻,但數次爆炸均未奏效,午後又在城東南進攻,也未攻下。七月十二日,曲詩文橫刀上馬,身先士卒,不幸在攻城中墜馬傷額,只得下令暫時收兵。
萊陽人民的反抗鬥爭,使反動勢力惶恐不安。七月八日、十三日、十八日,清廷軍機處在連續發給孫寶琦的電旨中聲稱「督飭各隊趕緊撲滅,毋任蔓延。」「以解散脅從,密拿首要為主義。」孫寶琦遵照旨意,於七月八日一面「派招遠縣王藎臣越境勸諭」,一面派「前任海陽縣道員陳公亮前往查辦。」反動當局,軟硬兼施,使城西李壽山部兩萬多人逐步瓦解,鬥爭力量受到嚴重削弱。
同時,孫寶琦一面派遣省城巡防隊、靈山常軍協統葉長盛、登萊青鎮總兵李安堂等前往鎮壓;一面勾結德帝國主義者,使其「按約相助,代運華兵至中立界之鎮陽(城陽),派水雷艇一艘,駛往萊陽南最近之海口,以觀動靜」。另外,德軍還在「膠濰一帶增添馬步兵二千餘名,水師炮兵一千六百餘名」,並「在青島增兵七、八千名」。孫寶琦令「登州鎮之兵駐紮棲霞縣蛇窩泊,芝罘訊趙榮卿之兵駐桃村」。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對起義群眾構成包圍的形勢。
七月十三日,在楊耀琳數次催促下,葉、李兩軍早四點從水溝頭拔營,上午十點三刻到達響水溝,向九裡河炮擊,配合楊耀琳夾擊民軍。曲詩文不得不率隊退守柏林莊,後經柏林莊、馬連莊、朱溝、徐家堡、河頭店、道子泊、孔家、陰山後等數次戰鬥,雖然鄉民們英勇抵抗,但由於力量懸殊,死傷達數千人。萊陽人民的這場反抗捐稅鬥爭遂遭失敗。
鬥爭失敗後,反動當局以搜捕「曲黨」為名,對萊陽人民進行了一場血腥的劫掠和殺。官兵在萊陽各村明火執仗,燒殺淫掠,連鐵鍋、銅盆也「碎而載之」。「所掠婦女則於附近州縣賣之,衣物載之黃縣附近當鋪售之。」「柏林莊一帶共十村,片瓦寸草無存,村內外樹上縊死者甚多,內河屍身填滿,皮肉盡脫,白骨嶙嶙。」李、葉「派兵闖入各村,拿獲一百八、九十人,除少數獲釋外,其餘一律斬斃,臨刑時,呼冤之聲震動天地。」據柏林莊老人傳聞,楊耀琳為其甥報仇,曾將二名七十餘歲老翁(皆姓曲)剖腹,摘出心肝。另有曲海之祖母,被誤認為曲詩文之母而遭慘殺。據駐煙臺俄國領事派員調查,柏林莊一帶「被炮轟斃者一千七百六十二名,經兵蹂躪老幼婦女投井溺河而死者約三千零四、五十名,燒毀村莊一千八百三十四戶、民房一萬三千四百餘間。」
萊陽劣紳也趁火打劫,他們以給官兵籌辦糧草為名,以王圻、王墀兄弟所開公順號為基地,設立總局,並在東西南北四門設立四個分局,由諸劣紳分管,逼迫距城四十裡以內各鄉民送糧送草,有違抗者,便指為「曲黨」,慘遭殺戮。
總結
抗捐鬥爭失敗後,曲詩文輾轉匿藏,並於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秋聯合招遠縣郭福年,準備再次攻打萊陽城。不久兵敗,郭被人殺害,曲詩文於一九一四年九月為萊陽縣令周大封所捕,解往煙臺亦被殺害,時年六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