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警惕!這種罕見癌症,30年發病率增長5倍!)
我國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4.1例,這種罕見的癌症叫神經內分泌腫瘤(NEN)。近30年來,它的全球發病率已增長了5倍。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高增長態勢正引起腫瘤專家的憂慮。專家呼籲應加快基於醫院的全國病例診斷數據搜集,只有「摸清家底」才能準確開展防治。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趙宏介紹,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可以發生於全身多組織和器官的、生長緩慢的腫瘤。它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的「疑難雜症」。
隨著醫學界對疾病認識的深化,神經內分泌腫瘤目前已有控制其發展以及症狀發生的有效手段。發病率在近30年飛速增長,有人歸因於胃腸內鏡及其他臨床技術的發展,讓檢測手段日漸豐富,使得確診率逐年提升。在我國,2018年約有6.76萬例NEN新診斷病例。據估算,中國NEN患者可能高達30萬,且這一數值還在持續上升。
全國腫瘤登記辦公室主任魏文強教授主導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基於中國人群的癌症監測點數據,NEN在中國人群的發病率已達到每10萬人4.1例,5年生存率穩定在50%左右。這也是中國第一次有了關於NEN的比較全面、可信的全國性數據。
趙宏等腫瘤專家表示,目前我國癌症數據大多是通過癌症監測和登記點收集的數據,再去統計推測全國的數據,因此並不能做到精準和完全真實。其實更為精確的,應該是基於醫院的癌症病例診斷登記系統。
記者了解到,國家癌症中心正在推進相關數據平臺建設工作,包括癌症診療、用藥等質量控制系統,用更加翔實的真實數據,幫助臨床醫生、公共衛生政策制定部門等開展工作。
「其實基於醫院的癌症病例診斷登記系統,無論是針對罕見腫瘤還是常見腫瘤,這都是非常重要的。」趙宏說,目前中國癌症數據的整體數據量很大,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數據,要實現用數據指導癌症精準防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華社記者: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