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人生,最初的開始,來到這個世界上時都是只會躺著的,從躺著到可以臥著,都是進步,再到後來可以坐著,之後會爬,一步一步的巨大進步,寶寶在成長,爸爸媽媽在所謂的見證寶寶的成長。
而我認為孩子非常關鍵的一步成長就是會走路了,我永遠記得我見證的孩子剛剛會走的時候的欣喜,正如我的母親,幾十年依舊記得當時我晃晃悠悠地走向她的懷抱時的幸福。
四肢健全的孩子,都必須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孩子會走路了,也算最早的可以說作長大了的一件事。
寶寶走路晚,媽媽很著急
表妹去年夏天生下的她家二寶,二寶身體健康,而且從長相上來所也是無可挑剔,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孩子很會隨,繼承了表妹和妹夫雙方的優點,別提多招人喜歡了,我見過太多太多討人喜歡的寶寶,表妹家的二寶一定是名列前茅。
時間真是快啊,轉眼間一年就過去了,好像在產房外我們這些親戚朋友焦急等待的場景還歷歷在目,而二寶,都到了蹣跚學步的年紀,二寶都快要滿一周歲了。
最近表妹可是有了煩心事了,二寶十一個月學走路孩子踉踉蹌蹌地,看到有些朋友家的寶寶八九個月就開始會走路了,表妹一個同事家的寶寶九個月就已經健步如飛了,一問才知道,是同事早早就開始訓練寶寶走路。
聽到這句話,表妹後悔了,沒有早早教孩子學習走路,同時也有了一個疑問,學習走路真的是越早越好嗎?
寶寶什麼時候能會走路
我們經常看到身邊有些寶爸寶媽給孩子三段式的成長的培訓,「3--4個月訓練坐、5--6訓練爬、7--9訓練走」其實這樣的方式是不對的,孩子十個月以前身體的軟骨還沒有轉化為硬骨,所以在十個月以前學會走路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傷。
寶寶學走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0--11個月,這個月份的孩子通常情況下應該可以扶站的很穩了,甚至可以不扶東西獨立站一會,寶媽這時候就可以開始帶著寶寶學習走路了。
第二階段是12個月,12個月的寶寶要多多練習蹲,注意一蹲一起的動作的協調連貫性,這樣的動作能夠很好的訓練寶寶的身體協調性,鍛鍊腿部肌肉,增強對雙腿的掌控力。
第三階段是12個月以上,經過前兩個階段的訓練和成長發育,寶寶在這個階段已經能夠扶著東西走的不錯了,寶媽正在這個階段應該開始訓練寶寶不扶東西走一兩步了。
第四階段是13個月左右的時候,這時候寶媽不但要繼續訓練寶寶的肌肉力量和協調性之外,應該開始讓寶寶學著適應不同的地面情況了。
第五階段是13--15個月,寶寶到了這個時間,大多就可以獨立行走的很好了。
怎麼引導寶寶學走路
1)有耐心
不只是教寶寶走路,對待寶寶的很多很多問題的時候,爸爸媽媽的耐心都相當重要,爸爸媽媽一定要拿出足夠的耐心,才能更好地陪著寶寶學會走路,見證寶寶的成長。
2)方法正確
在教寶寶走路之前,寶爸寶媽應該先做好正確的示範,教寶寶如何用力,如何彎曲膝蓋,如何從站到走等等。之後在寶寶學習走路時,你可以從前方拉著她的手帶著他一點一點往前走,也可以在背後扶著寶寶的腋下,剛開始需要家長用力扶住孩子,慢慢的你可以減少你用的力量。
3)教會寶寶變換重心
我們走路的過程中,每一步都是一次重心的轉換,讓孩子貼牆站好,在近距離讓寶寶到媽媽這來,寶寶邁出第一步就是成功,不過要記得不要讓寶寶第一次邁步就摔倒,而從此對於走路產生恐懼,第一步之後就是兩步三步,慢慢寶寶就學會了重心的交替。
寶寶過早學走路有什麼危害
科學研究證明,寶寶的腳上有70%是軟骨,骨組織的彈性大,容易受外力影響發生變形,加上腳的表皮角質化層薄,肌肉中的水分含量還很高,而且嬰兒腳的底部,分布著與身體臟器相關的血管和神經。
過早的學會走路很容易對腳部造成傷害,進而影響更大,在寶寶雙腿沒有完全形成硬化的骨骼之前,如果寶寶就學會了走路,在走路的過程中,全身的重量都壓在下肢,跟容易影響孩子形成「O」型腿或者「X」型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