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世界上第一座植物人工氣候室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建成。嗣後,近20個國家相繼建立了不同規模、類型的人工氣候室(箱)。其中發展最快的是日本,各類人工氣候室約有70餘座;人工氣候箱已普及到日本各個府、縣的農技站。
1969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建成大型植物人工氣候室,有自然光照室和人工光照室,共25間。此外,中國還生產了幾種類型的人工氣候箱。
人工氣候室發展到如今,現已應用於海洋、林業、生物、環境汙染、農業和宇宙開發等領域。
人工氣候室是指可人工控制光照、溫度、溼度、氣壓和氣體成分等因素的密閉隔離設備,又稱可控環境實驗室。它不受地理、季節等自然條件的限制並能縮短研究的周期,已成為科研、教學和生產的一種重要設備。
人工氣候室由控制室、空氣處理室和環境實驗室三部分組成。
①控制室內裝有控制各種因素的調節器和巡測器,調節器指示所需要的各種環境因素的正定值,並根據巡測器連續不斷地檢測環境實驗室的實際值與正定值之間的偏差,自動發出動作信號分別傳遞給各種執行機構(如熱源、冷源、光源、氣體成分控制系統)進行動作;
②空氣處理室內裝有空氣過濾器、熱源、冷源、除溼器、加溼器等設備,這些設備按控制室內調節器的指令動作;
③環境實驗室內裝有電光源和監測光、溫度、溼度、氣體成分等因素的感應元件,並與巡測器相連接,將各感應到的實際值傳給巡測器轉到控制室的調節器上進行偏差識別,按此路線反覆循環使環境實驗室中的實際值與調節器上的正定值相同。
人工氣候室常用於研究環境條件對生物生命活動的影響,也可用於某些生物的栽培、馴化、育種等工作。其規模及可控條件則根據需要確定。小型的稱「人工氣候箱」。
人工氣候室可分為房式、箱式和混合式3種。房式的有中心控制室和環境控制室;箱式的具有獨立控制系統;混合式是指配有人工氣候箱的房式人工氣候室。按所用光源,可分為自然光照型和人工光照型2種。按控制儀表的種類,可分為常規儀表型和計算機型2種。按應用範圍,可分為通用型和專用型2種。通用型多為綜合因子的調控實驗室,同時也具有一定數量單因子的調控實驗室。專用型常為研究某一對象所專用,大都是小型可變控制系統的人工氣候室。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工氣候室的控制條件越來越多樣化,自動化程度和精度也越來越高。應用於生命科學研究的,多向專用型和小型化方向發展;而應用於最優化生產的,多向大型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