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美科學家稱太陽系或曾擁有第五顆氣態行星

2021-01-13 科學網

科學家認為人類所在的太陽系可能一度存在除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以外的第5顆氣態行星。

木星照片。尼斯沃尼認為第5顆氣態行星因無法逃脫木星的引力最後被拋離太陽系。

 

北京時間9月26日消息,美國科學家認為我們的太陽系可能一度擁有5顆氣態行星。第5顆氣態行星最後被「逐出」太陽系,成為「孤兒」。此項新研究由美國科羅拉多州西南研究學院的大衛-尼斯沃尼進行,利用不同的電腦模擬描繪40億年前的太陽系面貌。

 

根據他的研究發現,當時的太陽系行星並不處在當前的軌道,而是四處遊走。經過一系列測試,尼斯沃尼發現如果沒有這第5顆氣態行星的存在,太陽系永遠不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從幾個不同的起始位置運行涉及4顆氣態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電腦模擬,他得出了這一結論。根據他的研究發現,這4顆氣態行星原本會相互摧毀對方,說明存在另一顆氣態行星。

 

即使採用氣態行星可以倖存的設置,也無法模擬出現在的太陽系,因為火星、金星等多巖行星無法在採用這種設置情況下倖存。在引入第5顆氣態行星之後,尼斯沃尼發現太陽系演變成當前狀態的可能性大幅提高。最近發現的很多「流浪行星」支持了這一理論。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太陽系黑歷史 曾經擁有第五顆氣態行星
  • 太陽系黑歷史:曾擁有五顆氣態行星
    時間倒回40億年,太陽系剛剛誕生不久,仍然處於混亂的時代,大質量天體相互間發生碰撞。當時太陽系中存在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但是科學家發現可能還存在第五顆氣態行星。  如今的太陽系已經沒有了這顆行星的蹤跡,科學家認為第五顆氣態行星在很早時就已經消失,來自科羅拉多州西南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第五顆氣態行星和海王星發生碰撞,並將小行星群向外推移。
  • 太陽系曾經有第五顆氣態行星
    視頻:如果太陽系其他行星在月球的位置,時長2分47秒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曾經存在一顆巨型氣態行星,由於這顆行星與海王星發生了碰撞太陽系誕生不久時仍然處於混亂的時代,大質量天體相互間發生碰撞如果將時間倒回40億年,太陽系剛剛誕生不久,仍然處於混亂的時代,大質量天體相互間發生碰撞。當時太陽系中存在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但是科學家發現可能還存在第五顆氣態行星。
  • 美科學家稱氣態行星也有生命,敦促NASA擴大搜索,木星也有生命?
    麻省理工學院的天體物理學家和行星科學家Sara Seager領導一個研究小組發現,生命可以在100%氫氣的環境中生存與發展,因此Sara Seager在一份聲明中敦促天文學家應該更廣泛地考慮什麼樣的行星可能適合居住,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就是一顆富含氫氣的巨型氣態行星,難道也有存在生命
  • 太陽系存在氣態行星,但為什麼沒有氣態衛星?
    但是,大碰撞假說只適用於那些具有固體結構的行星或原行星,而太陽系中只有被稱為類地行星的四顆行星符合這個條件。其它四顆氣態行星的結構如同巨大的氣球一般,它們的衛星無法用這種理論解釋。圖解:土星的密度非常微小,如果有那麼大的一盆水,土星就會漂浮在水上。
  • 美科學家稱發現太陽系第九行星
    兩名來自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康斯坦丁·巴特金和邁克·布朗,稱新行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十倍,其大氣中有含有氫和氦。據《科學》雜誌報導,這顆神秘的X行星的運行軌道遠在海王星之外。《科學》稱,儘管研究人員目前尚未觀測到X行星的本尊,但他們在近距離觀測太陽時發現六個星體的排位很奇特,因此他們確信一定存在X行星。
  • 科學家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擁有水的巖石行星
    科學家首次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擁有水的行星,這是在探索適宜居住的世界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人類在距離地球11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水蒸氣,這顆名叫K2-18b的星球是地球大小的兩倍,質量是8倍。據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稱,K2-18b還有大氣,活物的溫度範圍是正確的。
  • 天文學家新發現:木星可能曾把一顆行星驅逐出了太陽系
    如果你想製造出和我們差不多的另一個太陽系——有中心恆星、巖石行星和氣態巨行星——開始時你只需要一團夠冷夠密的氣體分子雲,它就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坍縮。之前幾代恆星會將產出的重元素返還回宇宙中去,所以只要它們的數量足夠多,而你又讓這些新星團在物質最集中的地方形成,你就會擁有所有必要的原材料,來製造一個物質豐富的恆星與行星系統。
  • 太陽系中那些氣態行星你知道哪些?
    太陽系:太陽系是一個受太陽引力約束在一起的天體系統,包括8大行星(由離太陽從近到遠的順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顆已知的衛星、5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和
  • 科學家在太陽系附近發現95顆褐矮星,比行星大但比恆星輕!
    宇宙浩瀚無垠,如果僅靠科學家去探索的話,估計會有很多東西被忽略掉。比如太陽系邊緣是否有一顆大行星等待發現?為此美國宇航局(NASA)在2017年資助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後院世界(Backyard Worlds:Planet 9)」的項目計劃,讓他們也去探索太陽系尋找「第九大行星」和褐矮星(brown dwarf)等天體。
  • 太陽系最大行星的真實相貌
    木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從內向外的第五顆行星。
  • 太陽系八大行星,有的行星沒有衛星,最多的行星擁有超過69顆衛星
    太陽系衛星家族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太陽系八大行星的衛星們,所謂的衛星就是指圍繞著一顆行星做周期性沿封閉軌道運動的天體,可以分為天然衛星和人造衛星,當然我們討論的主要是指天然衛星。目前,人類所發現的太陽系八大行星的衛星,總數量超過175顆,但是這些衛星並不是八大行星均勻分布的,他們彼此擁有衛星的數目差異極大。
  • 太陽系遺失的第五顆行星,究竟去哪裡了?
    上一期我們說到了提丟斯的數列和穀神星的發現,並且留下了一個懸念:穀神星的發現並沒有填補提丟斯那個數列的空白,是否意味著真正的第五顆行星還有待於天文學家發現呢?那顆大行星哪去了?截至目前,天文學家在這片區域已經發現了12萬顆小天體,佔我們發現的太陽系小天體總數的98.5%。其中最大的穀神星直徑950公裡,最小的天體可以用石塊來形容。根據天文學家推測,這裡的小行星數量很可能超過了50萬顆,如恆河之沙。
  • 銀河系中有上千億顆流浪行星,這些神秘的天體曾進入過太陽系?
    在銀河系中至少有兩千億顆恆星,大多數恆星都在屬於自己的軌道上運行,一些行星由於某種原因脫離了原先的恆星系在星際間隨處流浪,由於這些流浪行星本身不發光且行蹤詭異,科學家認為在銀河系中最少有數十億顆四處遊走的
  • 克卜勒望遠鏡壽終正寢 美媒:曾幫助人類發現數千顆行星
    參考消息網11月1日報導 美媒稱,就在距離其10歲生日還剩幾個月的時候,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精銳的行星探測太空飛行器——克卜勒望遠鏡——被宣告死亡。據美聯社10月30日報導,目前9歲半的克卜勒望遠鏡已遠超其預期壽命,幾個月來它一直處於燃料即將耗盡的狀態。
  • 為什麼在太陽系中,類地行星在內側,氣態行星在外側?
    在我們太陽系內,類地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而氣態行星則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大家是否發現,巖石結構的類地行星主要分布在太陽系內側,而氣態行星則位於遠離太陽的外側。太陽系八大行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律呢?對於這一個問題,有科學家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在研究中,科學家提出了一個類似「分水嶺」的模型,即在我們太陽系內,存在一個「大鴻溝」。
  • 原來太陽系最大的氣態行星「木星」,也會像地球大氣一樣產生閃電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繞太陽公轉的大行星總共有八顆,我們稱為「八大行星」。科學家研究表明實際上太陽系八大行星,每一顆都有固態巖石和氣態氣體共同組成。2000至3000千米的大氣層,而另外幾顆固態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它們也擁有大氣層,只不過大氣層的厚度和密度不同,比如水星的個頭最小,水星擁有最為稀薄的大氣層。
  • 原來太陽系最大的氣態行星「木星」,也會像地球大氣一樣產生閃電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繞太陽公轉的大行星總共有八顆,我們稱為「八大行星」。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是巖石組成的固態行星,或者稱為「類地行星」,另外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氣體組成的氣態行星,或者稱為「類木行星」。科學家研究表明實際上太陽系八大行星,每一顆都有固態巖石和氣態氣體共同組成。
  • 太陽系發現「第九顆行星」蹤影?八大行星變成九大行星?
    在我們的常識裡,一直都會認為太陽系中只有九大行星,但其實當時科學家因為錯誤,把冥王星也算在內了,隨著科學家對宇宙的深入了解,漸漸的認為冥王星的體積太小,並且並不受制於太陽星系,就把冥王星降為矮行星,所以才有了現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依序為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 太陽系行星排列為啥是巖質行星在內氣態行星在外?不只是因為密度
    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排列有一種現象,就是巖質行星(類地行星)都排列在內側,而氣態行星(類木行星)都排列在外側,比如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是巖質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是氣態行星,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排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