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普通的水可能是對抗肥胖激素的有效工具

2020-12-16 cnBeta

據外媒報導,一項新研究稱,糖尿病和肥胖症有關的激素——血管升壓素(vasopressin)可能會被水抑制,有可能使其成為對抗代謝症候群的工具。這項研究結果來自科羅拉多大學安舒茨醫學校區的研究人員,他們發現果糖能刺激這種激素,而水能抑制它--至少在實驗室的齧齒動物中是這樣。

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JCI Insight》上,涉及給小鼠餵食混有果糖的水。研究發現,這種飲料能觸發大腦中血管升壓素的產生,在患有糖尿病或肥胖症的人中,血管升壓素會升高。這種激素的作用是維持體內的水位。

根據研究,果糖水對血管升壓素的刺激導致水被儲存為脂肪,導致一種脫水導致肥胖。研究人員發現,給小鼠喝白開水(不含果糖)可以減少這種與血管升壓素有關的肥胖。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脫水會刺激身體形成脂肪,為肥胖以及與之相關的代謝問題鋪平道路。研究人員指出,肥胖症患者往往伴隨著脫水的跡象,還可能牽扯出高鈉飲食是潛在的糖尿病和肥胖症的誘因。

總的來說,使用 "水療法 "被發現對代謝症候群有保護作用,代謝症候群指的是高血糖、高血壓以及高甘油三酯等各種情況,這些東西為心臟病、糖尿病和中風等更大的問題鋪平了道路。

這項研究背後的研究人員之一理察 - 詹森解釋說:

糖促使代謝綜合症的部分原因是血管升壓素的激活。血管升壓素驅動脂肪的產生很可能是作為一種儲存代謝水的機制。應該考慮水合和減鹽在治療肥胖和代謝症候群方面的潛在作用。

相關焦點

  • 肥胖或成女性患癌症首因 衣帶漸緊激素作祟
    隨著肥胖人群不斷增長,英國研究人員預計,肥胖可能取而代之,成為人類、尤其是女性患癌症的頭號誘因。  女性告急  英國癌症專家安德魯·雷內漢博士及其研究小組在30個歐洲國家內統計了超重致癌的人數。  研究人員發現,2002年歐洲30個國家合計大約200萬癌症患者,其中大約7萬人可能因為超重或肥胖而致癌。
  • 下丘腦性肥胖最新研究進展
    由於下丘腦在機體能量穩態調節中的作用複雜,下丘腦性肥胖目前仍是臨床治療中的難點。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李益民教授等對下丘腦肥胖的最新臨床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 2.遺傳因素 瘦素、瘦素受體、阿片促黑激素皮質素原(POMC)、黑皮質素-4受體或激素原轉化酶-1等下丘腦能量調節通路的單基因突變,以及Prader-Willi症候群、Bardet-Biedl症候群、快速起病的肥胖伴下丘腦功能紊亂、低通氣及自主神經調節異常症候群等遺傳性疾病均可影響下丘腦-垂體靶腺軸功能。
  • 如何才能有效減肥?看看這些研究吧!|肥胖|咖啡|細胞|膳食|dom|綠茶...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真正引發脂肪分子分解的是脂肪組織中的神經,這些燃燒脂肪的神經元具有以前未被認識到的能力。如果它們接收到正確的信號,它們就有驚人的成長能力。這種信號就是由脂肪細胞自身釋放的瘦素激素。如果在人類身上得到證實,這一發現將推動對肥胖和相關疾病的研究,並可能為開發針對脂肪中的神經元的新療法打開大門。Phytot Res:中國科學家新發現!喝綠茶或有望幫助減肥!
  • 微型植入式無線設備:能夠提供飽腹感,有助於對抗肥胖!
    導讀據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醫療設備,該設備將有助於減輕體重,並且只需要簡單的手術就可以植入體內。背景肥胖由於其日益嚴重的盛行趨勢,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流行病。如今,肥胖已成為世界範圍內導致人類死亡的第五大因素,至少280萬的成年人由於肥胖相關疾病死亡。
  • 為何肥胖者總覺吃不飽:控制食慾激素失效
    很多肥胖者總有「吃不飽」的感覺,哪怕飯後也抑制不住胃口。最新研究發現,其原因在於肥胖者體內控制食慾的胰高血糖素已經失效。  胰高血糖素是一種控制糖代謝的激素,可以調節血糖,功能與胰島素相反。人體血糖低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而胰島素減少,血糖高時胰高血糖素分泌減少而胰島素增多。
  • 醫學悖論 肥胖抗癌 —新聞—科學網
    肥胖能對T細胞產生令人驚奇的影響。
  • 【雙語】研究顯示肥胖基因真的存在!網友:我命由天不由我……
    ,還可能要怪人類祖先。巧了,和大多數人的經濟條件很吻合,臺灣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跑步作為一種最簡單,對器材、裝備、場地要求最少的鍛鍊方式,是抵禦肥胖基因影響最有效的鍛鍊。對抗肥胖基因最有效的鍛鍊有六種鍛鍊方式可以抵消肥胖基因影響,但其中有一種鍛鍊格外有效。
  • 研究證實:越早接觸汙染空氣,孩子可能越肥胖
    研究證實:越早接觸汙染空氣,孩子可能越肥胖 兒童在出生前幾個月暴露於較高的空氣汙染水平和較大的人口密度可能與兒童體重指數(BMI)增加有關。相比之下,居住在綠地較多、土地利用結構更為有利的地區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 哈佛大學利用細胞療法+CRISPR技術成功對抗肥胖
    近年來,細胞和基因療法已成為肥胖症研究的熱門課題。近日,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細胞療法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結合成功對抗肥胖。這是肥胖症治療的一項重大突破。肥胖是導致2型糖尿病和相關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據統計,肥胖今年在全球死亡人數將超過COVID-19。
  • 警惕了:肥胖,可能是這些疾病引起的!
    對於肥胖的認知,大部分人都是建立在「好吃(吃得多)懶做(運動少)」上面,這確實是人們肥胖的一個重要原因,攝入能量過多、消耗衡量過少,自然而然就胖了。
  • Lonza人脂肪前體細胞,研究糖尿病胰島抵抗、肥胖的優秀體外模型
    近年來,肥胖變得越來越普遍,最新研究表明,到2025年,全球將有18%的男性和21%的女性被歸為肥胖,超過3億人患有與肥胖相關的II型糖尿病。基於這一令人震驚的預測,研究人員正在努力研究脂肪組織與代謝紊亂間的分子機制。肥胖產生,主要由於能量攝入超過能量消耗,同時還取決於遺傳、表觀遺傳學、環境、生活方式等許多因素的相互作用。
  • 快速刺激機體產熱增加但持續時間較短的激素;單純性肥胖患者運動
    能快速刺激機體產熱增加但持續時間較短的激素A.胰島素B.腎上腺素C.甲狀腺素D.皮質醇E.醛固酮正確答案,B腎上腺素答案解析:當機體遇到緊急情況時,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激活,腎上腺髓質迅速釋放大量兒茶酚胺,兒茶酚胺可通過多種途徑快速增強機體代謝產熱,因此,腎上腺素是能快速刺激機體產熱增加但持續時間較短的激素
  • 網傳山東公務員用母豬發情激素投毒?動物激素真能害人嗎?
    近日,網傳山東乳山統計局一名公務員因對幹部任用不滿意,網購刺激母豬發情用的激素,自2017年8月開始,通過針管注射進同事日常喝的大桶水裡,致多人健康受影響。昨天(10月26日)晚上,乳山官方發布消息稱,已對涉事人員立案偵查,查實投放的是醫用注射液。
  • 雌激素或是新冠男性患者的「救星」,性激素家族對人體到底多重要?
    當時就有學者表示,這可能和激素有關,因為女性體內的激素雌激素對免疫系統有影響,雌激素可以刺激幹擾素的產生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從而幫助人體清除病毒。基於這一研究,一些紐約的醫生已經開始用雌激素治療感染新冠病毒的男性患者,以增強他們的免疫力,此外,洛杉磯的部分醫生也將開始用另一種主要存在於女性體內的激素,即孕酮治療男性患者。
  • 科學家發現一種細菌在調節肥胖者的飢餓誘因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種細菌在調節肥胖者的飢餓誘因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該細菌實際上可以通過控制血糖水平和飢餓激素ghrelin來減少飢餓的渴望。研究表明,這種細菌可以減少肥胖小鼠的體質,也可以控制人類的激素水平。
  • 肥胖不是一個人的事 研究表明女性童年經歷和環境與此相關
    但據《每日科學》報導,一項新研究表明,肥胖除了與個人當前的社會經濟環境相關,還受其他因素影響,包括童年經歷,特別是被虐待的經歷。這意味著,改善兒童福利,例如增加防止虐待的措施,也將有助於防止成人肥胖。由神戶大學醫學研究生院項目教授Tamori Yoshikazu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對5425名公民進行了問卷調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
  • :內質網應激導致肥胖病人「越胖越吃」的惡性循環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肥胖大鼠的神經元蛋白變化導致攝食更多,導致體重進一步增加。幹預該蛋白功能或許能夠打破惡性循環,治療肥胖症。之前有研究報導瘦素缺失導致肥胖症,多年以前布朗大學的Eduardo A. Nillni教授也發表文章稱肥胖大鼠的alpha-促黑激素也存在異常。
  • 記憶力衰退、肥胖、肌肉退化……可能都與你的骨頭狀況有關
    近期,研究人員發現骨頭裡的激素——骨鈣素對於全身結構和功能都有影響,這一發現顛覆了我們對骨骼功能的已有認知。研究人員表示:「骨鈣素似乎能夠逆轉大腦和肌肉的衰老。如果給老齡小鼠注射骨鈣素,它們可以恢復一定記憶力,並將運動能力恢復到年輕小鼠的水平。這是一件極富吸引力的事情。」
  • Scientific Reports:以鍛鍊對抗肥胖基因
    ,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可以通過身體活動活躍的生活方式(physically active lifestyle)來減弱遺傳性肥胖基因的影響。在2016年1月4日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的論文中,David Meyre和他的團隊表明,身體活動活躍的生活方式能夠大幅降低主要肥胖基因FTO對體重的基因效應。"這為攜帶肥胖易感基因的人們提供了希望的信息,他們能夠'有所作為'。我們體重的命運不僅書寫在基因藍圖之中"麥克馬斯特大學Michael G.
  • 基因研究稱人類仍在進化 :痴呆肥胖或被自然選擇淘汰
    參考消息網9月9日報導英媒稱,一項分析了英國和美國共21萬人的基因組的大型研究發現,一系列疾病正通過自然選擇過程從人類的基因庫中被「淘汰」掉。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9月6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與阿爾茨海默症和重度菸癮相關聯的基因變異較少出現在壽命較長的人身上,這表明在這兩國的人口中自然選擇過程都正在逐漸淘汰掉那些不利的變異。研究人員還發現,使人易患心臟病、高膽固醇症、肥胖或哮喘的幾組基因變異也較少在壽命較長的人身上出現,而這些人的基因更有可能遺傳給下一代並在人群中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