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肥胖者總覺吃不飽:控制食慾激素失效

2021-01-13 中國經濟網

  很多肥胖者總有「吃不飽」的感覺,哪怕飯後也抑制不住胃口。最新研究發現,其原因在於肥胖者體內控制食慾的胰高血糖素已經失效。

  胰高血糖素是一種控制糖代謝的激素,可以調節血糖,功能與胰島素相反。人體血糖低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而胰島素減少,血糖高時胰高血糖素分泌減少而胰島素增多。此外,胰高血糖素還可以影響體內調節食物攝取的關鍵激素——胃飢餓素,通過調節人體的飢餓感來控制食慾。

  德國柏林沙裡泰大學醫療中心研究人員對11位肥胖者、13位Ⅰ型糖尿病患者和13位瘦人進行對比試驗,隨機給他們注射胰高血糖素或安慰劑,並隨後測量他們的飽食感程度與胃飢餓素水平。

  結果顯示,肥胖者無論注射胰高血糖素還是安慰劑,飽食感程度幾乎沒有區別,表明他們的身體已對胰高血糖素不敏感。相比之下,體內不能正常生成胰島素的Ⅰ型糖尿病患者和瘦人,在注射胰高血糖素後表示有明顯的飽食感,甚至在24小時後還可以檢測到該激素。

  研究者說,肥胖者體內胰高血糖素調節食慾失效的原因還需進一步研究,不過該發現為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報告發表在美國《臨床內分泌學與新陳代謝雜誌》上。

(責任編輯:韓肖)

相關焦點

  • 如何合理控制食慾?科學家們來支招
    對於某些肥胖者而言,控制食慾或許能夠讓其變得苗條,提起食慾,我們或許會想到一桌子豐盛的大魚大肉會讓我們流口水、食慾大增;而控制機體食慾的信號通路卻是非常複雜的;日前,一項刊登在eLife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
  • 日發現一種增加食慾的激素可調節胰島素分泌
    新華網東京11月26日電(記者何德功)日本自治醫科大學矢田俊野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最近發現,一種能夠增加食慾的激素ghrelin有抑制胰島素分泌、調節血糖值的作用。  據日本媒體報導,矢田教授在實驗中給空腹的老鼠服用ghrelin,結果發現老鼠分泌的胰島素濃度降低,血糖值升高。讓老鼠服用抑制ghrelin的藥物後,老鼠胰島素濃度上升,血糖值下降。
  • eLife:抑制食慾、增加飽腹感,這種激素讓減肥不再是夢
    肥胖者更有可能患上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腎臟疾病。很難靠飲食和運動來減輕體重,而極少數人能堅持下來。在中國,超重和肥胖人群已逾3億人,減肥瘦身已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2020年11月24日,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在" eLife"期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Lipocalin-2 is an anorexigenic signal in primat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成骨細胞源激素Lipocalin-2(LCN2),可以抑制食物攝入並增加小鼠飽腹感,並且在人類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也顯示出相似的結果。
  • 警惕了:肥胖,可能是這些疾病引起的!
    甲減就是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它是由於甲狀腺激素合成分泌不足或作用減弱,導致身體代謝降低的一種病症,女性的發病率更高,體重增加是它的一個表象,患有甲減的人一般胃口不好,食慾不佳,但是體重卻不斷增加。 ·下丘腦性肥胖: 下丘腦性肥胖是指下丘腦能量穩態調節系統結構或功能損傷引起的,表現為食慾亢進,能量消耗下降
  • 科學家發現一種細菌在調節肥胖者的飢餓誘因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種細菌在調節肥胖者的飢餓誘因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該細菌實際上可以通過控制血糖水平和飢餓激素ghrelin來減少飢餓的渴望。研究表明,這種細菌可以減少肥胖小鼠的體質,也可以控制人類的激素水平。
  • 肥胖或成女性患癌症首因 衣帶漸緊激素作祟
    隨著肥胖人群不斷增長,英國研究人員預計,肥胖可能取而代之,成為人類、尤其是女性患癌症的頭號誘因。  女性告急  英國癌症專家安德魯·雷內漢博士及其研究小組在30個歐洲國家內統計了超重致癌的人數。  研究人員發現,2002年歐洲30個國家合計大約200萬癌症患者,其中大約7萬人可能因為超重或肥胖而致癌。
  • 肥胖者的健康管理
    這裡主要介紹BMI, BMI=體重(kg)/身高 (m)^2 ,如身高1.63 m,體重78 kg,BMI=78/1.632,即BMI為29.4,屬於超重範圍,需控制飲食,增加活動量。針對運動員、孕產婦、青春期兒童等特殊群體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是否屬於超重、肥胖。
  • 肥胖者每天還需要攝入脂肪,是否需要吃肉?了解一下,更健康
    對於減肥者來說,體內存儲了過多的脂肪,所以就有人會想是否需要禁食脂肪,從而更好的控制體重,達到減肥的目的。其實這是不對的,脂肪不僅是給人體提供能量,而且還能促進其他營養物質的吸收與代謝,如果因為肥胖而不吃含有脂肪的是,容易導致一些營養素的缺乏,反而營養不良。
  • 研究人員發現"瘦體素":抑制食慾刺激多動
    生活中,肥胖人士通常越胖越懶,如此惡性循環,使不少人的體重一發不可收拾。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藥,在老鼠身上實驗後發現,它不僅能抑制食慾,還能刺激它們多動。  少吃多動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對一組「先天不足」的老鼠進行實驗。
  • 下丘腦性肥胖最新研究進展
    下丘腦性肥胖是指下丘腦能量穩態調節系統結構或功能損傷引起的食慾亢進和短期內體重顯著增加症候群。是有別於單純性肥胖的一組臨床症候群。
  • 心理所發現促食慾激素系統影響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
    促食慾激素是指一類能夠調節促進食慾的激素。近年來一些研究顯示,促食慾激素參與了應激過程的調節,並在應激相關心理疾患中發揮潛在作用。胃泌素和食慾素是兩種最為常見的促食慾激素。初步研究表明,這兩種激素均能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發揮作用,參與應激反應的調節,進而影響一些應激相關情緒障礙的發生。此外,有研究報導這兩種激素都可能參與了恐懼記憶加強和消退的調節過程。
  • BBC紀錄片《肥胖的真相》:同卵雙胞胎,為何一胖一瘦?
    荷爾蒙控制著我們的身體,包括身體功能的自我修復,決定了細胞的新生和死亡。10年前,小羅曾是某研究小組成員,該小組發現了2種新的荷爾蒙類型:胃飢餓素和胃腸激肽,控制著人類的食慾和體重。一種荷爾蒙控制著我們的飢餓感,一種控制著我們的飽腹感。
  • 研究稱普通的水可能是對抗肥胖激素的有效工具
    據外媒報導,一項新研究稱,與糖尿病和肥胖症有關的激素——血管升壓素(vasopressin)可能會被水抑制,有可能使其成為對抗代謝症候群的工具。這項研究結果來自科羅拉多大學安舒茨醫學校區的研究人員,他們發現果糖能刺激這種激素,而水能抑制它--至少在實驗室的齧齒動物中是這樣。
  • 靶向白脂素有望治療肥胖和糖尿病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和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報導一種參與這種疾病的葡萄糖釋放激素跨過血腦屏障和靶向調節小鼠食慾的神經元。這項研究提示著通過靶向這種被稱作白脂素(asprosin)的激素來治療肥胖和糖尿病是有可能的。
  • 科學家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糖類或會影響年輕人機體中調節食慾的...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相比葡萄糖飲料而言,蔗糖飲料或許會導致年輕人機體產生較低水平的調節食慾的激素
  • 高脂肪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中乳酸菌改善與肥胖相關的生物標誌物
    目前,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批准一批藥物在世界各地實驗,目的是確認其減肥方式與已知的機制區別,其中有促進脂肪代謝、抑制脂肪吸收或抑制食慾。然而,這種藥理方法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因此,有必要考慮一種新的、更安全的治療方法,改善身體整體新陳代謝的和諧。
  • 【雙語】研究顯示肥胖基因真的存在!網友:我命由天不由我……
    迄今為止,(研究者們發現)有超過400種不同的基因與超重或肥胖的原因有關,但是只有少數基因似乎是主要因素。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在其官網公布了8個與病態肥胖有關聯的基因(變體)。基因可以多方面影響肥胖的成因,它會影響食慾、飽腹感、新陳代謝、體脂分布、以及將飲食作為減壓方式的傾向。
  • 食慾大增可能不是好事,4種疾病讓人胃口大開
    人的食慾很容易受環境、病症,甚至是情緒影響。 開心的時候可能會想要大吃大喝慶祝,遭逢壓力狀態低迷的時候可能會食不下咽。 排除外在因素,當食慾大增卻無法解釋原因時,就需多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稍微留意是不是哪邊出了問題了。
  • 不要再靠挨餓獲得好身材了,8個幫助控制食慾的策略
    但是,控制體脂的最簡單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方面之一就是抑制食慾。當你可以減少對進食或欺騙餐的欲望時,減掉脂肪就變得容易得多。這裡有一些控制食慾的最佳方法,可以讓你在嘗試控制體脂時更容易。避免只吃碳水化合物在三大宏量營養素當中,碳水化合物是第一個離開胃的營養素。一頓只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會很快離開胃,同樣是100g的薯條和雞蛋,吃完薯條後你會餓得更快。